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發布重要通知,事關呼包鄂榆城市群

2019-11-04     活力內蒙古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

《呼和浩特市落實〈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旗、縣、區人民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市各相關委、辦、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

《呼和浩特市落實〈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已經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2019年第1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呼和浩特市落實《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函〔2018〕16號)《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內蒙古實施方案》(內政發〔2018〕55號),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全國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開放戰略支點、西北地區生態文明合作共建區、民族地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的國家戰略定位,著力引導產業協同發展,著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保,著力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著力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發揮呼和浩特市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中的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文化教育、開放合作等功能,將呼和浩特建成呼包鄂榆城市群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心城市。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呼和浩特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榆林市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在產業協作、交通互聯、生態共建、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等領域基本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到2035年,實現呼和浩特在呼包鄂榆城市群協同發展中心引領地位達到較高水平,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呼包鄂榆城市群建成面向蒙俄、服務全國、開放包容、城市協同、城鄉融合、綠色發展的中西部地區重要城市群。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形成人口資源產業環境相協調的空間格局 1.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發揮首府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文化教育、開放合作等功能。圍繞打造呼包鄂榆發展軸,統一規劃,啟動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開展城市「雙修」等專項規劃編制,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制機制一體化發展。建設軌道交通,完善城市快速路和幹路系統,打通支路和街巷,推動形成以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及主幹路為骨架、次幹路和支路及街巷為補充的城市立體交通網。改造中心城區,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科技金融區、行政商業區的綜合承載功能,完善新建區域服務功能,推進鴻盛、金川、金山、裕隆等園區產城一體化,建設北部生態觀光帶和南部沿黃生態廊道。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建設國家級乳業基地和大數據產業基地。增強首府綜合承載力,積極引領協同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機場鐵路辦、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牧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列在首位的為牽頭部門,其他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 2.推動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建設。做大做強戰略新興產業,提升健康養老、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打造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積極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新模式。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建設好中歐班列樞紐基地、保稅物流中心。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打造引領支撐自治區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把和林格爾新區打造成為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先行區,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引領區,改革創新重要平台和綠色生態宜居示範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科技局、財政局、金融辦、文化旅遊廣電局、商務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牧局、林業和草原局、機場鐵路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3.推進西部城區高質量發展。整合現有要素稟賦、優化開發格局、加快優勢產業集聚,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空間布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京蒙協作產業園區建設,將西部城區打造成為生態文明示範區、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區、體制機制改革實驗區、京津冀產業承接區、產業融合樣板區和科技創新發展先導區。(市城市統籌發展辦公室、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科技局、文化旅遊廣電局、商務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牧局、林業和草原局、機場鐵路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4.