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是甘肅省東南邊境縣份之一。海拔在1000到1200米之間,其中縣城所在地新寧鎮海拔1000米。介於東經107°40′至109°34′,北緯35°15′至35°52′之間,東依子午嶺,南接陝西,北靠合水,西臨涇、蒲二河,距黃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蘭州510公里。扼甘、陝、寧三省之要衝,是三省結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窗口,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縣人民政府住所地新寧鎮,郵政編碼:745200,郵政編碼:0934.
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寧縣是漢民族聚居的地區,兄弟民族及其人口均很少。全縣有漢族、回族、滿族等。
寧縣現轄8鎮10鄉257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49萬。縣域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耕地96萬畝,海拔860至1760米,地形複雜,山、川、塬交錯,屬暖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溫潤適中,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4毫米,平均氣溫8.7°C,無霜期170天左右。
寧縣轄:新寧鎮、平子鎮、早勝鎮、長慶橋鎮、和盛鎮、湘樂鎮、新莊鎮、盤克鎮、米橋鄉、良平鄉、中村鄉、太昌鄉、焦村鄉、南義鄉、瓦斜鄉、金村鄉、九峴鄉、春榮鄉;以及國營湘樂林業總場所管盤克,九峴,梁掌,桂花塬,羅山府,湘樂六個國營林場地界。
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物產富饒。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8.7℃,年日照2375小時,無霜期160—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境內有馬蓮河、涇河、蒲河、九龍河、城北河等7條河流,多年平均總流量為55.05立方米/秒,總徑流量17.36億立方米。寧縣素有「隴東糧倉」之稱,盛產小麥、玉米、油料、黃豆、小米等,尤以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寧縣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由於山水形勝的靈氣所致,出產的早勝曹杏、九龍金棗、黃甘桃、紅富士蘋果享譽國內外。近年來,果產品系列開發已成氣候,年加工杏脯、棗脯、桃脯等果製品20多種6000餘噸,有多種產品獲部、省級獎,銷往全國,走出國門。黃花菜產量居全市之首,質量為西北之冠,被外貿部命名為「西北特級金針菜」,榮獲出口產品榮譽證書。薄皮綿核桃具有仁飽、味香、含油量高的特點,備受外商歡迎,暢銷不衰。早勝牛名揚四海,是國家工商局註冊的名牌畜種。境內盛產各種中藥材,有69種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5種列入出口商品。生長在子午嶺密林深處的羊肚菌、黑木耳極其珍貴。新近探明,縣境西北部有油,東南部有煤,屬西峰油田和陝北礦的一部分,開發前景誘人。
歷史文化
遠在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從事種植、畜禽飼養、制陶等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活動。九龍河畔的董莊村,有一處距今約六千多年歷史的仰韻文化遺址,在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炭化粟粒,是慶陽市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穀物。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境內橋山(即子午嶺)一帶活動,同北地人岐伯論醫,形成《祝由科》,進而被整理成《黃帝內經》,後世尊岐伯為醫學鼻祖,稱中醫為「岐黃之術」。黃帝原冢就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夏商時期,寧縣屬雍州,是周族發祥之地。《慶陽府志》載:「夏桀二十二年公劉遷豳」,在寧縣城西廟嘴坪築公劉邑,建古豳國,大展農耕,擴疆僻域,經10代400餘年的經營和發展,成為西北最強大的部落方國。「周道之興肇始於此。」平王東遷後,義渠族在這一帶建立部落方國,雄踞一方。義渠戎國都城治在今寧縣焦村鄉西溝村。秦滅義渠後置義渠縣,兼置北地郡,寧縣始有地方行政之機構。秦始皇數游北地郡,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經縣屬子午嶺主脊約60公里,使寧縣成為輔翼咸陽的軍事要地。
