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0年規則進化史,球迷到底喜歡看什麼樣的籃球比賽?

2019-07-16     豬油鹼

今年是2019年,NBA成立的第73年,三分球被引入的第40年。在這70多年裡,NBA逐漸發展和壯大。從排名北美第四的職業聯盟,他們一路前行,最終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體育聯盟之一。毫無疑問,NBA的商業開發,對比賽精彩度的把握,都是全球頂級的。然而,任何商業奇才也不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如我們所見,NBA在發展過程中,同樣也會走一些彎路。比如最近幾年的NBA季後賽和總決賽的收視率不斷下跌,觀眾們不買帳,讓NBA感到非常頭疼。

這其中當然有客觀原因,比如球星抱團加上勇士隊一家獨大,導致NBA總冠軍缺乏競爭性。不過,本文關注的重點是籃球本身。那就是觀眾最喜歡看什麼樣的籃球比賽?接下來再探討一下,NBA是如何通過修改比賽規則去迎合觀眾的喜好的,這個過程中又有哪些得失利弊。

防守能贏球,但觀眾不愛看!

如今,我們經常能聽到「老派球迷」和「老派球員」的控訴。諸如查爾斯-巴克利,會在TNT電視台的節目裡指責現在的NBA「太娘」了。這位當年的全明星大前鋒痛斥如今的NBA缺乏對抗,接下來忍不住提起「當年我們那個時候......」

在NBA有一條鐵律,「贏球靠防守」。即使在流行小球戰術,動輒轟出120分以上的今天,這條鐵律依然適用。然而令老派球迷和老派球員感到尷尬的一點就是:防守雖然實用,但觀眾們並不喜歡看。令人窒息的全場緊逼,精密無比的無限換防,鐵與血的肌肉碰撞......你以為球迷喜歡看這個?可別逗了!

在NBA,最著名的防守型球隊是聖安東尼奧馬刺隊。依靠強悍的防守,他們15年內獲得了5次NBA總冠軍,其中包括一次5年3冠。然而馬刺隊也是著名的收視率扼殺者。NBA歷史總決賽收視率最低的3個記錄,全部都是馬刺隊創造的。分別是2007年4-0贏騎士,2003年4-2戰勝籃網,還有2005年4-3險勝活塞。馬刺隊與活塞隊的總決賽,可以看作是一次頂級的教科書般的防守大戰。但它的難看程度,同樣也是歷史級別的。大多數觀眾都對這樣的比賽難以忍受,NBA也同樣知道,不能再讓這樣的事繼續發生了。

不受歡迎的大個子們

毫無疑問,籃球從來都是長人的運動。但對於NBA來說,中鋒球員遠不如後衛更受歡迎。在麥可-喬丹之前,NBA一直都被中鋒們所統治。在喬丹同時代或者之後,NBA也有著名的「四大中鋒」。但無論是張伯倫、賈巴爾還是奧尼爾,他們都遠不如喬丹的影響力巨大。除了喬丹自身的驚人成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打球的觀賞性不在同一層次。

所有人拉開,等中鋒落位持球,低位單打,用扣籃或者跳投或者籃下小勾手終結進攻回合。在觀眾看起來,這一切都顯得乏味無比。球迷們真正喜歡看的,是那些後衛和小前鋒持球單打。球迷們愛看華麗的運球,犀利的突破,萬軍之中殺入內線的雷霆暴扣,還有美如畫的後仰跳投。至於那些大個子中鋒,沒人否認他們的實力,但他們依然不受喜愛。NBA需要塑造偶像明星,在這方面,內線球員具有先天的不可逆轉的劣勢。

後喬丹時代,奧尼爾和鄧肯是最有統治力的內線球員代表人物。但他們的球迷遠卻沒有科比和艾弗森甚至麥迪的多,在商業影響力上,內線球員更是遠遠落後外線球員。NBA的球迷都知道,大個子代言的球鞋根本不好賣。論對比賽的影響力,奧尼爾和鄧肯值得被尊重。但你的能力強是一回事,球迷數量卻是另外一回事。對了,NBA歷史上收視率最高的總決賽,是2001年湖人隊4-1戰勝76人隊。科比VS艾弗森才是球迷關注的主角。至於拿下FMVP的奧尼爾,對不起,你靠邊站吧!

