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裡住著一個蒼老的小孩,如果世界聽不明白,對影子表白。」
林夕填詞的這首《煙火里的塵埃》,懸浮在字裡行間的孤獨感,似是給華晨宇量身訂做一般。
在華晨宇有過的一些表達里,如果將孤獨化作人的形態出現,或許它極有可能會與華晨宇如影隨形。
01、從「巨嬰」到「巨星」
燃爆整個夏天的《明日之子》,在樂迷們的戀戀不捨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路呼聲很高的張鈺琪,在與華晨宇的通力合作下,奪得冠軍。
這個結果似乎並不意外,因為那首搖滾氣質十足的《我管你》,聽起來確實太過癮。「管你什麼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達。管你什麼看法,我的世界我來浮誇」。
它像是一段壓抑情緒的釋放,也像是一種直白的自我主張。以歌傳情,是華晨宇的標配。也許他話不多,但你總能從他的音樂王國里,發現他與眾不同的理解。
無論原創,亦或改變,他一出手,這首歌便染上了華晨宇的個性。想來真正的歌者很小會受限,即使可創作的領域再狹小,他也能突出重圍,「用我思我口,唱我心我想」。他雖然孤獨,卻因有所熱愛而不苦。
回想我第一次知道華晨宇時,還是在高中。有一天一個女孩兒突然和我說,給快樂男聲的華晨宇投一票吧。
那時候正是超女快男最吸引人眼球的階段,給自己喜歡的歌手投票,成了下課或放學後,大家樂此不疲的事。
就在那時,我開始關注起華晨宇。彼時的他,戴一副黑框眼鏡,臉蛋肉嘟嘟的,有幾分靦腆,可愛里亦有藏不住的呆萌。
朋友眼中的他,除了沉迷於吃肉和睡覺,大概就只有音樂能讓他從沉睡中甦醒,從生活的邊緣回到正軌。
他並不擅長打理生活,用過很久的洗衣機,還是不能輕鬆駕馭;晾乾後的衣服,不知道怎麼疊放。生活中的他,迷迷糊糊,笨手笨腳,宛如「巨嬰」。
如果他沒獲冠軍,也許這些缺陷也會隨著他的杳無音訊,而石沉大海般不復存在。但是他偏偏憑藉音樂上的才華,站在了快男賽場上的最高峰。
當一個人成為某個領域的焦點時,毀譽參半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華晨宇有才,自然有力捧的。而華晨宇有「病」,當然也有力毀的。
至於他有什麼「病」?有人摧毀他的音樂,說它們神神叨叨不入流;有人詆毀他的生活,指責他「巨嬰」一樣惹人厭。
至於他到底是有才還是有病,我想時間已經是最好的證明。
據了解,華晨宇今年11月的深圳演唱會,新一輪票還沒開搶,就已經有173萬人想看。
在這一龐大的數字面前,即便他有「病」,我想也是音樂讓他患的病。
且這個病已經浸入血液和骨髓,讓他一分一秒也離不開,他早已忘掉自己,為心裡的旋律病入膏肓。一個人只有當他忘乎所以,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才有可能做到極致。
我想起在快男舞台上,當時赤腳演唱《假行僧》的他,那副投入的狀態,好似飲下了玉液瓊漿,那麼沉醉,仿佛眾人皆不在,唯有他與音樂共生。
如果說華晨宇是從哪刻讓我記憶猶新的,我想便是那時。如今不管台下的他,還是否是「巨嬰」,更多人記住的是,他是「巨星」。
這個世界有很多「巨嬰」,在生活里的某些時刻,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巨嬰」情結,但是這個時代的「巨星」卻是極少數。
也許對於巨星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在我看來,有超強號召力,對音樂有赤誠的態度,並且原創作品在一定水準上的歌手,便可以稱之為巨星。
02、他的音樂人生是一首無字歌
《無字歌》是華晨宇正式走入大眾視野的起點,最初能解其中意的聽者不多,或許至今仍寥寥。