建設呼和浩特科技城。圍繞「兩軸、一心、一帶、一環、七片區」的規劃布局,高標準推進呼和浩特科技城建設,系統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打造內蒙古科技創新中心、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區、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心。(新城區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 5.構建多層次城鎮體系。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強化城市空間連結、功能傳導作用,加強與中心城區發展的統籌規劃、功能配套,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推動市區—和林格爾新區、市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准格爾旗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協作等方面協同發展。逐步將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和武川縣等旗縣政府所在地培育成為功能完善、產業和人口集聚水平較高的衛星城市,著力構建產城融合的現代城鎮體系。(各旗縣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水務局、民政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 6.加快建設特色小鎮。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堅持改革創新、產業立鎮、市場主導、質量創建,創建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鎮,發展培育奧威蒙元馬文化運動休閒小鎮、旅蒙雲商小鎮、和林格爾新區雲谷小鎮、金融小鎮、頤養小鎮、融創狼圖騰小鎮、莫尼山非遺小鎮、絲綢蒙旅文化特色小鎮、石人灣農旅康養特色小鎮等特色小鎮,提升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小鎮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共同搭建城市群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新平台。(各旗縣區人民政府,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農牧局) (二)推動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 1.加強產業分工協作。依託各類現有的國家級、自治區級園區,積極構建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平台,推動托清經濟開發區與鄂爾多斯大路工業園區開展產業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新機制。推動我市與榆林市在光伏新材料研發製造領域開展合作。以建設內蒙古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核心區為基礎,推動我市大數據產業與三市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軍民融合「軍轉民」、「民參軍」服務平台,重點以航天六院等大企業為龍頭,通過規劃引領、產業引導和政策支持,建設綜合性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區域經濟合作局、市場監督管理局) 2.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做大產業集群規模、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關聯度,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提高市場的影響力和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集群。依託伊利、蒙牛、蒙羊等龍頭企業,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經濟開發區和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以乳業和肉業為重點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推動乳業轉型升級,研發高端乳製品,支持伊利集團建設一流健康食品產業園區,打造「世界乳業之都」。推動清水河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和智慧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綠色、特色農畜產品開發,構建「功能型」、「園區型」都市現代農業體系,構築土默川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帶。培育聖牧乳業、正大食品等馳名商標和特色農業品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農牧局、科技局、市場監督管理局) ——大數據云計算產業集群。以自治區獲批國家大數據基礎設施發展綜合試驗區為契機,以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項目為抓手,建設呼和浩特科技城、內蒙古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台等項目,加快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我市的應用。完善大數據云計算基地設施建設,推進呼和浩特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申報建設,拓展建設與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大容量數據傳輸通道,提升網絡基礎能力,構建完整的大數據云計算產業鏈,打造「立足內蒙古,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的雲計算數據中心。(市大數據管理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 ——新材料產業集群。做大晶體矽材料產業,提高晶體材料生產配套能力,形成從多晶矽、單晶矽、矽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到光伏電站的完整產業鏈。創建國家級晶體生長重點實驗室,推進中環協鑫五期25GW單晶矽和神舟矽業萬噸級多晶矽項目。實施中晶科技新型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化等項目,發展壯大碳材料產業,培育和壯大富勒烯工業化和產業化生產基地,重點謀劃石墨烯原料—石墨烯復合材料—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培育鎂冶煉、鎂合金及型材產業,開發下游產品,構建鎂產品產業集群。(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旗縣區人民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 ——新能源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打造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加大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推動武川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風電項目建設,推進風光互補的新能源微電網建設,推進蒙能、國龍、明陽等公司500MW風電清潔能源供暖項目建設。