區域聯防與防守3秒

現在我們都該知道,球迷們最喜歡看什麼樣的籃球了。他們不喜歡看防守大戰,更願意看進攻表演。他們更喜歡後衛和小前鋒的個人單打,討厭看到中鋒在籃下稱霸。於是,第一個階段的規則改變,就是針對這兩個方面的。在2001年,NBA開始引入了區域聯防和防守3秒。

2001年,也就是奧尼爾在NBA風光無限的一年。為了不讓奧尼爾繼續統治NBA,搶走科比、艾弗森等偶像球員的風頭,聯盟決定對奧尼爾這類超級中鋒進行限制。於是NBA開始允許聯防,這是防守上的一個巨大改變。從此以後,NBA球隊就可以不再局限於一對一盯人,能夠採取多人聯合防守。允許多名防守人站在籃下的固定區域,從而對奧尼爾這樣的超級中鋒做出最大的限制。

與聯防同時引入的還有防守3秒。進攻3秒我們都知道,就是為了限制大個子的內線進攻而發明的。至於防守3秒,同樣是為了削弱中鋒中的作用。只不過這次是在防守端。通常外線球員根本不會長期站在籃下,所以3秒規則完全是為了限制大個子們而存在的。一旦允許了聯防,類似奧尼爾這樣的中鋒必然會死守在籃下不出去,就像國際籃球比賽中那樣。這對於外線球員的突破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大中鋒不出去,要我怎麼突破進來?拜託了,NBA之所以引入聯防,是為了防守那些大中鋒在內線單打,並不是限制外線球員的突破。所以,防守3秒的應運而生,讓中鋒無法長期鎮守籃下。這個規則要求防守球員在身邊無人防守的時候,不得在3秒區內停留3秒以上。

中鋒盛世的終結

NBA出台區域聯防與防守3秒規則,也標誌這中鋒盛世的結束。在此之前,即使麥可-喬丹最鼎盛的時代,同樣也有眾多中鋒與他分庭抗禮。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卻是長期的中鋒人才的凋零。很多球迷還以為這是天才中鋒變少了。其實,這只是規則變化的結果。

區域聯防,限制的是中鋒的進攻。而防守3秒,限制的中鋒的防守。允許聯防,導致中鋒在籃下受到2到3人以上的包夾。而後衛的突破,卻不受限制。與此同時,防守3秒讓中鋒防守時再也無法死守在籃下,必須跟著自己的人防出去,從而為後衛的突破拉開了空間。對於中鋒球員來說,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於是,曾經統治了NBA幾十年的中鋒位置開始逐漸凋零,NBA慢慢被前鋒和後衛所統治。過去最受歡迎的中鋒球員,如今大部分淪為防守藍領。而那些身高在2米10以上的天才球員,如杜蘭特、字母哥,都更多的選擇在外線發起進攻。

鼓勵進攻與No Handcheck

恭喜恭喜,經過多年的規則改進,NBA終於把令人討厭的中鋒幹掉了。接下來應該是後衛與前鋒的盛世了嗎?且慢!NBA需要偶像和領軍人物。在喬丹退役之後,NBA的目標是再次製造一個喬丹,或者複製更多的喬丹出來。但問題來了,並不是每一個後衛,都有喬丹那樣的能力。為了讓更多的球員能表現的像喬丹那麼「神」,NBA決定降低進攻的難度,同時提高防守難度。也就是利用規則鼓勵進攻和遏制防守。

