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不醫頭,腳痛不醫腳,王雨三這樣做

2019-11-17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讀

中醫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治法,今天同大家聊聊其中的一種——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何謂「上病治下,下病治上」?比如,病在頭面部,不治頭面反而治肝腎;病在足部,不治足反治脾肺。乍一看來,可能有一些複雜,不太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就藉助醫案來深入了解這種治法吧。


諺雲「頭痛醫頭,足痛醫足。」此言庸醫見病治病之法也。要知病情無一定,治法亦各殊。雖上病應治上,下病應治下者,固屬甚多。然「病在上者,應治其下,病在下者,應治其上」,亦屬不少。譬諸枝葉枯萎,必須培壅其根,而枝葉自榮。屋內漏水,必須修葺屋面,而屋內自干。此即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之意也。否則枝葉枯萎,而洒水於枝葉以潤之。屋內積水,而敷灰於地上以燥之。此即孔子所謂「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孟子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亦即俗諺所云「頭痛醫頭,足痛醫足」之類也。對於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之法,大相背謬,豈能愈其非常之病哉。

夫病在上者如頭部至咽喉等之症也,病雖在頭而治反在肝腎。又病在下者,如兩足與大小便等之症也,病雖在下而治反在脾肺。此即《內經》所謂「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之法。如能知乎此,則雖有千變萬化之病情,總莫能逃遁於心目中矣。不然,病在上者,只知治上,病在下者,只知治下,率而從事,不究病情,其能獲愈者幾希矣。

然欲知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之法,非博覽群書,精研脈理不為功。否則徒憑師世相傳,信口雌黃,以欺病家,而誤人命,實大背醫者活人之本旨矣。

上病治下法

雙目年久失明奇驗

茜涇沈玉山之妻,年三十左右,患兩目失明已經五載。求治各處眼科,毫末無功。就予診之,見其兩目與尋常無異,不過瞳子無神,而目光全失。其脈沉微,左手及兩尺尤甚。

知其肝腎中之水火兩虧。即用附桂八味湯,服之十劑,即兩目明亮如初。

予用此湯治癒兩目失明,並目赤不痛,白翳遮睛,視物兩歧等,約有數百人,均效驗如神。以此湯而治一切目疾,為予之創見,而人所不知。蓋人之兩目,《內經》譬諸日月,且雲目受血而能視。其目視失明者,猶日之火精不足,月之水精衰微。且肝為藏血之髒,開竅於目者也。目之發光而能視物者,全賴瞳子。瞳子屬於腎,腎中所藏者一水一火。其肝虧即血虧,腎虧即水火兩虧。精血與水火均虧,不能上榮於目,故為之失明也。又水能鑒物,火能發光。故古賢謂能近視,而不能遠視者,責其無火。能遠視而不能近視者,責其無水。其目光全失者,即水火兩虧之證也。補其水火,則目光自然明矣。目光一強,猶日之火精充足,則陰霾之氣不祛而自散。故治一切目疾,而脈見沉微,兩尺尤甚,或浮散無根者,無不效也。

頭頂凸起之危症奇驗

茜涇南門外朱松泉之妻,年三十左右,忽患頭頂心突起如覆碗狀。自以為外證,請外科醫生治之,用寒涼之退毒藥外敷內服,反頭面腫脹如斗,眼目緊閉咽喉窒塞,喘急舌喑。予切其脈,兩尺已脫。

即用大劑金匱腎氣湯,加磁石、薄荷服之。一劑,腫勢即退其大半,咽喉通而氣急頓平。又服二劑,而諸恙若失。

此症奇險異常,危在頃刻間矣。按其病在上而用溫補下元之藥,似乎漠不相關。況此系急症,人皆曰急則治其標,而予則用極王道之溫補藥以治其本,而服之果奏效如神,人皆不能信之,以為王道無近功也。要知此症,由於元海無根,龍雷已上升至極巔。醫不知為龍雷之火,而用寒涼藥以潑之,必愈潑愈熾致變端莫測,危象頻形。予用此導龍入海之法,為此症獨一無二之治法,故能起死回生,謂為王道無近功,其可信乎?!
陰虛頭痛誤服辛散藥,目珠突出寸許,奇驗

茜涇金旭堂之子,年約二十左右,患頭痛症,醫用辛散藥,即身熱如烙,而頭痛反甚。醫者猶不知為誤,再以羌獨兩活、細辛、蔓荊子等辛散之猛烈藥服之,頓時頭腦如裂,呼號欲絕,目珠血赤而凸出寸許,眼皮幾裂,睛幾脫窠,且已不識人而口不言,危險極矣。予見之頗為驚異,切其脈浮散且濡。

知為肝腎虧極之證也。即用大劑地黃飲子,除菖蒲之辛散,加杞子以大補肝腎。一劑而神志清,口能言,目珠亦漸收,三劑而目珠平復如初。

咽喉閉塞危症用溫補下元奇驗

茜涇朱勤堂,年四十左右,患咽喉腫痛。醫用涼表,致閉塞不通。雖日開數刀,而腫勢反劇,呼吸幾絕。予診其脈沉微,兩尺欲絕。

即用附子末頻吹患處,立時開通一線。再用大劑附桂八味湯頻服,服之兩劑,即痛止腫消。

此症由於元海無根,龍雷之火隨經而上沖咽門,除導龍入海外,別無治法。如用寒涼發表,反速其死也。予以導龍入海法而治癒同樣之喉症,已不少矣。

凡喉症都由感受風寒,脈浮弦者是寒束於表之證,必須用溫散,如荊防蠶薄甘橘羌蘇等。脈浮虛者,應用桂枝湯加生芪,只用一劑即愈。若寒涼遏抑,致使寒邪內陷者,是所大忌,醫者其戒之。