漢置泥陽、大要、弋居、彭陽、襄樂、義渠6縣(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將軍馮異進軍義渠縣,兼領北地太守事,控制了這一軍事要地。漢時,寧縣文臣武將層出不窮。丞相公孫賀文武兼備,政績斐然;公孫敖四次為將,屢立戰功;義陽候傅介子智斬樓蘭王,打通了絲綢古道;度遼將軍梁?#91;南征北戰,數敗匈奴。魏晉時寧縣地屬雍州安定郡,文臣、武將、學者輩出。良平傅氏家族史冊有名者達50多人,傅玄、傅咸父子著述「數十萬言,並文集百餘卷行於世」。傅玄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哲學家、文學家。
北魏先後置華州、班州,邠州、豳州,轄西北地、趙興、襄樂3郡,領10縣。轄區南到陝西永壽、旬邑,北至陝西吳旗。廢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撫寧戎狄」為名,改豳州為寧州。
隋、唐時,數度置州轄郡領縣,成為當時的京畿重地。隋時,上大將軍樂安郡公袁諧、上大將軍蘄春郡公達奚長儒、左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竇榮定、左衛大將軍絳郡公李禮成、河間王楊弘先後任寧州刺史。唐初,秦王李世民三戰寧州,翦除割據勢力,大敗突厥兵,鞏固了唐王朝的西北邊防。中宗年間,寧州刺史狄仁傑「德政斐世」,「州人勒碑以頌」。「安史之亂」中,唐肅宗駐蹕寧州彭原郡,召集天下兵馬,平息叛亂,恢復統一。
宋、元時,寧縣為軍事州,轄五縣,地處邊關前哨。駙馬都尉韓崇業系眷雲陽公主出任寧州刺史,右僕射張集賢為寧州經略使。抗金名將吳、王庶、吳先後駐兵寧州。金蒙大戰於大昌原。
明時,寧縣仍置州領縣。康熙二年,析慶陽等府四府以置甘肅省,寧州遂屬甘肅省。這一時期,寧縣教育特別發達,在歷次科舉中進士及第者達數十人。呂經一門三進士;賈瓘高才積學,卓冠一時;劉奕煜為道光嚴師,深受朝野敬重。辛亥革命爆發後,彭四海、汪兆黎等有識之士積極響應,聚眾4000人,在湘樂蓮池發動起義,打響隴東反帝反封建第一槍。
革命老區
民國初,寧縣境內戰火頻仍,兵燹迭遭,封建軍閥巧立名目,強取豪奪,人民的抗捐抗稅鬥爭風起雲湧。1915年,東南區5000農民包圍縣城,提出「反對新稅,歸交農具」的口號,點燃了隴東農民革命鬥爭的烽火。從此,寧縣農民武裝起義接連不斷,抗稅鬥爭如火如荼。
民主革命時期,寧縣是中國共產黨在甘肅最早活動的地方之一。1925年,出生於寧縣太昌鎮的青年王孝錫在家鄉組織了「青年社」,在苦難深重的寧縣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個進步組織。1927年,他又與任鼎昌等人秘密成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中共太昌支部,宣傳革命真理,點燃隴東革命火種。
1930年初,劉志丹、謝子長到寧縣一帶宣傳群眾,開展兵運活動和武裝鬥爭,創建革命根據地。1933年,寧縣先後建立起5支農民革命武裝隊伍;1934年,新寧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浴血奮戰,開闢了1000多平方公里、擁有3萬多人口的革命根據地。新寧縣根據的建立,把陝北、南梁和關中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紅一師和紅四師的一部分駐防寧縣。
陝甘寧邊區時的新寧縣,在抗日戰爭階段,黨政軍民萬眾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使抗日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武裝鬥爭蓬勃發展,文藝事業一片輝煌,社會經濟空前繁榮。這對我黨打破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和粉碎其軍事進攻,對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都是一個具大的貢獻。在解放戰爭階段,寧縣黨政軍民一方面就地開展對敵鬥爭,配合野戰部隊打敗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屢次進犯,保衛了陝甘寧邊區;另一方面隨軍作戰和踴躍支前,為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全中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狄仁傑斬九龍
古時候,在寧州(現甘肅慶陽寧縣)長春門內的蛇洞裡,盤踞著一條巨蛇,興妖作怪,製造災難。它給州官託夢說:只要每年四月初一,獻給它獨生童男童女各一為餉,就可以不再製造災難給人們。州官依夢立例,年年給百姓加征賦捐,強行綁買民間獨生子女,屆時到蛇洞前祭祀送餉,官吏們從中貪污,百姓受害更甚。
狄仁傑到任,得知此情,命手下人役照例而行,但囑:「屆時,於其地增備滾油一鍋,待我親往祭祀」。
這一天到了,狄仁傑朝服往祭,他命人役們先將沸滾的油鍋移近蛇洞,再以兩個獨生童男童女去洞口晃擾,只是不准推下洞去。如此逗惹,妖蛇急不可耐,張開血盆大口,蠕動而出。狄仁傑立命人役翻鍋傾滾油入洞。只聽一陣怪吼,一股濃煙湧出洞外,沖天而起——妖蛇被滾油燒死,兩個獨生孩子獲救,寧州百姓不再受妖蛇之禍患。
可是,誰知這妖蛇原是州城東河之龍母,因老朽無力,居洞興妖。這便激怒了河中九條龍子,決意水淹寧州,為龍母報仇。龍子化一彪形大漢挑來九江八海之水。
恰巧,觀音菩薩和他的神童,駕祥雲橫空而過,見大漢腳挑江海之水,兼程行往寧州,即命神童下去:「設法喝掉那九江八海之水!」。
神童下地,見那大漢正擱擔歇息,即化做一白髮老叟,上前施禮求道:
「請壯士恩賜一口水喝,老朽焦渴死矣!」
「盡飽喝吧!」大漢一看是一位枯瘦老頭,傲慢地背身去歇涼,心想:我挑了九江八海之水,你卻能喝多少?