2004-05賽季,NBA再次改變規則,No Handcheck被正式實施。所謂的No Handcheck,就是防守球員在防守時,不許把手放在進攻隊員的身體上。在此前的NBA里,這種防守是司空見慣的。但從這時候起,這樣的防守動作都會被判犯規。當然了,這裡的Handcheck,是僅僅允許把手放在對方身上,用於判斷突破的方向,並不能發力推人。在任何時候,防守中推人都是犯規行為。

與此同時,NBA在還在多年裡不斷提高對犯規的判罰尺度,也就是在判罰中更多地鼓勵進攻球員。在80年代和90年代,也就是巴克利打球的那個時候,NBA曾經鼓勵身體接觸和強硬的防守,大量的身體接觸都不會被判犯規。但在如今的NBA,很多犯規被球迷戲稱為「體毛級犯規」。防守中輕微的身體接觸,都會被裁判吹罰。這也是很多球迷和前球員,認為NBA「越來越軟」的原因。以如今的判罰尺度,當年活塞隊的「壞孩子軍團」,恐怕不到半場比賽就會被全部罰下。

矯枉過正與預料之外

經過NBA的長期引導,導致中鋒位置逐漸式微,越來越多的外線巨星開始湧現。同時,規則上的變化,也讓外線球員的進攻變得更加容易。這樣的變化,應該會讓NBA變得更好看,收視率暴漲了嗎?並沒有。在矯枉過正的背景之下,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三分球的流行和小球戰術的崛起

三分球在1979年就被引入NBA,但初期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為此,NBA還曾經短暫的縮小了三分線的距離,以鼓勵球員們更多地投三分。只是,那時候三分球都是作為一種陪襯而存在的,從來都不是主流。在90年代甚至本世紀初的NBA解說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三分球投不死人」這樣的說法。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勇士隊和史蒂芬-庫里的橫空出世,再也沒有球隊敢不重視三分球了。而靈活跑動,無限擋拆,空切之後接球投籃,這樣的小球戰術,也漸漸成為NBA的主流。必須承認,無論是小球戰術還是跑轟戰術,那種如水銀瀉地一般的流暢美感都令人驚嘆。但是比起之前的球星,似乎又少了點什麼。

三分球雖美,觀眾也有厭倦的時候。NBA和球迷最希望看到的,是球星持球後向內線突破,而並非是後撤步三分球。以庫里和詹姆斯-哈登為代表的小球時代的NBA超級巨星,他們得分如砍瓜切菜一般簡單。但每每在最關鍵的時刻,卻總是無法投進最關鍵的那個絕殺球。球迷們無比懷念喬丹和科比,在鋪天蓋地的防守之下,命中的那些難度極高的投籃。

或許,如今的NBA已經偏離了原來的初衷。現在的防守尺度比之前更嚴格了,內線也不再有超級中鋒鎮守了。但球員們卻發現,原來投三分也是這樣容易啊。那麼,我為什麼非要去突破到內線的人堆里呢?於是,如今的NBA,球星們越來越向外打,去投三分球,而不是向內線突破。NBA聯盟,絕對預料不到這樣的事情發生。這種全民投三分的潮流,與NBA塑造「孤膽英雄」的策略背道而馳。無論是艾弗森還是科比-布萊恩特,他們的投籃命中率都不高。但球迷津津樂道的,是他們那種一往無前的精神。

造犯規戰術的流行

另外一件預料之外的事情,是造犯規戰術的普及。犯規後罰球,是對於被犯規球員的一種補償。在過去的時代,這種情況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卻不會有球星利用這個規則去「故意騙犯規」。但詹姆斯-哈登的異軍突起,讓造犯規戰術上升為一種常規武器。

每次看到哈登在跳在空中,然後故意去觸碰防守球員的身體,得到罰球的時候,除了火箭隊的球迷,其他球迷都會感到十分無奈。2018-2019賽季,哈登場均得到36.1分,僅次於1987年喬丹的37.1分。這其中包括每場11次的罰球出手。當然了,喬丹在那個賽季,罰球次數超過今年的哈登。但看過喬丹打球的人都知道,喬丹投籃,首先是為了命中,而不是不遺餘力的造犯規騙罰球。

