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對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創了大一統的王朝。之後兩千年,統一,成了中華民族永恆的主題。
但秦朝又是如此短命,從秦始皇稱帝建國,到咸陽被一把大火燒光,前後不過十四年。
為什麼強大的帝國,崩潰得那麼快呢?
最常見的觀點,是秦始皇暴政。
「焚書坑儒」夠殘暴吧。秦始皇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把聖賢書全燒了不說,還把全國的讀書人都抓來活埋了。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為了統治需要,燒了很多詩書,但燒的只是民間私藏的書,全天下的智慧結晶其實都在皇宮裡保存得好好的。真正燒書的人是項羽,一把火把秦宮殿燒得一乾二淨,自然也包括裡面的藏書。
還有,秦始皇並沒有活埋讀書人,他埋的是算命的術士。
秦始皇晚年派兩個算命的去找長生不老藥,結果這倆人攜款潛逃,秦始皇一怒之下,就把咸陽城所有算命的都抓來埋了。
另外,「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也很熟悉,荊軻圖窮匕見,秦始皇差點就沒命了,這是血海深仇啊。
荊軻是燕國派的刺客,但秦始皇滅了燕國之後,並沒有報仇,反而對燕國實行了懷柔政策。
而且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也沒有把六國的國君殺了斬草除根,而只是把他們軟禁起來,給他們留了活路,這是後來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比起歷史上眾多皇帝,秦始皇其實算「仁慈」的了。
那就奇怪了,秦末起義的那些人如果不是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手段,那是在反抗什麼呢?
其實,他們在反抗秦朝的國家制度。
秦朝失敗的原因,不僅是嚴刑峻法,更重要是它的帝國體制,還不被世人所接受。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秦朝搞的「帝國制」和此前的「封建制」的區別。
封建制就是,你是天子,我是諸侯,你把這塊地封給我之後,雖然名義上我是你的從屬,但實際上是大家各過各的。
而帝國制完全不一樣,從中央到地方,每一層的官員都是政府直接任命,沒有世襲的機會。
所以,在封建制下,中央和地方是聯盟的關係,而帝國制則把全國都統籌為一個國家機器。
第一次搞出帝國制的,就是秦始皇。
秦國用武力把六國都征服了,然後設計一套制度,所有人都老老實實接受和執行了。
可是,真實的情況,根本沒那麼簡單,施行了一千年的分封制度,怎麼可能你說變就變?
你想,在秦朝之前,我爺爺、我爺爺的爺爺都是齊國人、楚國人,怎麼到我這一夜之間就成了秦國人了?
所以,當時楚國有一句話:我們楚國人就算只剩下三戶,弄死你的,也一定是我們楚國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流傳很廣,連後來陳勝和吳廣起義的時候,都是打著楚國的旗號。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秦始皇很多具體動作的意義了。
比如,在硬體方面,秦始皇把文字、度量衡和全國的道路規格都統一了;他還把全國的貴族大戶都遷徙到咸陽,不讓他們還在原來的地方發揮影響力;又把全天下的兵器全都收繳,防止地方叛亂。
在軟體方面,他先後在十年內六次巡遊全國,把原本的六國疆域基本都跑一遍,最後還死在了巡遊的路上。
不是因為他對旅遊多有興趣,而是要讓天下人實實在在的知道,天下已經變了,不存在諸侯王了,就只有我一個皇帝。
還有就是,專門從咸陽跑到泰山去搞什麼封禪大典,也是這個目的。
秦始皇就是帝國體制的「宣傳隊」「播種機」啊。
累死在路上的皇帝
但是,不管秦始皇怎麼努力,畢竟時間太短了,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也就活了十一年,連半代人都不到,大部分人還是認可封建制
所以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都起義了。
過去我們以為,陳勝吳廣那一撥人起義,要麼是為了反抗統治,要麼是想幹掉秦朝自己當皇帝。
但實際上,這一場起義的本質,不是反抗統治,而是復興國家。
你看,陳勝起兵之後,打的是楚的旗號,而其他各地起兵的人,打出的也都是當年的六國的國號,有齊國、有趙國、有魏國。
秦始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下子又分裂起來了
他們不是要取代秦國君主當皇帝,而是要復興封建六國,是在搞制度復辟。
這地盤是我的,你秦國侵略者,給我滾回老家去。
還有一個誤解,就是項羽為什麼叫「西楚霸王」。
過去很多人以為,霸王嘛,就是稱王稱霸,天下都是他的。
不對,項羽只是楚國的王。
為什麼叫西楚呢?因為原先楚國的東邊,封給了臨江王、長沙王、九江王之類的,項羽的地盤只是原來楚國西邊的地方,所以叫「西楚」。
那為什麼叫「霸王」呢?
這就是春秋的傳統了,項羽認為自己是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主,就是諸侯中的老大而已,不是皇帝,或者天下的王。
我們都知道,在進攻咸陽之前,劉邦項羽那一伙人約定,誰先打下咸陽,誰就當王。
請注意,這可不是說,你當天下的王,不是,是當秦國的王。
所以,我們看,劉邦得到咸陽之後,和百姓約法三章,秋毫不犯,秦國的宮殿也紋絲不動。
過去總是以為這是因為劉邦比較仁德,其實這是因為他可能當上秦王嘛,自己的東西當然捨不得燒。
但是項羽就不一樣,秦國不是我的國,所以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
項羽心目中的都城是老家彭城,而不是咸陽,所以燒了也不心疼
所有這些事實都證明,當時的主流觀點是,秦國是侵略者,我們把它打倒,然後回到過去戰國時候的封建制,各過各的日子,多美好。
但是,歷史不會永遠開倒車,帝國制只是暫時失敗,接下來,自然還會有人接過秦始皇的接力棒,繼續做努力和嘗試。
這個人誰啊?劉邦啊。
表面上,劉邦和秦國是敵人,但是在國家體制的脈絡上,劉邦恰恰是秦國的繼承人。這就是所謂的「漢隨秦制」。
他也是先占據了關中,也是因為後方有巴蜀作為根據地,也是再滅了一遍東方六國,也是當了皇帝,整個過程和當年秦始皇幾乎一模一樣。
劉邦的漢朝其實就是秦國的另外一個版本而已。
為了統一全國,劉邦不惜撕毀剛剛簽好的「鴻溝和議」
當然,劉邦在從「封建制」向「帝國制」轉型的過程中,做得比較妥協。
基本上帝國西部施行的是「帝國制」,而東部地區還是施行「封建制」。不要著急,慢慢來。
半個世紀以後,東邊的諸侯國又一次聯合起來反對帝國政府,這就是「七國之亂」。別看這次規模浩大,但不到一年就被劉邦的孫子漢景帝給平定下去了。
「七國之亂」是「帝國制」與「封建制」最後一次決戰,「七國之亂」之後,「封建制」才徹底沒了元氣,後來的人才會覺得,帝國制是理所當然的。
從秦始皇滅六國算起到平定「七國之亂」為止,中國歷史從「封建制」轉向「帝國制」,前後經歷了三次大戰,歷時70年。
這麼重大的社會轉型,既不是武力能做到的,也不是設計一個制度能做到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普遍觀念。
秦始皇做不到,是因為時間太短了,喜歡封建制的人還普遍在世,再強的武力也不可能達到目的。
只有等上幾十年的時間,一代代人反覆努力,等到所有人的思想、文化、觀念都認可新制度,這個制度才能最終確立。
所以啊,秦始皇的大一統王朝短命,並不是秦國變弱了,或秦國過於暴政,而是歷史沒有留給秦始皇足夠的時間,讓他教化天下子民接受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