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洋洋洒洒近三十萬字,寫的又是遙遠的伊斯蘭國度阿富汗的故事。
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原本很容易被我這樣的讀者錯過。
可偏偏聽到了書中那句最最動人的許諾:「為你,千千萬萬次」。
像極了戀人的衷腸,一下子擊中了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令我忍不住將書找來用心一讀。
有意思的是,真正開始閱讀這本書,會意識到這個動人心魄的句子,原來並非戀人間的情話。
但它終究是每一本書籍都無比需要的一句成功的slogen(標語、口號),能夠讓讀者因為直擊心靈的「心動」,得緣進入一本無比精彩的小說。
提到阿富汗,頭腦中關於它的印象都還停留在戰亂和紛爭的殘酷里。
《追風箏的人》則無疑向全世界展開了它原本美麗、溫情、富饒的一面。
我們也能通過閱讀這本書而意識到,無論是多麼遙遠的地域的故事,無論我們彼此間的種族、文化、宗教、風俗多麼的不同,屬於人性中的愛與怕、美與丑、善與惡、明與暗、甜與痛……其實都是相似的。
尤其是男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他的身上,也同樣集合了我們每個人心嚮往之的美德和避之不及的人性陰暗面。
1
這個非同尋常的阿富汗父親,所有女人會成為他的迷妹
書中男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是一個果敢、堅毅、陽剛之氣爆棚的父親。
相信大部分女性讀者都會像我一樣,會在一開始的閱讀中,不知不覺淪為他的「迷妹」。
他是阿富汗有身份有地位的貴族,在當地擁有最漂亮的房子,房子的細節則處處彰顯著他高級的生活品味:
房子兩邊種著薔薇,周圍種滿各式香料櫻桃和玉米。
房內鋪著大理石地板,他親手在伊斯法罕選購了精美的馬賽克瓷磚,鋪滿四個浴室的地面;
從加爾各答買來金絲織成的掛毯,用於裝飾牆壁,拱形的天花板上掛著水晶吊燈。
他熱情好客、慷慨大方。每隔一周都要在自家宴請三十餘客人。
他借錢給人開餐廳,從不要人還。自掏腰包設計督建了當地最大的恤孤院,經常施捨錢財給窮人。
他善良敦厚、正直平衡。
他真心將與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傭人阿里當作是朋友和家人,這在當時尊卑有別的阿富汗是不可想像的。
也是我們的主人公阿米爾以及他周圍的人們從未做到的。
他精明能幹、不拘一格。
他有經商天賦,迅速把繼承的家產翻了好多倍。
他不受伊斯蘭教規的約束,身為穆斯林卻喜歡喝酒。他堅信神明安拉應該有更重要的事,比如關心窮人的苦難等等,而不是關心他是否喝酒。
他生活豐富,從不乏味,平生最喜歡的三樣東西是足球、生意、政治。
他專一傳統、精神獨立。
在亡妻難產死後,他從不拈花惹草,真誠懷念了她一生。
在阿富汗男女嚴重不平等的社會背景下,他從無對女性不尊的言論。
這一點影響了兒子阿米爾,以致他後來大膽娶了在周圍阿富汗人看來「名聲不好」的女孩索拉雅,並且說:「我從未切身體會到阿富汗社會有時對待女人的雙重標準。也許那是因為爸爸。」
他是非同尋常的阿富汗父親,依照自己的規則生活的自由人士,他總是先看社會規則是否入情入理,才決定遵從還是拒絕。
他還勇敢堅韌,自帶貴氣。
即使是在帶著阿米爾逃離阿富汗的路上,當他看到俄國大兵意圖對一位阿富汗女性不軌,雖然明知對方手裡有槍,他依然可以勇敢地跳起來與之對抗。
在他和兒子阿米爾抵達美國後,已一無所有的他可以放下曾經的老爺做派,在加油站以苦力謀生。
並且在兒子阿米爾考上大學的時候能夠用一輛二手車作為給他的禮物……
我想這樣的男人,堪稱「既可在泥里吃土,也能在雲端享福」的典型了。
他如此果敢、堅毅,充滿魅力,甚至當他死去,他也依然是兒子阿米爾心頭的一座豐碑,能夠在他面對恐怖的塔利班的時候,成為他的精神力量支柱。
「爸爸會昂首挺胸走進前門,要求去見他們的頭目,在那些膽敢攔住去路的人鬍子上撒尿。」
是的,作為女人,我無法不喜歡這樣的男人,不法不為之散發的男性魅力而著迷。
我想他的身上集合了眾多女性希望自己的老公、兒子甚至是我們自己能夠擁有的種種優點和品質:富有、果敢、正直、豐富、慷慨、堅毅、善良、傳統……
2
這樣富有魅力的父親,他身上同時有著我們避之不及的陰暗面
可正當我為這樣的男人而著迷的時候,全書閱讀到大概三分之二處,關於父親的秘密被揭開。
令我霎時想到了一系列關於造物弄人的詞:人無完人,天道忌全,凡事不能看表面……
是的,常常是這樣的,每個人總不會如表面看起來的那般美好,當有關父親的真相揭開,主人公阿米爾以及我們廣大讀者,都忍不住震驚。
僕人阿里的孩子哈桑,其實是父親的另一個孩子,也就是阿米爾的親弟弟。
於是,前文中不斷加深我們對這位父親的好感、處處彰顯出這位父親種種美德的細節。
他記得哈桑的生日,每年為他準備生日禮物。
他真心實意關懷哈桑,請來醫生為他修補了兔唇。