加快集中併網光伏電站建設,重點打造武川縣、清水河縣光伏產業應用示範基地,開展光伏扶貧工作,保障貧困戶獲得穩定收益。推動光伏材料產業化應用示範。因地制宜發展垃圾發電和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推廣生物質工業用熱和生活集中供熱,提高新能源技術裝備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因地制宜培育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積極推進和林格爾新區康復輔具產業園建設,建成康復輔助器具產品示範生產基地,形成新的高端製造產業區。加快新能源汽車電池製造及整車裝配項目建設,實施開沃新能源汽車整車裝配項目,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做大做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發展改革委) ——生物科技產業集群。重點推動蒙藥、生物技術藥物、原創性藥物研發和生產,在托清經濟開發區打造全國重要的高水平生物製藥產業基地。加快推動金宇國際生物科技產業園建設,進一步擴大動物疫苗產業規模,打造世界一流的動物疫苗研發和生產基地;加大高端生物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快世紀福康口服液等項目建設,抓好和林格爾大健康產業園建設,打造西部地區領先的幹細胞產業基地和生命科技研發應用基地,培育發展生物製造產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發展改革委、衛生健康委) ——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建設和發展林草種質資源庫,依託生態修復技術和種業科技,打造「草原修復—種植—加工—倉儲—物流—交易」全產業鏈,打造生態農牧業產業集群;鞏固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積極推進大唐托電粉煤灰綜合利用等項目,發展煤電灰鋁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煤電灰鋁一體化循環產業示範基地;加快建成內蒙古環保科技產業園,培育發展節能裝備製造及環保服務業。(市林業和草原局、生態環境局、農牧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 ——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以煤基清潔能源多聯產項目為重點,積極開展煤制甲醇、烯烴、芳烴等現代煤化工升級示範,加快久泰煤制乙二醇及下游精細化工項目建設,引進產業鏈配套項目,構建循環型、多聯產的現代煤化工綜合產業集群。(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 3.提升做優現代服務業。立足我市獨特的文化資源,豐富壯大文化產業、會展經濟、文體賽事等新產業、新業態,打造中國草原文化核心區。適應消費升級需求,創新服務業發展模式,提升物流、電商、金融、會展、文創、旅遊、健康等新興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新興服務業比重。 ——文化旅遊業。樹立綠色發展、全域旅遊全季旅遊理念,推動建立旅遊協同發展聯盟和聯動協調機制,協同建設旅遊公共服務平台,開展一體化服務和聯合執法,推行旅遊景區通票制。整合優質旅遊資源,推進全域旅遊、四季旅遊,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呼和浩特敕勒川、黃河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神泉等旅遊區,全力推進5A級、4A級景區創建工作,打造昭君博物院、大召、大盛魁等優秀文化品牌,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發展馬文化產業,規劃建設影視、動漫文化創意產業園,創辦世界民族電影博覽會,不斷豐富旅遊文化產品業態和發展模式,將文化和旅遊產業打造為新的支柱產業。(市文化旅遊廣電局) ——商貿流通業。充分發揮呼和浩特國家級物流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創新區域物流合作新模式,推進區域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無縫對接和物流基礎設施有效銜接,積極發展商貿物流業。依託呼和浩特沙良現代物流園區、沙爾營綜合物流園區、白塔空港物流園區、城發(惱包)物流園區等物流園建設和出口加工區,推動嘉楠耘智大數據、申通快遞智慧物流、法國快遞跨境貨物集散中心、京東亞洲一號、唯品會內蒙古運營總部等項目落地,推進現代物流業與國際快件跨境電子商務結合,聯動天津港建設無水港,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向北開放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圍繞新機場建設,謀劃建設呼和浩特臨空產業園區,推動發展臨空產業。圍繞呼和浩特東客站傳統商貿流通和服務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呼和浩特現代商貿配套服務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金橋電子商務產業園及金海、盛樂等一批電子商務園區做大做強,繼續實施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進農村示範項目,拓展電子商務與現代農牧業、傳統商貿等融合發展,積極開拓跨境電子商務直購模式,打造區域性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市商務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發展改革委、區域經濟合作局、農牧局) ——金融業與總部經濟。完善政府融資擔保體系、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市場監管有效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促進區域金融要素高效流動。推動成立呼包鄂榆城市群股權交易中心,加強與周邊城市股權交易中心的合作,推進眾糧聯、中琨聚霖中蒙俄基地等交易平台建設;吸引全國性、區域性金融機構總部客戶服務中心等後台機構落戶我市,推動廣發、浙商、平安銀行等金融企業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內蒙古銀行等在旗縣設立支行;強化場外培育,推動更多企業到主板、新三板上市,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推動更多企業在主板、新三板、自治區股權交易中心上市。提升金融業對外服務能力,推動對蒙對俄國際結算市場建設。依託如意開發區總部經濟基礎,完善企業總部引進落戶支持政策,健全服務保障機制,積極打造總部經濟基地。依託總部經濟基地,創設草原民族特色、科技創新、研發應用等推廣類展會,打造一批知名會展品牌。(市金融辦、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 ——信息服務業。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電子商務和地理信息等產業,推進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發展能源網際網路、智慧交通、食品安全等雲應用平台。