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有什麼特別,它是怎麼影響湖南的?| 中國自駕地理

2019-08-17     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62 篇 原 創 主 文-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素來號稱「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洞庭湖,圖by天然留影

在洞庭湖以南,湖南大部分區域被囊括在其中。清1644年,湖廣行省依湖為界行南北分治,北為湖北行省,南邊則是湖南行省。

湖南在五代時,就有「芙蓉國」之稱,那麼今天它為何被稱為「三湘」?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坐落在洪江市黔城鎮的芙蓉樓,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宴賓送客之地,圖by警影洪哥

一、為什麼叫三湘?

「湘」,湖南的代稱,這個簡稱是形聲字,一般都認為它是由「三湘」演化而來。

湖南省所在位置,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三湘」一說是因發源自廣西桂林興安縣的湘江,與灕水相連於靈渠,故稱為「灕湘」。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迂迴曲折的靈渠在別人口中就是「一條水渠而已!」,只不過它雖然短小卻很精悍。

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靈渠,圖by秦人觀天下

開鑿它時儘量選擇了最短的距離(僅36.5公里),方便航行所需的水系(海洋河)及減少工程量(利用了清水河匯流前的舊河槽),所以說,它是集智慧與科學的化身。

接著湘江向東北流,至永州萍島與瀟水匯合,稱作「瀟湘」,再繼續流經衡陽,又和蒸水交匯,叫做「蒸湘」,因此合稱為「三湘」。

萍島,瀟湘二水匯流處,圖by jiangqiou

不過,在灕水、蒸水因自身的短板被人踢出「三湘」這個大群後,湘江似乎總想融入其他水系的生活,它在臨資口匯入資水,所以又被人叫做「資湘」,在岳陽縣中州鄉,匯入沅江稱為「沅湘」。

沅江流域、資水流域合起來還是蠻大的,圖by《中國自駕地理》

資水、沅江包含在湖南四大水系之中,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洞庭湖流域與四大水系,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可能就有人會說了,「三湘」不一定指河流呀!湖南有許多地方名字都有「湘」字,1979年,《辭海》中這麼解釋:「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儘管「三湘」的說法不盡相同,卻都是以湖南為主而言。

湖南就是這樣被切成好幾部分,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二、又為何叫做「湘」?

在古人有限的認知里,湘江和灕水的源頭都來自同一處地方,然而二水是南北分流,於是就被命名為離。

後來有人給這二水澆了三滴水,就成了今天的湘、漓。

靈川縣海洋山龍母洞——湘漓二水之源,圖by靈渠驛站

不過據今天經地理學家實地考究以及眾多的歷史佐證,湘江是發源於廣西靈川縣海洋山麓的海洋坪,灕水古稱桂江,源頭是興安縣境內貓兒山,因而「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這一說法並不準確。

(「湘江源頭在廣西」這說法從秦時就是定論,近年來經多名學者及專家的論證,發源於永州市藍山的瀟水是湘江源頭之一,圖為湖南永州藍山縣湘江源,by東晴西雨)

目前史料記載中最早的湘字是出於周時,《楚辭·漁父》中記載:「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譯為: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裡。)

《漁父》通過屈原和漁父之間的互動,體現出道家的哲學思想,圖為荊州屈原巨型雕像,byPopolon

而最初的湘字又從「相」發展而來,在訓詁學和語義學中,「相」即看管幫助之意。

王武丁有個兒子,封地就在「相」,北魏時又在此設立了相州(即今河北省臨漳縣和安陽市一帶),周時戰亂時,一部分相人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為了懷念故鄉,他們將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稱為湘,這也是說得通的。

湘江流域,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後來由於湖南省最發達、影響最為廣泛的湘江流域其面積約占全省的40.3%, 所以,湖南歷來就被簡稱為「湘」。

三、人才輩出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去長沙必定要去一個地方——橘子洲頭,如果沒有毛主席這首《沁園春·長沙》,估計這「中國第一洲」是不會讓人有這樣的牽掛。

橘子洲頭,圖bymorrisliu2006

橘子洲是湘江中一個狹長的小島,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約100米,好似一條婉約的彩帶浮在裊裊凌波之上。

湘江,自南向東北蜿蜒流經湖南全境,對於湖南人來說就是母親河一樣的存在,它與其匯入的洞庭湖,千百年來哺育著獨樹一幟的湖湘文化。

長沙附近的湘江(請將手機旋轉90°),圖byCkProject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結構中一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在國史上,是隨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出色演出後才備受世人矚目。

湖南是中國19世紀中葉以來名人輩出的省份,特別是政治軍事方面的人才,在平定太平天國時,此地就走出了總督14人,巡撫13位,到了新中國成立,開國將帥20人中,湖南人就占了9人。

太平天國南京辦公地,金殿,圖by caihuiniang

種種盛況位居全國之冠,更是收穫了「湖南人材半國中」、「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無湘不成軍」等盛譽。

