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摘自《漢書·傳·東方朔傳》
解釋:水清到極點就沒有魚,人太苛求就沒有夥伴。
摘自《後漢書·列傳·崔駰列傳》
解釋:交往很淺卻傾吐知心的話,是愚蠢的行為;身為下賤卻恬顏事貴是迷惑不明智的做法;本來不相信卻當作忠言聽取,這是誹謗的態度。
摘自《後漢書·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解釋:在貧賤時結交的朋友是決不能忘掉的;同甘苦,共患難的結髮妻子是不能休掉的。
摘自《後漢書·列傳·張衡列傳》
解釋:人的一生在於勤奮,不積極求索就什麼也得不到。
摘自《漢書·志·禮樂志》
解釋: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
摘自《後漢書·本紀·光武帝紀上》
解釋:時光飛逝,不會停滯不前。人民的意願不可拂逆。
摘自《後漢書·列傳·左周黃列傳》
解釋:高難深奧的樂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聲名之下,實際的才德常常難以相符。
摘自《後漢書·列傳·馮岑賈列傳》
解釋: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摘自《後漢書·列傳·竇融列傳》
解釋:有學問的聰明人不會為了做成自己的一件事而不顧及到周圍人的利益,仁愛的人的人不會違背道義和道德來獲得自己需要的功名利祿。
摘自《後漢書·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從別人那裡得到東西是「取」,卻不知道給予別人東西也是「取」。
摘自《後漢書·列傳·酷吏列傳》
解釋:細小的水流雖小,但彙集起來會漸漸成為江河;小火把雖微弱,最終能夠形成燎原大火。
摘自《後漢書·列傳·朱馮虞鄭周列傳》
解釋:智者相時而作,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愚人卻違反歷史潮流而動。
摘自《後漢書·列傳·馬援列傳》
解釋:大丈夫的志氣,不得志的時候應當更加堅定,年老的時候應當越發豪壯。
摘自《後漢書·本紀·皇后紀上》
解釋:當官就要當執金吾,娶妻子就要娶陰麗華。
摘自《後漢書·列傳·崔駰列傳》
解釋:生長在有錢人家的子弟多驕氣,生長在有 權人家的子弟多傲氣。
摘自《後漢書·本紀·光武帝紀上》
解釋: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弔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摘自《漢書·傳·傅常鄭甘陳段傳》
解釋:讓他們明白違犯強大的漢朝的,即使再遠也一定要誅殺。
摘自《後漢書·列傳·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
解釋:大丈夫定當自強建功,哪裡能消極屈服!
摘自《後漢書·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解釋: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
摘自《後漢書·本紀·光武帝紀上》
解釋:潑出的水收不起來,過去的事情後悔也沒用。
摘自《後漢書·列傳·周黃徐姜申屠列傳》
解釋:不因為心情的激動或冷靜而失了輕重,不因為窮困或富裕而失了節氣。
摘自《漢書·傳·東方朔傳》
解釋:失之毫釐,相差千里。
摘自《後漢書·列傳·光武十王列傳》
解釋:歲月過得很快,先皇先後的陵墓漸漸遠隔。
摘自《後漢書·列傳·陳王列傳》
解釋:一個有志向的人生活在世上,應該以治理天下為己任,難道能只打掃一間屋子嗎?
摘自《後漢書·列傳·荀韓鐘陳列傳》
解釋:得和失是暫時的,榮和辱則是長久的。
摘自《漢書·傳·董仲舒傳》
解釋:善於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於人事;善於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於今事。
摘自《後漢書·列傳·張衡列傳》
解釋:親身經歷艱難的人能夠了解下情,備經安危險易的人容易辨明事物的真偽。
摘自《後漢書·列傳·烏桓鮮卑列傳》
解釋:一心想獲勝的人未必勝利,持懷疑態度的人未必失敗。
摘自《漢書·傳·董仲舒傳》
摘自《後漢書·列傳·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解釋:同品德高尚的人相處,就會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為不軌的人鬼混,就會天天產生邪惡的思想。
摘自《漢書·傳·司馬遷傳》
解釋: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哪裡有悔恨呢!
摘自《漢書·傳·敘傳上》
解釋:指功業和名望是干出來的,而不是靠弄虛作假得到的。
摘自《後漢書·列傳·方術列傳上》
解釋:不仁而富,叫做不幸。牆高而又出現裂縫,必定很快崩塌。
摘自《後漢書·列傳·列女傳》
解釋:孔子大聖人,不免被叔孫武叔所毀;子路是大聖人,還有公伯寮的控訴。
摘自《後漢書·列傳·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解釋:用自身行動教育人,別人就服從;用語言來教育人,別人就會爭辯是非。指身教重於言教。
摘自《後漢書·列傳·吳蓋陳臧列傳》
解釋:捨棄近的而去圖謀遠的,興師動眾但不會成功。
摘自《後漢書·列傳·文苑列傳下》
解釋:君子行動就要想著與禮義的要求合乎與否,辦事就要想著合乎道義與否;不做因私利而違背禮義的事情,不做因不合乎禮義而使自己感到內疚的事情。
摘自《漢書·紀·武帝紀》
解釋:仁義之士應為正義不避艱難和危難。
摘自《後漢書·列傳·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
解釋:孝,是人們各種行為中最首要的,是各種善行的始源。
摘自《後漢書·列傳·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解釋:興化致教,必由進善開始;康國寧人,最重要的是處理惡人。
摘自《漢書·傳·高五王傳》
解釋:辦事猶豫不決,反遭受禍害牽累。
摘自《漢書·傳·酈陸朱劉叔孫傳》
解釋:對於統治者來說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對於人民來說吃飯是最重要的。
摘自《漢書·傳·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解釋:過去那個時代的官吏清正,所以百姓忠實;現在的官吏貪邪,所以百姓粗鄙。有弊端的政治得不到推行,令人憎惡的法令不會被聽從。
摘自《漢書·傳·司馬遷傳》
解釋:鍾子期死後,伯牙終生不再彈琴。
摘自《後漢書·列傳·逸民列傳》
解釋:堯能夠勝任所擔任的職務,穎陽的許由那樣不屈不撓,所以能成就他高潔的品質!叔齊和伯夷的品質很高啊,所以成就了他們如竹一般有氣節。
摘自《後漢書·列傳·桓譚馮衍列傳上》
解釋:連年戰禍會使社會財力物力衰退;百姓憂患過度就會起義反抗。
摘自《漢書·傳·李廣蘇建傳》
解釋: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
摘自《後漢書·列傳·列女傳》
解釋:的行為違反倫理道德,就會觸犯神怒,天則降殃,罰其自身。婦人之禮要時時反省自己,如果在禮義上有過錯的話,先生就不會善待她。
摘自《漢書·傳·景十三王傳》
摘自《漢書·傳·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解釋:馬匹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是沒有力氣在路上奔馳的;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是沒辦法使國家強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