推進呼和浩特數字創意和動漫產業基地建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大數據管理局、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督管理局、文化旅遊廣電局) 4.強化創新能力。發揮呼和浩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密集優勢,加強與包頭、鄂爾多斯在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開展合作,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中試基地開放共享。在雲計算、乳業、生命科技、新材料等領域打造國際國內一流研發平台,建立協同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創新企業培育、創新載體建設、研發機構創新升級等工程。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以呼和浩特科技城建設為引領,全面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市科技局、商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 以科技城為引領,加大科技投入,發揮創新獎勵扶持資金和創新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強化對科技型企業扶持力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協作共用網」,推進線上線下科技成果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組織專利交易、科研資源共享、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市科技局、商務局、發展改革委) 加強呼和浩特留學人員創業園、內蒙古自治區大學科技園等平台建設。培育一批掌握行業「專精特新」技術的科技「小巨人」企業;依託科技園區、高校、職業學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圍繞特色優勢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網際網路+」創業網絡體系。(市科技局、商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1.構建城市群快速鐵路網。協同構建呼包鄂榆快速客運通道和區域客運快速化、貨運重載化的鐵路網絡,推動京呼高鐵通車,規劃建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榆(林)高速鐵路,打造區域性高鐵樞紐,打通呼包鄂榆2小時快速客運圈,形成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快速鐵路網。(市機場鐵路辦、鐵路建管公司、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交通運輸局) 2.建設暢通公路交通體系。全面改造提升境內國省幹線,強化旗縣間二級以上公路連接,繼續完善各旗縣內部骨架道路,實現與周邊地區幹線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的順暢銜接和協調發展。完成呼武公路擴能,提升國道110線、省道311線公路等級,建設新機場高速公路,啟動國道241線和林至殺虎口公路(和林格爾新區至城關段)、呼和浩特至涼城公路建設方案研究工作。(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 3.打造綜合航空運輸體系。加快呼和浩特新機場建設,打造國內重要的幹線機場、一類航空口岸機場、首都機場的主備降機場、西北地區大型區域性樞紐機場、國航和天津航空的基地機場,推動清水河老牛灣和武川縣通用機場建設,培育呼和浩特區域航空樞紐功能,增強對周邊的輻射能力。(市機場鐵路辦、機場建管公司、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 4.統籌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優化交通樞紐空間布局,圍繞和林格爾新區核心區,規劃建設呼和浩特新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規劃建設呼和浩特高鐵西站、長途汽車客運西站,統籌貨運客運、市內市外及各類運輸方式,打造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和公交安全便捷換乘體系,將呼和浩特建成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城市,構建「市內大循環、外圍大輻射、區域大聯通」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市機場鐵路辦、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交通運輸局、機場建管公司、鐵路建管公司、城市軌道交通建管公司、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 5.加快能源網和輸送通道建設。推進大和天然氣、蒙西煤制氣、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張家口—北京煤制油管道建設,推動托克托壓氣站建成投產。完善旗縣天然氣支線建設,加快建設陝京四線入呼工程,提高區域用氣保障。進一步完善我市城鎮天然氣管網建設。建設盛樂、呼市西、托克托500千伏變電站和呼東北等220千伏變電站。積極爭取將我市新能源電力接入新建的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張北等電力外送通道,提高外送新能源電量比重。進一步加大充電樁布局和建設,構築省際、城際和市內城鎮的快速充電網絡。(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自然資源局) 6.加強水利支撐能力建設。繼續實施黃河呼和浩特段二期防洪工程建設,提升幹流防洪能力;對哈素海等進行生態補水;推進大黑河全域、渾河、小黑河、什拉烏素河、寶貝河等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加快和林格爾縣、土左旗水庫改造工程,實施和林格爾縣前夭子水庫和擋陽橋—沙溝子聯合調水工程、加快推進哈素海調水工程(調水管網經過大青山前坡、察素齊到達金山、金川開發區)、沙爾沁水庫規劃建設前期工作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和提升工程,進一步夯實農村水利基礎。全面落實「河長制」、推行「湖長制」,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推進城區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鋪設托清工業園區再生水利用專線,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在和林格爾新區建設「海綿城市」。(市水務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局、農牧局、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7.推進信息共享網絡系統建設。加快建設雲計算數據中心,爭取國家網際網路呼和浩特直聯點建設,提高同包頭、鄂爾多斯、榆林及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的聯網水平,加快寬頻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百兆工程和寬頻鄉村工程。推進「三網」融合和物聯網應用,加快發展下一代網際網路和移動通信網,實現中心城區公共區域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協調推進現有通信網絡,加快城市電網等架空線入地工程,依據綜合管廊規劃穩步推進和林格爾新區綜合管廊建設。