神昏不語之危症奇驗

劉河徐松亭之媳,年二十餘歲,感冒陰暑證,頭昏體倦,時醫用辛涼藥,即神昏不能言。予診其脈沉微,左手及兩尺已脫。

知其為肝腎中水火兩虧之候,即用大劑地黃飲子與之。一劑即神清能言,三劑而痊。

現患此等證者極多,或有突然不語者,或由誤藥致此者。予診其脈虛者,或用附桂八味湯,或用地黃飲子,無不藥到病除。若經時醫之手,都致不救,因時醫視溫補藥為不時,無人知用。凡見不語症,唯有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或蘇合香丸等,為治不語症之唯一聖藥。不知此症,都由於肝腎受損,水火兩虧,以其腎經之脈,無力上循喉嚨以夾舌本,是以喉不能發聲,舌不能轉發,而致不能言矣。此症之危險,間不容髮。若以牛黃清心丸等用治此症,即倒行逆施,是速其死耳。

下病治上法

關格證用清上法奇驗

太倉櫃書主任汪子先,年四十左右,患關格證。水谷入口即吐,大小便秘結。時醫用止嘔通利等藥,均無效,危境頻呈。召予診之,見其身熱如烙,少腹脹硬,其脈兩寸浮洪且數。

即知為心肺之火旺盛。用瀉白散,摻入清咽太平丸,除川芎,加枯芩、花粉、川連、連翹、燈心。服之一劑而上下均通,身熱亦退。

人皆以為奇而問之曰:「水谷拒納而大小便秘,與心肺有何關係。」曰:心肺俱處於膈間,其邪火郁伏於心肺之間,上沖咽喉,故咽喉捍格不通,而飲食不能下。且心肺與大小腸為表里,心肺之火清,則咽喉通而飲食可下。肺氣得以清肅下行,既可通調水道,又可通利大腸矣。治法似奇而理甚顯明。」奈如李士材之賢,尚謂胸膈不通與小便秘為最急,急則治其標。茲二症並見,可謂急之又急矣。何以時醫用治標藥無效,予以探源求本之法,絲毫無治標之藥,服之反奏效如神,諸恙悉除。足見治病貴乎求本,急則治標之說,其可恃乎?!

小便不通用升提補上藥奇驗

劉河顧靜甫,年五十餘歲。因勞傷元氣,致疝氣下墮。醫以橘核丸法,重用枳朴以大破其氣,甚至小便不通,飲食不進,氣息奄奄,危險極矣。予診其脈,左弦細,右已絕。

知其元氣大虧,脾肺受損。即用大劑補中益氣湯升其清陽而補其脾肺,一劑而小便通,欲思飲食,三劑而諸恙霍然。

兩足痿廢用清上法奇驗

劉河陳鏡明,年二十餘歲。始患兩足酸軟,滬上諸醫,或作風濕,或作痹證,愈治癒甚。甚至兩足痿廢,不能履地,已將半載。召予診之,見其肌肉消瘦,形神憔悴,右寸關脈洪數且實。

即用涼膈散加花粉生地,服之四劑,兩足即覺有力,而半載之痼疾,一旦霍然。

或問曰:「涼膈散為治溫熱病之劑,茲用以治兩足痿廢,似乎藥不對症,而反奏效神速者,何也?」曰:「古人所制之藥劑,雖有主治某某等症之說,然神會而用之,亦無一定。蓋此症由於邪火郁伏於上中二焦,肺胃被其熏灼,致肺之治節不行,胃之機關不利而成。此即《內經》所謂肺熱葉焦,發為痿厥。又謂治痿獨取陽明,以陽明主潤宗筋,束筋骨而利機關者也。茲瀉其上中二焦之火,使肺胃之氣,得以清肅下行,則治節得行,而機關焉有不利者乎。凡病必須治其根源。此病之根源,系火伏於上中二焦,病形雖在下而根源則在上,以涼膈散而治其根源,則病不治自愈矣。

上病治下,下病治上,求其本也,解患者之苦痛。

看「平脈辨證第一書」,細細品味大家之思想。

《王雨三治病法軌》

本書是民國著名醫家王雨三(字汝霖)所著,被秦伯未譽為「與耐寒《付氏三書》、肯堂《證治準繩》並垂不朽」!本書推崇「平脈辨證用方證」,提出「脈理為醫者至切至要之法。倘醫者不明脈理,猶船行海洋間之濃霧中」。作者給出了常用一百多個方證的「脈診指征」,為脈學著作之所罕見。本書尤重「八綱氣血辨證」,認為「蓋凡百病症,不外乎表、里、陰、陽、氣、血、虛、實之偏勝。如能辨明其表、里、陰、陽、氣、血、虛、實,則雖有千變萬化之病情,以溫、涼、補、瀉之法調其偏勝,則未有不愈者。」作者知無不言,把自己數十年來總結的「萬穩萬當妙法」撰成書,以期後學者能夠「診察有一定不易之方針,治病有百試百驗之功能」。(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王雨三治病法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雨三著 林晶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