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他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美國會在亞太地區部署新型中程飛彈,為本就緊張的中導問題再添一把火。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此言論的背景是特朗普自上台後就多次指責俄國政府違反中導條約規定,並以此為由從2019年2月2日起暫停履行條約相關義務,並將在2019年8月2日正式退出該條約。而距離美國正式退約的時間只剩下一周不到,外界顯然很想知道美國政府此時有沒有改變主意的打算,但蓬佩奧的回答徹底終結了這種幻想。
除了斬釘截鐵的表示美國將在8月2日如期退約外,蓬佩奧還進一步表示,目前已經在研究在亞太部署中導武器的問題,大有要將美俄之間的這場中導之爭擴散到歐洲以外的地區之勢。
中導條約全稱《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飛彈條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1987年簽署的,旨在規定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軍控條約。
之所以在射程上會有如此奇怪的限定,是因為在冷戰的漩渦中心歐洲地區,北約與華約均部署了數以百萬計的軍隊相互對峙,而當時處於攻勢的蘇聯人為了能更有效的突破北約的防禦線,就想出了給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間的中程飛彈上安裝核彈頭,開打後先用這些飛彈對北約防線洗地,然後再投入裝甲部隊突擊的辦法(射程太近沒意義,太遠直接飛大西洋)。
1987年《中導條約》簽約現場
於是美國就以犧牲自己的中導能力為代價,要求蘇聯也銷毀自己的這種能力,從而為歐洲換回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但時過境遷,蘇聯早已解體,歐洲已不需要美國靠這種方式來保護,並且由於《中導條約》沒有區域限制,導致美國的這種犧牲是全球範圍的。
在蘇聯剛解體的90年代,由於沒有任何國家能再次挑戰美國,美國對自己的這種犧牲也不太在意,但近十年來世界地緣格局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在逐漸崛起,俄國在歐洲和中亞地區正在展開反擊,美國人猛然間發現,自己為遵守這個古老條約付出的代價,可能要比它自己想像的要大得多。
美國之前不太在意這個條約的技術上的原因,是因為條約限制的只是陸基發射的中導武器,而美國的中遠程進攻能力主要依靠的是空基和海基力量投射的巡航飛彈,所以禁不禁也無所謂。但在近年來隨著中國A2/AD(反介入/區域據止)能力的迅速提高,美國赫然發現自己的空基和海基投送平台已經無法安然靠近到足夠發射巡航飛彈的距離,並且只靠巡航飛彈也導致美軍在進攻上缺乏多樣性,從而導致整體進攻效率的日益降低。
東風-26等我國新中導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契機之一
所以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武器,尤其是陸基彈道飛彈武器,是美軍在好幾年前就已經在琢磨的事情,這次則是首次被政府方面承認,在政治上的意義非常重大。
那麼在技術上,美國具備部署陸基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美國現在不部署中程彈道飛彈,只是沒有需求,但在技術上並不缺乏相關儲備。比如「潘興」Ⅱ飛彈,這種在1985年就服役的射程1800公里的彈道飛彈已經用上了毫米波雷達末端制導技術,制導精度高達30米級,並且彈頭具備機動能力,突防能力極強。
我國現在的主力中短程彈道飛彈東風-15B就被視為中國版的「潘興」Ⅱ。考慮到我國在反導方面還存在較大欠缺,所以只要美國願意,哪怕只是把「潘興」Ⅱ原樣搬出來,都能在亞太地區構成重大威脅。
「潘興」Ⅱ中程彈道飛彈
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武器,除了威懾我國,也能對俄國的遠東部分和中亞腹地進行威懾,達到「在一個地區部署一種武器同時威懾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的目的,不可不謂用心險惡。
但不管怎樣,美國退約並將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提早對這種新威脅進行研究和防範,就是我國應該抓緊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