全面推進「智慧呼和浩特」建設,打造政務雲、環境監測雲、物流雲、電子商務雲等平台,整合各類政務信息資源,力爭將可共享的政務信息數據彙集至三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提高政務數據共享及服務能力。(市大數據管理局、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8.完善城市公共運輸設施。優化城區路網和樞紐布局,加快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等城市公共運輸體系構建。加快推進金盛快速路、巴彥路、金海高架快速路、哲里木路和三環快速路建設。積極推進軌道交通建設。推行公交優先發展,建設快速智能公共運輸系統,加快推進客運班車公交化運營,打造「快乾支微」、布局協調、換乘順暢的綜合公交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社會化、智能化的公共停車系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機場鐵路辦、城市軌道交通建管公司、公交總公司) (四)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實現綠色發展 1.實施生態工程,共築生態屏障。建設呼包鄂沿黃生態廊道,加快實施清水河縣百萬畝經濟林建設工程、和林格爾縣30萬畝林果基地建設工程。統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治理工程,實施大青山南北麓、蠻汗山北麓和「兩河一廊道」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全力推進烏素圖溝、霍寨溝、東白石頭溝整治提升工程,實施清水河縣渾河國家濕地公園及渾河河道治理提升工程,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景觀。(相關旗縣區人民政府,市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局、水務局、生態環境局、農牧局) 2.治理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 加強大氣治理。強化呼包鄂榆區域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聯合執法機制。深入實施「藍天白雲、碧水青山」工程,完成全部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有效控制電力、化工等重點工業企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力推動達標排放。加大城市揚塵污染管控力度,開展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工作,加快推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清潔燃料代替工作,提高城市供暖能源利用效率,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推廣清潔能源供暖。大力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加快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發展改革委) 加強水污染防治。開展水源地保護、應急水廠、污水處理、雨污分流等建設工程,啟動班定營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工程,強化西部城區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抓好現有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有效改善區域水環境面貌。(市生態環境局、水務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加強土壤污染防治。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詳查,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穩步推進土默川平原鹽鹼地集中改良工作。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市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農牧局) 加強重金屬固廢污染防治。推進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危險廢棄物處置、放射性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垃圾分類回收工程。依法履行環評審批程序,重點對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可能產生的不良生態環境影響進行監測評估。推進環境監測網絡一體化建設,推動實現環境信息共享。(市生態環境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展改革委) 3.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工作。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切實降低重點領域碳排放強度。推廣節能低碳產品與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推進海綿城市和低碳試點建設;推進城區及周邊地區垃圾分類及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鼓勵重點企業、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托克托縣循環經濟示範縣建設。(市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水務局) (五)全方位開展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 1.全力推進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積極開展經貿、文化、旅遊、教育、會展等方面合作,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面向俄蒙和歐洲的自由開放區。創新與俄蒙合作機制,推進中蒙俄貨運大通道建設,拓展與俄蒙的貿易、旅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核心節點。爭取中蒙自由貿易試驗區批覆建設、加快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持續辦好中蒙博覽會,將中國—蒙古國博覽會、中蒙(合作)論壇打造成為中蒙俄重要的經貿合作與溝通交流平台,定期舉辦中俄、中蒙特色會展、論壇以及其他交流活動。(市區域經濟合作局、商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外事辦) 2.打造對外開放合作平台。加大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口岸綜合服務能力。積極推進呼和浩特鐵路口岸、呼和浩特陸港和配套物流園區建設,以現有的貨運包機航線和國際快件通道為支撐,把呼和浩特打造成為輻射、服務呼包鄂及周邊盟市的綜合性港區。全力推進呼和浩特綜合保稅區驗收封關,發揮綜合保稅區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推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服務等健康發展。