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美如畫 休閒好去處

2019-10-18     龍門發布

每逢夜晚,西林河堤洋溢著喜慶熱鬧的氣氛。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通訊員劉智楓 攝

天藍水清環境優美,是大部分走進龍門縣城的遊客的第一印象。漫步縣城,常有流水陪伴。西林河、風景河穿城而過,不僅溫柔了這座古老的生態名城,也滋潤著一方百姓的生活。靜靜流淌的西林河與風景河,就這樣靜靜地守護著這裡的人們,見證著當地的發展與變遷。

風景河 綜合整治工程預計明年底完成

龍門縣城風景河北起龍城街道謝屋村,在許屋一分為二,形成東西兩條風景河道,最終匯入西林河,總長約2.57千米。其中,東風景河始於新鄧村,途經羅屋村、龍門縣政府大院,在舊武裝部處匯入西林河,長約1.22千米;西風景河始於謝屋村,途經龍田鎮政府辦公樓、龍門縣實驗學校,在龍門中學附近匯入西林河,長約1.35千米。

據《龍門縣誌》記載,民國時期,龍門縣城排污全靠城內各大街小巷修建縱橫交錯的暗溝進行,但是因為年久失修,造成污水橫流。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城市建設不斷發展,縣城人口逐年增多,污水排放量逐漸增大,原有的暗溝已經不能解決城區里的污水排放。因此,為了保證城內排洪排污,1957年冬天,龍門縣政府發動縣城機關幹部職工、學校師生和附近居民等進行分段負責開挖龍城風景河。經過大家齊心協力,風景河渠面寬12米,渠底寬8米,總長2680米。從此,風景河成為了龍門縣中心城區洪水的主要下泄通道和中心城區生活污水的受納水體。

時至今日,默默「服務」了近60年的風景河慢慢地出現了「老化」現象:河岸牆體老舊破損,兩岸污水收集不完全;河道兩岸房屋臨河而建,雜亂無章,河堤破損嚴重,已無法滿足防洪標準要求,而且河道淤積使得沿河居民的生活質量深受影響。

風景河的整治成為了市民期盼的事情,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民生實事。為此,龍門縣把風景河綜合整治提上議事日程,並列入縣政府工作報告予以重點實施。

據龍門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沿河人居環境為核心,對縣城風景河實施綜合整治工程,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

據了解,該項目致力於將風景河打造成集防洪排澇、休閒觀光、人水和諧、親水宜居於一體的生態之河、景觀之河,大大改善沿河人居環境,不斷推動居民的生活品質提高,提升城市價值、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提升龍門的綜合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風景河綜合整治項目總投資約3.19億元,總工期27個月,分兩期進行建設。第一期建設西風景河段,第二期建設東風景河段,計劃2020年底前全面完工。風景河整治項目重點通過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河堤加固、河道拓寬,結合水生態工程及行政管理等手段,對兩岸居民生活污水進行收集截流處理;通過增設垃圾收集及處理設施,解決住戶垃圾丟入河道污染河道的問題;通過調水補水功能,恢復良性水循環,改善河道水質;通過河橋、公園、綠道等景觀建設,實現河流與城市的和諧相融,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閒健身場所,最終實現「水清、河暢、堤固、景美、生態」的整治目標。

西林河 縣城防洪工程集防洪排污美化於一體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漫步於西林河堤,西林橋上霓虹燈與河堤兩岸的七彩燈光交相輝映,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頓時流光溢彩,美麗紛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林河兩岸通過人工挑土和人工夯實的方式設置過土堤,堤身填土鬆散,縫隙較多。「當時土堤到處都是開口。」龍門縣水利局原技術員黎賢華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土堤經受洪水沖刷會變得凹凸不平、斷斷續續,易成開口堤,堤圍防洪標準根本不足20年一遇。因為土堤的防洪能力降低,縣水利部門按照20年一遇洪水位加高1.5米的標準,陸續對土堤進行堤防整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防洪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對防洪的要求和標準也更高。為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完善城市配套設施、美化城市環境,1980年,龍門縣修建縣城西林河南北兩岸河堤,總長2.4千米。兩岸河堤裝設鐵欄杆和鋪設水泥磚地面。

2005年,西林河上又一項重點防洪工程——龍門縣城區防洪工程動工建設,工程總投資概算約1.29億元,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和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所產生徑流量一天排乾的治澇標準建設,分3期完成,主要作用是防洪治澇,提高城市防洪標準和治澇能力,保護群眾和耕地免受洪澇災害。

據悉,龍門縣城區防洪工程是集防洪、市政、排污和美化縣城於一體的綜合性民生工程。一期工程建設長度7.41千米,建設範圍是西林大橋下游兩邊堤防;二期地處龍門縣城中心,左岸由西林橋至龍門中學,右岸由西林橋至龍城四小,全長4.2千米;三期由白沙河堤左岸南起白沙河出口,北至嶺頭山;右岸南起白沙河出口,北止石龍頭村,兩岸全長13.445千米。

據統計,龍門縣城六七成的生活污水都在二期工程河道排放。為有效解決生活污水問題、節約成本、避免重複建設,該縣決定將防洪工程二期和污水管網工程二期一同建設。

為方便市民欣賞優美的西林河風景,在防洪工程二期還建設了6個觀景台,觀景台向外延伸,呈半圓形。伴隨著西林河堤的改造完成,河堤的綠化改造,西林橋、甘香橋的燈光改造工程,一河兩岸「亮燈工程」、兩岸環境綜合整治等縣城美化、綠化、亮化工程的實施,不斷對周邊的環境進行美化、亮化。

如今,7米寬的人行道以及6個寬闊的觀景台的西林河堤成了群眾的休閒活動場所。早上,早起的人們在河邊跑步、耍太極、遛狗;晚上,晚飯過後,不少群眾或與三五知己或一家大小在河堤一邊散步一邊聊天,熱愛健身的大媽們則在觀景台上盡情地跳著廣場舞。龍門縣城區防洪工程不僅滿足了防洪、市政、排污的需要,而且成為了當地的一道靚麗風景和群眾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來源:惠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LF0320BMH2_cNUgqQ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