神童咕都咕都……很快喝完了一桶水,又喝另一桶水,眼看喝了大半,大漢猛然回頭:
「啊!這老混物能喝這麼多……」說著奪了那半桶水,惱喪的走了。
神童回復了菩薩,菩薩道:「雖剩半桶,亦有一江一海之水,足以淹沒寧州,當助狄仁傑以御之。」
這一天,狄仁傑公事勞碌,異常睏倦,臨近午時,不禁伏案而睡,夢一白髮童顏老人告道:「此刻,有人送烏牛、寶劍給你,還不去接?」狄仁傑驚醒,夢境猶在。忽有人役來報:
「適在街頭,為老爺購得青牛、寶劍」。
「售者何人?」
「童顏老者。」
「現在何處?」
「不知所去。」
狄仁傑自知有異。入夜,寶劍懸壁,錚錚有聲,而青牛盤廄,激動不已。半夜子時,人役慌報:東河無雨而漲水,已浸城垣。狄仁傑起命吏民合力抗禦,他披月登城,只見東川漫平,洪波連天;俯視前川,則奇光異輝,妖氛升騰。九條蛟龍,化小兒形體,戲據河口,興風鼓浪;洪水至此,聚若斷岸,不下長川。霎時間,洪波內溢,州城半淹。狄仁傑以朝笏、官帽擊水,但妖勢甚囂,水退而復漲。
就在這時,有人來報:
「寶劍長鳴,青牛怒騰!」
狄仁傑方有所悟,返身佩寶劍、跨青牛,如風馳電摯,直撲洪濤之中。青牛搏風斗浪,直奔河口;狄仁傑飛臂揮劍,立斬九龍。於是洪水如雪崩山塌,激流下川,水患消除。至今,縣內有許多與這一故事相聯的地名,傳說:龍池,即當時斬除九龍河老龍的地方;八縱坡,是追趕老龍,青牛八縱而過的山坡;爛泥溝,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爛牛溝;青牛胡同,則是青牛累死後掩埋之地;青牛雖然累死,然而它的精靈,卻育出了馳名遐邇的後裔,今天的早勝牛便是。
木形象棋誕生在寧州
象棋在中國流傳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最初象棋是「金鋼成形」的象形立體棋子。象棋的製作十分不便,這就導致象棋僅為達官貴人把玩,普通百姓是很難涉足其中的。在象棋的發展史上,古老的寧州曾經演繹過一段象棋軼聞。
唐代「天寶之亂」時,玄宗皇帝逃往四川,肅宗李亨在寧夏靈武繼位,聖號「肅宗」。次後,肅宗駐蹕寧州彭原郡(天寶元年改寧州名),發兵平叛亂。閒暇之餘,肅宗與愛妃張良娣(後封為皇后)對奕,「金鋼成形」的棋子碰撞發出的聲音傳到了屋外,散官李沁聽到後憂心沖沖地向肅宗勸諫:「現在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時候,前方戰士拼著性命打仗,您這樣疏於政事,玩棋作樂,很容易引起將士的不滿,後果不堪設想啊!」
肅宗想李沁說的也不無道理,但軍旅生活實在枯燥無味,棋還是要玩的,否則還不把人悶死。肅宗讓手下人用一種叫做「於樹雞」的棉質軟木雕刻成棋子,它克服了銅形棋的各種弊端,玩起來既輕便又沒有響聲,肅宗皇帝非常滿意。李亨做夢也沒想到這種棋子問世後會很快風靡全國,雖然它還是象形棋子,但製作畢竟比銅形棋子簡便了許多。它是銅形棋向文字棋過渡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國象棋史上有著輝煌的一筆。木形棋的誕生地寧州雖然不為全國眾多人熟知,但這段在象棋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軼聞卻是我們無法忘卻的。
孔道輔擊蛇
宋真宗祥符中(約公元1013—1017年),龍圖閣待制孔道輔佐幕寧州,為軍事推官。道輔為孔子後裔,才華出眾,膽識過人,遇事往往有卓見。
當時,寧州天慶觀真武廟出現一條大花蛇;出則不避來人,或伸頸吐舌,或品食供物;人皆以為「神蛇」。此事驚動寧州地面,天天人擁車往,焚香拜祭。州刺史而下所有官吏,都是早晚前去拜祭。一日,孔道輔路經殿前,見狀憤怒,說:「蛇惑吾民亂吾俗,殺無赦!」於前健步登階,「以笏擊蛇,碎其首」。歡者「驚慌失措,目瞪口呆」。
此事傳開去,人人驚服,寧州社會秩序也變得謹然有序了。當時,東魯有位名作家石?,特撰一篇《擊蛇笏銘》以贊正氣。文中說:「……?獨斃一蛇而已!軒階之間,有罔上欺民先意順旨者,公以此笏擊之;朝廷之內有諛容;妄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擊之。夫如是,則軒階之下不仁去;廟堂之上無奸臣;朝廷這內無妄人……」孔道輔也因此成為名人。
@圖來源:金星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