其實,這是一種趨勢。哈登只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並不能把所有責任都算在他的頭上。事實上,庫里、杜蘭特、詹姆斯等大部分NBA球星,都會在不同的情況選擇造犯規戰術。畢竟,在規則允許的情況,用最簡單的方式得分,絕對談不上錯誤。然而,這樣的事情,對於NBA的整體發展,是一種傷害。球迷們看球,希望看到運動戰的進球,是流暢的配合和華麗的進攻。但造犯規戰術,不但把比賽打斷,還讓本該精彩的進球變得索然無味了。

矮個球員的生存危機

身高1米75的以賽亞-托馬斯,終於在奇才隊獲得了一份一年合同。這份合同很可能是一份底薪。與幾年前的風光無限相比,如今的小托馬斯可以說是極度落魄。在離開凱爾特人隊體系庇護之後,所有人驚訝的發現,小托馬斯的防守,簡直就是深不見底的黑洞。幾乎每一個對位的球員,都可以把他輕鬆打爆。即使你是地表最強175,但在NBA,身高依然是原罪。

不過翻開NBA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在若干年前,矮個球員的日子並沒有這樣難過。雖然NBA的小個子並不多,但也有身高1米60的「小蟲」博格斯,1米70的「小土豆」韋伯。與小托馬斯同名的「微笑刺客」托馬斯,身高也只有1米85,卻能成為以防守而聞名的活塞隊領袖。當年那些低於標準身高的矮個球員,並沒有如今這樣嚴重的生存危機。身高不足當然會在防守時嚴重吃虧,但卻可以用機動性和對抗來彌補。

但在No Handcheck實施以及NBA鼓勵進攻的大背景下,矮個球員們幾乎變得無法生存了。如果是在90年代,小托馬斯完全可以把手放在對方的腰部,用來輔助自己的防守。同時,那時候對於身體接觸吹的比較松,一些輕微的犯規也不會管,小托馬斯也可以憑藉自己強壯的身體與對手硬槓。但現在,你的手碰到人家就是犯規,身體接觸動作大了,也是犯規。這就讓小個子球員根本無法去正常防守。我們甚至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身高低於1米75的球員很可能在NBA絕跡。

未來與展望

又是一年NBA總決賽落下帷幕,接下來是自由球員簽約市場開啟。30支球隊重新洗牌,厲兵秣馬,備戰下一個賽季。當然,NBA總裁亞當-蕭華也沒閒著。他要與眾多NBA工作人員一起,研究如何讓比賽變得更好看,更吸引人。上文提及的規則改變,都是前總裁大衛-斯特恩任期內主導的。而如今的蕭華總裁,同樣也是個閒不住的人。自從2014年接替大衛-斯特恩以來,蕭華一直致力於在NBA推動一系列的改革,雖然動作不大,但卻十分頻繁。當然,結果就見仁見智了。

在過去的近20年里,NBA通過一系列規則上的調整,儘量向觀眾們提供更加精彩和好看的籃球比賽。作為NBA球迷,我們都是受益者。但同樣,一些問題也出現了。曾經最具統治力的中鋒位置出現人才斷檔;三分球和小球戰術的流行,讓球員們越打越靠外;身體接觸被限制,讓NBA缺少了陽剛之氣;越來越多的NBA球星喜歡造犯規,影響了比賽的觀賞性;不但中鋒出現凋零,連1米8以下的小個球員也出現生存危機......

在此,我們自然不能求全責備。在整體方向上,NBA依然是非常成功的。作為全世界最好,也是最專業的的職業籃球聯盟,我們充分相信NBA的生命力。過去的幾十年里,NBA一直在致力於改革。只有不斷改變才能不斷進步。至於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改變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我們也相信蕭華總裁能用合理的方法去慢慢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998_WsBmyVoG_1Z_z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