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慢慢從牆體上爬過,掠過金色的雄鹿角……』
在於昭看來,這是空間向美而生的開始。
美的本質不是孤立的,它不僅僅是美學領域,還包括了精神和思想層面。所以在華潤南京灣藝術中心的塑造中,他拋開兩個議題:一,為設計而設計;二,為藝術而藝術,在這之後,那些直擊心底的渴望便愈發明朗了:萬物都意願向美而生。
一層入口
以下為於昭自述
向美而生
外觀
雄鹿的茸角每逢春天萌發,人們總會在節日裡穿上盛裝,自然和文明之中總有種力量向美而生,中國眾多城市都有了自己新的素材。一個新地塊從開發到形成完善的居住生態,至少歷經10年時間。
正門入口
利用現代技術,固然可以飛速的建設,但一個城市的美,依然需要時間的培育才能慢慢滋養出來,我想這也許正是華潤決定用一個藝術中心來調動整體地塊建設的初衷。
與建築對話
如何同建築師配合,達到空間語言儘可能的和諧,是每個室內設計師經常面臨的問題。這個案子在建築的概念階段室內就參與其中了。
一層大廳
由於項目本身是藝術中心的定位,建築的表現張力很強,如同一艘蓄勢待發的航母。
一層樓梯通往三層
整體三層的空間是開放和流動的,沒有明確的室內邊界,看似隨意的咬合在一起,但卻有隱藏的精心設定的交錯關係。
空間從室外一直延續到室內,建築內部體量的扭轉和結構銜接共同塑造出頗具張力的空間。
樓梯是空間的主題,貫穿了三層空間,圍繞著樓梯的坡道與連橋,讓觀眾可以在幾個相互連通的高大空間中遊走穿梭。在著手室內設計的初期,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旁觀者,試圖在嘗試一種平衡與建築對話。
樓梯看沙盤區
無為的力量
人年少的時候總會輕狂,喜歡強勢的表達。有了一些年紀,會慢慢喜歡恰如其分的力量,好比大力抽射之後,划過的一道完美的弧線。
二層過道及休息區
三層過道
建築本身的表現張力很強,這是大多數公共藝術空間的特點,我們需要把這種力量的傳導到空間,同時用一種溫和的力道把它接住,緩緩落地。
接待台
項目之前給的設計訴求,其實是個矛盾體。一方面希望儘可能的保持建築的高冷,體現藝術館的調性,另一方面希望室內的感受要求溫暖有親和力,畢竟還是需要兼顧銷售功能。
吧檯
設計其實是種取捨,學習的過程是加法,不斷的嘗試各種方法,去積累;而設計的過程其實是做減法,不斷的為自己的思考減負,減到不能再減。
備註:AVION大型吊燈,由哥本哈根的設計師組合Iskos-Berlin設計,作為動態包裝或在一條線上標記穿過建築物的通道。靈感來源於Zeppelin飛艇,寓意傳統經典和當代技術的融合。
想要的太多,不如什麼都不做,把一切都放下,儘可能的多些空白給觀眾。空間的顏色,材料都用到至簡,藝術品同家具也只是給觀眾一個導入的開始。
一層休息區
留白給時光
項目的拍攝歷經了一波三折,也是難為了攝影師王廳。最初的拍攝計劃是:一落成就趕緊拍,結果天公不作美,恰恰是南京的雨季,去了三天都沒有等到好的天氣狀態,於是只好作罷。
天窗
等到雨季過了,又逢現場進行銷售活動,氛圍又沒有了,還是拍不了,又等了月余。第二次的拍攝我還是很擔心的,一直在微信上詢問現場的狀況是否能抓住那縷珍貴的光線,片子一出來,我終於鬆了口氣,一切都還好。
細想一下倒是有趣,我們習慣了高速度、高節奏的生活,偶爾有時間停下來,倒是適合的節奏。本來是想留白給日光,結果等來的是一段時光的記憶,這樣的結果其實更好。
時下流行的所謂網紅,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搏一下眼球,但在記憶中卻留不下什麼,美好的東西需要一些等待,如果生活真的能多留白給時光,其實是一種很曼妙的享受。
回想項目完成之初,我在現場待了一天,回憶中的那一刻是:天光慢慢從牆體上爬過,掠過金色的雄鹿角。
指鹿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