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擾亂清凈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凈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佛陀說的教法,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學佛不能以偏概全而產生偏差,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並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佛也是通過種種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經、律、論」各種典籍讓世人學習,傳下各種法門讓世人修行,從而世人才會真正棄惡揚善,讓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就佛果。
達摩祖師拆茅棚的故事
達摩祖師是國王的三太子,貴為太子,後來由於宮廷之爭,他本來就無心於世間的這些事情,所以就奔一位高僧而出家。
這個高僧給要求剃度的幾個弟子分別提出一些問題,達摩祖師回答得他雖然還滿意,但是說:你必須要自己親手蓋起一個茅棚,作為你要求剃度的一個功課。
於是達摩祖師就開始去建茅棚,經過一段時間的失敗,然後總結經驗,終於親自蓋起了一座茅棚,連送飯的人都為他高興。
但是看著達摩祖師的這個成果的時候,達摩祖師卻自己又若有所悟地起身,把他自己親手搭建的這個茅棚拆掉了。
送飯的人就覺得怎麼會這樣啊?看著他一次一次地失敗,總算把茅棚建起來,替他高興了,卻看著他像發狂一樣的三下五除二把茅棚拆掉了。
於是送飯的人就趕快跑回去告訴他的這位師父,「達摩今天剛蓋好的,他忽然又把它拆掉!」但是,這個時候他師父卻頷首微笑。
達摩祖師悟到了,修行不是靠一個物質上的茅棚,師父讓他來搭建這個茅棚,是要找到心靈止宿之處,不是外在搭了一個茅棚,可以坐在裡面擋風避雨。他找到了內心的茅棚,所以他拆掉了外在的茅棚。他的師父認為可以給剃度,讓他出家了。
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原名菩提多羅,屬剎帝利種姓,後改名菩提達摩,農曆十月初五,是達摩祖師聖誕。
傳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菩提多羅生於南天竺,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的記載,佛陀在靈山說法的時候,摩訶迦葉尊者面對佛陀拈花發出會心的微笑,從而成為佛陀的衣缽傳人,成為西天禪宗第一代初祖,後來,又傳給了二祖阿難尊者,當法脈迭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時,達摩祖師秉承了師父般若多羅尊者的囑咐,來到中國弘揚佛法,從而成為中土的禪宗初祖。
後來又傳給了二祖慧可(公元487~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
達摩祖師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
梁武大同二年十二月於定林寺圓寂,終年150歲。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注重「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二入四行論略要,呈現如下: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眾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能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
一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三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之行: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