小孩吃頓飯要好幾個人喂?用「鲶魚效應」,讓孩子乖乖自己吃飯

2019-12-22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日子和孩子吃完飯就到樓下散步,突然看見隔壁淘淘一直在小區里跑來跑去,後面跟著拿著飯碗的淘淘媽還有拿著擦嘴巾的淘淘奶奶。"啊喲,淘淘,你快別跑了,快點來吃飯吧!"淘淘媽上氣不接下氣地說。

淘淘不聽,只管低頭就跑,一不小心就撞倒在我身上了。"對不起,對不起!孩子淘氣了,你沒有事吧?"淘淘媽一邊充滿歉意地說,一邊罵著孩子,"吃個飯都不好好吃,跑什麼跑,撞到人了吧,快道歉!"

"阿姨對不起!"淘淘低著頭說。"沒事,沒事,阿姨不怪你。但是淘淘你看吶,別的小朋友都吃完飯出來散步了,我們的淘淘怎麼可以落後呢?快點去吃飯吧!"我捏了捏他的小臉蛋。聽完我的話,淘淘立馬屁顛屁顛地跑去吃飯了。淘淘媽媽一臉佩服地向我伸出大拇指。

很多時候,孩子總不願意吃飯,家長們會使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招數。但是,吃一頓飯真的那麼困難嗎?

孩子為什麼不懂得乖乖吃飯?

1、 家長的溺愛導致孩子變得挑食

很多時候,孩子的挑食都是被家長寵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處於溫室之中,沒受過什麼苦,也沒挨過什麼餓。他們總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飯菜也會多加挑剔,一定要選自己喜歡的口味的。

有的家長心疼孩子,只要孩子說不喜歡這道菜、不喜歡那道菜,家長就不會讓孩子繼續吃,而是重新做一些孩子喜歡吃的東西。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嬌氣、越來越挑食。

2、 用零食代替主食

零食對許多小朋友來說,就是他們的快樂源泉。

很多小朋友不喜歡吃飯、面等主食,就喜歡吃一些小零食。有些家長為了哄小孩,也會給孩子買零食,這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吃零食的機會。

零食包含各種各樣的味道,大多都是比較刺激性的,孩子們吃了會"上癮",所以慢慢地失去了吃飯的興趣。而且零食也會帶來一定的飽腹感,儘管每次只吃一點點,但是如果一天沒控制好次數,積少成多,想留有肚子吃飯也難。

3、 家中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一些家庭中,如果長輩們也有不恰當飲食的習慣,孩子們看在眼裡,便會去慢慢模仿父母的行為。比如媽媽不喜歡吃菜,那麼孩子也會學不去吃菜。

而且,現在很多家長工作都非常地忙,有時候忙到沒空吃飯,就乾脆不吃了;又或者懶得做飯,就去訂外賣。沒有按一定的時間規律去進行吃飯這個日常活動。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吃飯這件事是可有可無或者隨時都可更換的一個日常活動。他們就會沒有要及時吃飯的這個概念,也就難以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

家長在教育孩子吃飯這一問題上陷入的誤區

1、 孩子不吃飯?家長追著喂

就像開頭講的淘淘媽媽和奶奶追著淘淘喂飯,這種現象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很常見的。很多家庭不止出動了媽媽、奶奶,連爺爺和爸爸整一大家子都出動了,跟在一個小孩後面,就只是為了能讓其吃一口飯。

孩子都是比較充滿好奇心,而且玩性也很重。當長輩跑在身後時,孩子會覺得你是在和他玩。他發現自己跑得越快,你們也跑得越快。

慢慢地,孩子會從中得到樂趣,他們就會每逢吃飯就跑,等家長去抓他們。

2、 生怕孩子沒營養,"填鴨式"喂養

很多家長對孩子吃飯這件事,總是顯得操心過度。他們總是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吃夠飯、吃的東西是否營養。

過度擔心孩子的家長會怕孩子得不到營養,於是就對他們進行"填鴨式"喂養。各種補品、高熱量的食物應有盡有,悉數往孩子的嘴裡塞。

小孩子的消化能力不比大人,他們尚在發育階段,一下進食太多的東西,可能消化不來。

當孩子們每天都在家長不斷的投食中,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不想再吃了、已經吃不下了。於是當我們要他吃飯的時候,他就會不想吃,甚至產生厭食症。

3、 恐嚇威脅孩子吃飯

很多家長都用過威脅恐嚇的方法,讓孩子去吃飯。像你如果不吃飯,等一下就有壞人來抓你了哦;今晚的飯沒有乖乖吃,就不許你看電視了。

也許很多小孩會因為家長的話,而去吃飯。但家長這種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要讓孩子乖乖吃飯絕不是用這種強硬的手段。

而且小孩子內心都比較敏感,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或人和吃飯掛鉤,孩子會產生心理陰影,從而抗拒吃飯。

參考"鲶魚效應",讓孩子們乖乖吃飯

鲶魚效應是由一個養殖故事得來的:在魚池中放入沙丁魚的天敵--鲶魚。鲶魚到了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就會四處亂竄,繼而沙丁魚也變得非常害怕,也變得四處逃竄,最後活著回到漁港。這個效應表明了,對一些人或物,我們可以採取激勵手段進行引導。

1、 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讓孩子吃飯

要想讓孩子好好吃飯,首先要讓他們覺得吃飯的環境氛圍可以讓其感到舒適。包括可口的飯菜、和諧的就餐氛圍等。

孩子有時候討厭吃飯,也並不全是因為挑食,可能是家長的廚藝不佳或是菜品總是重複那兩三樣。家長們可以多看一些美食節目,進行實踐,以此提高自己的廚藝;也不能因為哪些菜營養較高,就一直做,我們應該變些花樣,讓孩子可以嘗試不同的菜肴。

當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一邊看手機一邊吃飯。孩子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人在吃飯,感到無趣又或是想學家長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吃飯的時候是最讓人放鬆的,這時候的家長應該放下手機,積極地和孩子們交流一天的經歷與收穫。

2、 人為引入競爭因子,激勵孩子

孩子們都有好勝心,無論在做什麼事情,只要遇到了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就會激發孩子的好勝心。

我們可以利用孩子這一特點,引入競爭因子,從而激勵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聽說,隔壁張阿姨家的孩子,吃飯都可以自己吃,幼兒園的老師還經常表揚他呢!"

別人家的孩子就像"鲶魚"一樣,不斷地刺激孩子。但是如果是大人一直叫孩子吃飯,他們會不願意聽。因為我們和孩子處於不同的階層,沒有許多競爭關係。

3、 順其自然,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計劃食量

上面說到"填鴨式"喂養孩子其實對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非常不好。

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發展階段規劃他們的食量。當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可以吃少點,不用擔心孩子長不大就拚命讓他們一直吃;當孩子處於十三四歲時,就可以讓孩子多吃點,這個時期正是孩子們發育的好時期。

根據不同階段去規劃食量,不僅能讓孩子乖乖吃飯,還能讓他們健康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un6N28BMH2_cNUgyO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