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各縣(市)名稱的由來

2019-06-10     德宏文旅

德宏州地處雲南省西部、高黎貢山西南麓,屬滇西峽谷區,東和東北與保山市的龍陵縣、騰衝市毗鄰,南、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503.82公里。德宏是一個以傣族、景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的邊疆地區,下轄芒市、梁河、盈江、隴川、瑞麗「三縣二市」。德宏州各縣(市)的行政區劃名稱在歷史上多次變更,為便於讀者認識和了解德宏州各縣(市)名稱之歷史演變,筆者查閱相關資料淺釋如下。

芒市大金塔(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德宏」一名的由來

「德宏」系傣語,「德」,意為下方,「宏」為「南宏」的簡稱,意為怒江,即怒江下方。怒江由北向南貫流。德宏傣語稱怒江以東地區為「勒宏」,意為怒江上方;怒江以西地區為「德宏」。因此,「德宏」的含義是怒江以西地區,以地理位置而得名。1953年7月18日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時正式使用「德宏」一名,州府駐芒市鎮。1956年4月保山專區併入德宏,並改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63年8月,德宏與保山建制分開。1969年11月,德宏州併入保山地區。1971年11月,恢復德宏州建制,州府仍設芒市鎮。德宏州國土面積1.15萬平方公里, 2017年人口130.9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47.8%。

勐巴娜西珍奇園(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芒市」一名的由來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以今芒市為治所設置茫施路,設立行政機構茫施路軍民總管府,「茫施」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於此。「茫施」一名,最早見於唐代樊綽《蠻書》之中,亦稱「茫施蠻」。在德語中「茫施」是君王(部落首領)居住的地方,並用作部落名,後為地名。傣語意為虎寨,是虎圖騰部落的聚居地。「茫施」「芒施」皆同音異寫。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廢茫施路,置茫施府。

明正統八年(1443年),改茫施府為芒市御夷長官司(1640年升格為芒市安撫司),治所在今芒市,「芒市」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由此開始。「芒市」傣語稱為「遮勐煥」,即黎明城;雅稱「遮美木」,即黃梨樹花城。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因位於潞(怒)江之西而改名為「潞西」,設置潞西設治局(准縣級機構),局署在勐戛,1949年3月遷芒市。民國三十八年九月(1949年9月),設立潞西縣,縣府在芒市。1950年4月21日,潞西縣和平解放,仍設縣制,縣城設於芒市鎮。1996年10 月, 「潞西縣」改為「潞西市」,市政府駐地不變。2010年7月,又改「潞西市」為「芒市」,市府駐地仍為芒市鎮。芒市國土面積2987平方公里,國境線長68.23公里,2017年人口42.0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47.48%.

芒市廣場(楊邦慶 攝)

三、「梁河」一名的由來

梁河原名南甸,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設置南甸軍民總管府,府治南甸,「南甸」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於此。「南甸」一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元朝南甸屬騰越地,以其地位於騰衝之南,故稱南甸(古稱都城郊外為甸);二是南甸系「南底」變音,以南底河得名。南底河系傣語,意為下游的河。梁河傣語稱勐底,意為河流下游的地方。以地處騰衝以下的南底河兩岸而得名。騰衝地勢高稱勐緬,梁河地勢低叫勐底。

民國21年(1932年),設置梁河縣設治局,治所大廠街,以「梁河」作為行政區劃名稱自此始。「梁河」一名,以縣境內的小梁河(今曩滾河)得名。1950年5月6日,梁河和平解放。1952年5月,設立梁河縣,縣政府駐遮島鎮。1958年10月,撤銷梁河縣建制。1961年4月,恢復梁河縣建制,縣城仍在遮島鎮。梁河縣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16.09萬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33.13%。

南甸宣撫司署(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盈江」和「蓮山」之由來

1、盈江縣

歷史上稱大盈江以東地區為「干崖」。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盈江縣設置鎮西路軍民總管府。永樂元年(1403年),設立干崖長官司。正統九年(1444年)升為干崖宣撫司。「干崖」,有的史籍記為「千崖」,其含意無從考證。干崖傣語稱「勐臘」,意為臘人(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另一說是時間傍晚方到之地。傳說佛祖雲遊傳教到盈江壩時天色已晚故名。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立盈江設治局,以大盈江貫流縣境而定名,治所設於舊城街。1950年5月15日,盈江和平解放。1951年12月,設立盈江縣,縣政府駐新城。