就像解讀一首詩歌,無論自以為解讀的再怎麼完整,也終歸有所缺失。因為創作本身就是個人化的,是作者當時當刻的感觸,旁人又如何理解。
但是在理解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類似的靈魂能夠相遇,於是視彼此為知己。比如尚雯婕,她敏銳的捕捉到潛藏在無字旋律下的多種可能。
她賞識華晨宇,與其說欣賞,不如說這旋律像一縷風,忽而拂過尚雯婕的心房,輕輕將她心裡的窗紗吹動。儘管只是搖擺了一下子,卻讓她覺得分外清涼。
華晨宇的高音向來可作他的殺手鐧,當然他溫柔起來也格外深情。他的音樂模式就如同他在聲音上的改變,每一次轉化都好像一個人脫胎換骨,但是你總歸能認出他,可以從千萬人中識別出他。
他此生的音樂之旅,就像一首無字歌。無字,便是不受限。音樂的最高境界,或許正是拋掉一切文字,讓它回歸旋律。
由每個聽眾來為它填詞,填上你內心的感受。你不必擔心因為文字表達上的失誤,而影響整首歌的聽感。
也無需一次次顧及文辭的押韻,而放棄自己最想傳遞的思緒。假如你願意,你可以在無限的空間裡,寫盡萬語千言。
如果將華晨宇比作旋律,我想他最符合無字歌。因為他是音樂鬼才啊,天馬行空是他的特立獨行。
他不斷嘗試,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是失敗了又怎樣?倘若失敗的定義是所謂的傳唱度不高,這便能證明創作者有失水準?
華晨宇才懶得管這些,他只唱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能得到大眾的肯定,固然是美事一樁。若是不能,他便尋找小眾的同路人。畢竟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為懂自己的人歌唱。
03、「我的心裡住著一個蒼老的小孩」
蒼老的小孩什麼樣?我想他應該是既有單純可愛的姿態,同時又有一顆不入世俗的心。他仿佛看透世間一切愛恨和真偽,回歸到平和而安詳的狀態。
無論舞台上下,孩子氣的華晨宇會給人一種呆萌感。他會露出羞澀的笑,會專注的吃零食,偶爾樂呵呵的傻笑,偶爾為了一段旋律流淚。
他很少給人自帶攻擊性的強硬,也極少在面對鏡頭時,故作老成的和媒體打太極。只要他一開口,還是透著孩子般的稚氣。
但是在面對音樂時,他又像一個被音樂打磨多年的老者。在面對來自外界的詆毀時,他的心態又仿佛歷經一切滄桑後,已然復歸平和。
在《明日之子》做評委時,他的點評一貫走心,好壞之間的標尺一刻都不能少。他始終在從音樂的角度,對選手進行評點。
你會覺得他對音樂的認知和態度,就好像一個匠人做了一輩子瓷器,不允許任何人玷污它的純粹。
他在音樂上的心理年齡,似乎已經遠遠超過實際年齡,以致於他能夠自信的侃侃而談。
因為他絕對相信自己對音樂的感覺。並且不僅是憑藉感覺,還有知識與技巧上的功底。
如果放眼樂壇,我們不禁會發現,每個音樂人都難免會遭到抨擊,畢竟旋律里沒有完全的共鳴。面對質疑聲,有人會明里反擊,有人會暗裡反諷。
而看起來不顯攻擊性的華晨宇,屬於用才華讓人住口的那類。他會將情緒寫入歌里,用音樂的方式來回擊,也用音樂的方式來證明。
這正是他的智慧所在,在風口浪尖的時刻,沉下心來創作。而後在時間的打磨里,用作品來說話,直接讓流言不攻自破。
在和音樂相伴的日子裡,他好像又回到一個稚氣的孩子,遇見喜歡的音樂就開懷大笑,聽到傷感的曲調就傷心落淚。
不知不覺間,他逐漸成熟,懂得音樂的真諦是讓自己幸福,而不是成為旁人的說辭。
久而久之,他的心態也隨之改變,變得愈發平靜,有股大智若愚的神情。就這樣,他在蒼老與童真間轉換,唯獨對音樂的愛一如往昔。
如今他依舊為音樂傾其所有,隔絕外界污染的噪音,只唱歌給愛他的人聽。想來只要有音樂,無論再過多少年,他仍然是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