他帶兒子阿米爾出去玩,也總要帶上哈桑。
他為僕人阿里和哈桑的離去而流下痛苦真誠的眼淚……
原來,他對僕人阿里的孩子哈桑的種種慷慨和照顧,都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哈桑其實就是他的兒子。
他可以真心實意愛護哈桑,可以為了哈桑而對另一個名正言順的兒子阿米爾勃然大怒。
但他卻同樣可以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兒子去讀書,另一個兒子留在家裡干僕人的活兒,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
一個兒子住在他高大的華屋裡,享受他的財富和尊榮,另一個兒子卻在簡陋的僕人居室里長大,每日伺候自己哥哥的衣食起居。
一個兒子在戰爭時跟著自己逃離恐怖的阿富汗,另一個留在堪稱人間煉獄的戰爭前方生死未卜……
他不能夠與兒子哈桑坦然相認,只因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他自己的財富和地位,都會因哈桑的存在而受辱。
包括他曾經斬釘截鐵和年幼的阿米爾宣講過的東西:「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這段話像烙鐵一樣深深印在阿米爾的心頭,以致很多年後他都無比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這話時的神情。
但事實卻是,這位父親自己,作為一個竊賊,偷走了僕人阿里的榮譽和尊嚴。
他讓阿里的妻子懷孕,生下了兒子哈桑,卻不能夠與他相認。
他同時偷走的還有兩個兒子得知真相的權利——兒子哈桑知道自己親生父親的權利,另一個兒子阿米爾知道自己最對不起的僕人哈桑其實是自己親兄弟的權利。
包括他因自身無法抹去的污點的存在,而令兒子阿米爾從小感受到的梳理和冷漠。
阿米爾總是感受不到來自父親的愛,他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家裡的孤魂野鬼。
父親對哈桑的關心,總是讓年幼的阿米爾敏感地感受到父愛被僕人剝奪的痛苦。
後來,我們能夠通過父親的生前好友拉辛汗留給阿米爾的信件,明白了在阿富汗的那些年,這位父親之所以對兒子阿米爾無比嚴厲的根源。
他苛責阿米爾,其實是苛責自己。
因為阿米爾就像是他被社會承認的那一半,他所繼承的財富,以及隨之而來的犯罪免受刑罰的特權,統統都會再贈給阿米爾。
當他看到阿米爾,他看到自己,還有他的疚恨。
而另一個兒子哈桑,則就像是他不能夠被社會接受的陰暗面,是他不能被公諸於眾的秘密,是他的污點。
是他所無法直視、無法在陽光下袒露的脆弱。
也同樣源於這樣的自我疚恨,令這位父親持續陷入自我的救贖。
「你父親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善行,真正的善行。我想起他所做的一切,施捨街頭上的窮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這些統統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而我認為,親愛的阿米爾,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讀到這裡,我才終於明白,《追風箏的人》其實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故事。
父子兩代人,所需要救贖的都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自己人性里的污點。
而阿米爾和父親身上同時交織的美與丑、善與惡、榮耀與陰暗、坦蕩與秘密……
其實也像極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都同時擁有善良和醜陋,也同時擁有榮耀和卑微,擁有天使的美好,也有魔鬼的邪惡……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如今我卻越來越覺得,人之初,可能往往並非性本善。
很多人的初心,其實更像是一顆混沌之心,靈魂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我們每個人穿越人生的種種痛苦的淬鍊才可能擁有。
我們絕大部分人,在無知的年歲里,或許也都會如童年時的阿米爾一樣,會因骨子裡對愛的酣渴、人性的無明而充滿了嫉妒、自私、怯懦、軟弱。
但隨著年歲增長,越過漫漫人生路,我們也都會漸漸如這位阿富汗父親以及阿米爾一樣,用源源不斷的善行和曠日持久的自省。
一點點完成對於自我人性缺陷以及靈魂的修補和救贖。
成長為一個無愧於心、無愧於愛的人,最終如那迎風而起的風箏,在浩瀚天宇中自在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