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縣誌》記載,1979年深圳建市的時候,客家人占了原住民的六成左右。客家人進入深圳,最早在宋元時期,而大規模進入深圳則是在明末清初。
他們分布在鹽田、龍崗、龍華、坪山、大鵬,羅湖、寶安、南山等地,並且在這些地方留下了一大堆客家民居建築,根據粗略統計,在深圳保存下來的還有300多座。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糅合了客家廣府兩種建築風格,廣府人與客家人在其中和睦相處,從明代開始,這裡就是有名的戰爭要塞,深圳鵬城的外號由此而來。
很多人知道大鵬所城,去不知道它的全名是「大鵬守御千戶所城」。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南門西路
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群,是深圳現存300多座客家圍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鶴湖新居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羅瑞合村(靠近龍園路)
甘坑客家小鎮
甘坑客家小鎮是在原來具有350多年客家古村落甘坑村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
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
更有炮樓、碉樓、騎樓、吊腳樓等風情建築融于山水之中,與幾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甘坑社區
大萬世居
大萬世居應該是深圳最出名的客家圍屋了,其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規模宏大,占地1.5萬平方米。
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六樓,均為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
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4個大字。
地址:深圳市坪山區大萬路33號坪環社區西南的客家村
據曾氏族人介紹,村裡每年要都舉辦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都會趕回來參加,同時大萬族人會舉行祭祖、舞麒麟等活動,熱鬧非凡。
觀瀾版畫村
深圳觀瀾版畫村,是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位於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者、著名版畫家、美術理論家陳煙橋的故鄉—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牛湖社區。
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
地址:寶安區觀瀾大水田
龍田世居
龍田世居是深圳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圍屋,每年還會有很多黃氏組人回來祭祖,圍屋占地5000平方米,三面環水,正面的大門還有哨崗亭,看來守衛森嚴得嚇人。
據介紹,這個半圓形的河岸與外牆成「龜背」狀圖案,為各地圍屋所少見。
圍屋四周的花園曲徑通幽,走進花園猶如走進歐洲中世紀的古堡花園,綠樹鮮花散發出來的芬芳令人陶醉,這是典型的嶺南客家式的地主莊園。
地址: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區
高嶺古村
該村據傳有近400年的歷史,高嶺古村的居民主要是福建因躲避戰亂遷徙過來的居民,現已成了一座空城。
攝影/後期:天龍尚人
這裡的建築風格更是奇特,儘管客家村落,但是卻大膽借鑑了大量西洋建築的風格。
你可以偶爾去這些充滿舊時代氣息的大屋裡看看感受一下文化的變遷。
地址:深圳龍崗區南澳七娘山北麓的半山上
新喬世居
當年在龍崗坑梓,「坑梓黃」赫赫有名,現在黃姓占據了坑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足見坑梓黃氏在當時的鼎盛。
其後創業數十萬,廣置田園,幾乎富甲一郡」,由坑梓遷居新喬,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新喬世居,門匾石刻「新喬世居」,有年款。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新喬村新喬圍村民組
茂盛世居
茂盛世居是典型的客家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融多功能於一體的建築,中國五大民居之一。
圍屋因商號得名,然後村落因圍屋得名,這大概是茂盛圍屋最牛逼的地方,這座圍屋由何氏兄弟所建,當年他們結伴來深,經過一段苦逼的屌絲奮鬥史終成一方富豪,這座圍屋承載的是深圳人的夢想!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茂盛路
西麗麻磡村
建村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祖先是從河源,紫金遷移過來的客家人。
地理位置比較偏僻,這裡有近4000平方米的古民居養在深閨人未識,其中還夾雜著碉樓、教堂等。
現存70多間古民居,多採用麻石、青磚作建材,「麻石半牆,青磚到棟」,屋脊呈船形。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羊台山西南面的山腳下)
來源:客家精英手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