加強呼和浩特航空口岸建設,爭取建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完善通關全流程一體化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商務局、區域經濟合作局、發展改革委) 3.加強與國內區域協作。積極深度融入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呼高鐵建成通車。建設京蒙協作產業園區,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轉移的產業項目,加強與天津市、河北省在港口資源使用和內陸港方面的合作,把呼和浩特培育成為京津冀經濟圈向西、向北延伸的重要節點城市。加強與東部沿海城市群合作,在資金、技術、項目、產能和市場等方面展開合作對接,探索「園區共建、項目共管、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落實自治區(市)與周邊省(區、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強化與寧夏、甘肅的對接和協作,增強與烏蘭察布、大同等周邊城市在基礎設施、重點產業、科技創新、市場開發、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協作,輻射帶動內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發展。(市區域經濟合作局、商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局、衛生健康委、文化旅遊廣電局) 4.深化與城市群內的合作。促進交通運輸聯動共享,推進客票一體聯程和貨物多式聯運,推進綜合交通運輸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加強人才交流合作,試行區域內城市間互派幹部掛職鍛鍊。推動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共建共用科研實驗室、職業技能鑑定中心和實訓基地。加快構建同城化的教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區域經濟合作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發展改革委) (六)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 1.推動公共服務一體化。發揮呼和浩特區域中心城市作用,推動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領域共建共享。教育就業領域,協同建立基礎教育學校聯盟,鼓勵學校牽手幫扶,探索建立校長和教師合作交流機制,打造區域職業教育品牌,探索區域間中職、高職、本科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銜接模式;推動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共享機制,均等享受就業失業登記、職業介紹和培訓、創業優惠扶持等公共就業服務。醫療衛生領域,加強區域醫療衛生機構合作交流,開展「網際網路+健康醫療」、遠程醫療、疑難疾病聯合診療;加快優勢專科聯盟建設,推動各醫療機構診療信息共享、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推進職業健康監護結果互認;推動在西部城區建設三甲綜合醫院,引進京津等地優質醫療資源,承接高端醫療機構設立分院,進一步推進跨區域、跨機構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共同建設跨城市醫聯體。社會保障領域,推進社會保障服務一體化,推行「網際網路+人社」,推動呼包鄂榆醫療保險同城化。加強安全和應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藥品安全防控網絡,推動社會治理由單個城市向城市群協同治理轉變,逐步形成區域全覆蓋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網絡。(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障局、教育局、衛生健康委、教育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域經濟合作局、應急管理局) 2.推進統一市場建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實現各類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打造集展覽交易、經貿交流、投資洽談、高端論壇為一體的區域性經貿合作交流平台,促進跨省(區)經貿往來便利化。規範發展旅遊市場,建立旅遊推廣聯盟,探索區域旅遊「一卡通」,形成線路互連、客源互流、產品互補的統一旅遊市場,合力建設一流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商務局、區域經濟合作局、文化旅遊廣電局) 3.創新利益協調機制。推進創新資源整合共享,共同建設呼包鄂榆創新資源共享共用平台,推進科技文獻、科技成果、高級專家和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聯網共享與自由流動。實施「網際網路+稅務」,推廣完善電子稅務局和大數據平台系統建設應用,推動形成區域創新發展合力,提高區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水平。(市科技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區域經濟合作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稅務局、發展改革委)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旗、縣、區人民政府和市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研究細化具體實施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二)強化政策支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人才吸引和人口定居政策,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強化土地保障,在土地利用年度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上適度傾斜。市有關部門要加強與自治區有關部門的銜接,積極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支持。 (三)強化監督評估。各旗、縣、區人民政府和市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本方案各項工作任務,對實施情況及時進行跟蹤分析,要積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確保《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和本方案的有效實施。 (四)營造輿論環境。各地區、部門要引導各類新聞媒體,採取多種方式,加強輿論宣傳,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加強與榆林、鄂爾多斯、包頭三市間交流,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支持和參與城市群建設,努力營造城市群建設的良好氛圍。

來源:呼和浩特市政府信息公開發布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E_7NW4BMH2_cNUg2K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