在一些研究湖湘文化的學者看來,這就跟所謂的「氣數」有關,也就是某種發展契機。

清末湘軍名將、廣西提督蘇元春

我們從歷史走來穿過漫漫長夜,可以看到這湘江流域在時代差異的背景下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勢,而這跟湘江流域本身有著莫大的關係。

四、流域的歷史地位

作為長江重要的支流之一,湘江流域的範圍很廣闊,特別是在它的左側,其中游與資水中上游橫向交通非常方便。

本來就是鄰居,來往多方便,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於是湘江流域就容易與資水流域的經濟文化形成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樣等同於擴展了這個流域的容量,也就意味著有足夠的空間,能孕育出特色的地域文化。

再加上湘江發源於廣西,一路彙集眾多支流,再緊貼著長沙流過,接著流入洞庭湖,最後匯進長江。

保護洞庭湖和湘江流域的生態一直是個重點工程,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洞庭湖吸納了湘、資、沅、澧四水,極大地強化了湘江流域的地域完整性。

洞庭四水,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早在秦朝,湘江流域就單獨設置了長沙郡,以今長沙地區為中心,涵蓋了湖南大部分地域,當時秦始皇征南嶺,遠征軍兵分五路,其中四道在今湖南,三道經由湘江。

為了確保「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始皇特意下令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打通大規模軍用物質運輸的水運通道。

(靈渠連接湘、漓,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從最早體現在軍事上的作用,發展成中國古代南北運輸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原和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此後漢武帝征伐南越,行軍布署也與秦皇的策略相似,由此可見作為南北交通孔道的湘江意義地位很不一般。

按理說,路通財通,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南方的經濟文化水平一直都比不上北方 ,後來隨著一次次的北方人口南遷,南方這才發展起來,直到自唐代以後,全國經濟文化重心更是逐漸向南移。

中國歷史上三次北方人口南遷:兩晉之交的永嘉南渡、中唐安史之亂、兩宋之交的靖康南渡。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據說是唐代山水畫家李思訓所作,創作的背景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迫西逃。)

這三次的遷入地均以長江下游南岸平原為主,但在此之前,其實兩漢之交國家動亂之際也有過一次北方人口的南遷,其分布主要在湘江流域。

與之呼應的是在兩漢歷史中演變出的「循吏」,這是東漢時期的地方官在南方推行德治、教化,實施仁政。

古代循吏的代表——龔遂,圖by濟寧文學

特別是當時有不少循吏在今湖南境內施行教化,當中最令人熟知的是其時任桂陽郡(郡治在今郴州市)太守——衛颯(sà),那時候當地風俗與蠻夷相近,「不知禮則」。

東漢桂陽郡範圍,底圖by中國歷史地圖集

衛颯新官上任後,興辦學校,整治教化,改變不合儒家理念的婚俗,很快此地就風氣大變,衛颯之後,又有茨充、許荊、欒巴先後任桂陽太守之職,有了他們的整治,湖南逐漸開始洗脫蠻風。

五、勢頭不再

只可惜,這個勢頭並沒有乘勝一直發展下去,到了魏晉以後就急轉直下。

當時以廣州為主的東部沿海城市陸續興起了外貿港口,導致湘江流域的外貿港逐漸向東移。

(一幅描繪1780年,珠江沿岸廣州十三行外貿易特區的油畫,包括了丹麥、西班牙、美國、瑞典、英國、荷蘭等領事館。)

緊接著國內的政治重心也被東邊的城市拐跑了,東吳、南朝相繼搬到建康(今南京),隋唐京師在長安(今西安),北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元明清遷到至今北京。

雪後故宮美得一塌糊塗,圖by北京夜風

唐宋時期,隨著大庾嶺路的開鑿,贛江水道的崛起,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湘江流域在溝通嶺南與中原交通中的地位日漸衰弱。

大庾嶺中段為庾嶺,庾嶺的要塞段為梅嶺,圖by老點

在這種情形下,湘江流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原本落後的江西從南朝以後迅速成為了「魚米之鄉」,唐宋最昌盛時期更是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地方。

江南桃花源的「魚米之鄉」——江西婺源,圖byVIP會員·波波

等到湖南的地位大為提升之時,朝代已經換成了明朝,自開通滇、黔後,湘地成為雲南、貴州往來中原之地,大量移民從東部湧來。

這一形勢直接帶飛了沅水流域的「鎖鑰」常德,而它之後凸顯出其重要的交通價值順帶著就惠及了整個湘江流域。

(聳立在湘江江畔的杜甫江閣,漂泊多年的杜甫最終病逝在湘江之上留下了無數首與湘江有關的詩句,它給了詩人以靈感,至今仍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圖by警影洪哥)

當今天的我們再度來到湘江畔,也許有的人心裡會突然冒出一抹思緒來,那可能是源自湘江,源自它的意義。

就是那種讓上游的思想灌溉到下游的綠洲,使一日三餐都有岸芷汀蘭的氣息。

湘江大橋夜景,圖by技止此耳

這似乎幾千年來都不曾改變過,也許就是這片土地能夠生生不息的秘訣之一吧!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W07pWwBvvf6VcSZX9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