2、連山縣

歷史上稱大盈江以西地區為「盞達」。盞達系傣語,「盞」為台地,「達」為眼睛,意為眼睛台地或有臉面的台地。「盞達」地名元代已有記載。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設置盞達副宣撫司。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立蓮山設治局,以設治局駐地後山酷似俯蓮,名蓮花山,而定名「蓮山」,治所設於蓮花山盞達土司司署內。1950年5月15日,蓮山和平解放。1952年1月,設立連山縣,縣政府駐小平原。

3、兩縣合併

1958年10月,原盈江、蓮山兩縣合併為新盈江縣,設縣城於小平原。盈江縣國土面積4429平方公里,國境線長203.24公里,2017年人口32.32萬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55.86%。

刀安仁故居(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隴川」一名的由來

「隴川」一名始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設立的隴川宣撫司,迄今已有500餘年歷史。其含義有兩種說法:一是隴川為麓川故地,以麓川諧音得名;二是隴川宣撫司初駐隴把,原屬麓川路,以隴把和麓川各取一字得名。隴川傣語稱勐碗,「勐」為地方,「碗」為太陽,即太陽壩。相傳,兩千多年前,傣族首領法賽列(太陽王)率眾西渡怒江至隴川開發隴川壩故名。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立隴川設治局,治所設於土司衙門(今城子鎮)。1950年5月,隴川和平解放。1951年12月,設立隴川縣,縣政府駐城子鎮。1958年10月,撤銷隴川縣建制,其行政區域劃歸瑞麗縣管轄。1959年10月,恢復隴川縣建制,縣城仍設於城子鎮,1998年遷往章鳳鎮。隴川縣國土面積1931平方公里,國境線長51公里,2017年人口19.54萬人,少數民族占人口53.81%。

位於章鳳鎮的雲南景頗園(圖片來源於網絡)

六、「瑞麗」一名的由來

「勐卯」是德宏州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從公元567年(南北朝後期)建立勐卯弄果占壁王國算起,已有1400多年歷史,並且一直在沿用。期間,在三國時有的史籍稱「南沛」「南里」,唐朝稱「些樂城」,宋朝稱「布茫甸」等,但這些名稱影響不大,猶如曇花一現。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在今瑞麗設麓川路,「麓川」成為行政區劃名稱;明朝亦稱「麓川」。清代至民國中期仍沿用「勐卯」作為該地行政區劃名稱。勐卯系傣語,即霧朦朦的地方。

民國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1932年5月24日),經雲南省政府批准,把「勐卯」改為「瑞麗」,設立瑞麗設治局,治所在弄島鎮,「瑞麗」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由此開始。之所以改名「瑞麗」,因為「勐卯與英屬緬甸,系以瑞麗江分界,取此名稱,乃保存歷史,永垂不朽之意」。「瑞麗」有祥瑞美麗之意。1950年5月8日,瑞麗和平解放。1952年,設瑞麗縣,縣政府駐勐卯鎮。1987年,國務院批准瑞麗為國家一類口岸。1992年6月,瑞麗撤縣設縣級市,市政府仍駐勐卯鎮。瑞麗國土面積1020平方公里,國境線長169.8公里,2017年人口20.86萬人,少數民族占人口41.4%。

姐告國門(圖片來源於網絡)

七、「畹町」一名的由來

畹町見之於典籍,可追溯至漢代。畹町系傣語音譯,「畹」為太陽,「町」為當頂或中天,即「太陽當頂的地方」。史籍中也有譯為「宛頂」「碗頂」「畹甸」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畹町鎮,隸屬潞西設治局,「畹町」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由此開始。1950年4月29日,畹町和平解放,設畹町辦事處,隸屬潞西縣。1952年,設縣級畹町鎮,同年畹町被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1985年1月,設縣級畹町市。1999年1月,撤銷畹町市,設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畹町國土面積103平方公里,國境線長28.65公里,2017年人口1.3萬餘人,少數民族占人口17.92%。

1945年1月修建的畹町橋(畹町檔案局提供)

參考資料:

《德宏州志》(綜合卷,德宏州史志辦編,德宏民族出版社)

《盈江縣誌》(盈江縣史志辦編,雲南民族出版社)

《梁河縣誌》(梁河縣史志辦編,雲南人民出版社)

《隴川縣誌》(隴川縣史志辦編,雲南民族出版社)

《潞西縣誌》(潞西縣史志辦編,雲南教育出版社)

《瑞麗市志》(瑞麗市史志辦編,四川辭書出版社)

《畹町市志》(畹町市史志辦編,雲南民族出版社)

來源:史話瑞麗

編輯:楊國芯 審核:周益雲

(掃碼下載「游雲南」APP)

微信號:dehongwenlv

主辦單位:德宏州文化和旅遊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692-2130260

德宏文旅微信公眾平台法律顧問:

雲南泰恆律師事務所 楊順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_0eLGwBmyVoG_1ZEsu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