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他,是高考狀元,天之驕子,誰也想像不到,這樣的一個人,竟然在2006年7月21日,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考狀元、清華高材生、美國核物理學博士,這兩個詞彙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這樣的人,就算混得再差,至少也是舒適體面地當個大學老師。
然而,20年前,一個出類拔萃的中國人,卻淪落到了最不堪的境地。
他31歲成為清華大學副教授,擁有美國核物理學博士學位,最後卻落得了絕望自殺的下場。
他就是蔣國兵。
這個很多國人感到陌生的名字,
2006年7月21日,加拿大多倫多市的一個立交橋上,一名中國男子縱身跳下,當場身亡。
在加拿大,這不過是諸多自殺案件中的普通一起。
但是,知道這名中國男子身份的人,無不感到萬分唏噓。
他是蔣國兵,曾經的湖北省高考狀元,在清華讀書後來任教,用「天之驕子」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精英人物走上絕路,殞命於異國他鄉?
真實的原因,令人唏噓不已。
1962年,蔣國兵出生在湖北天門。
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中國大地上正處於一種混亂狀態,能安靜讀書的人少之又少。
蔣國兵卻是個例外。
蔣國兵小時候(中間)
他在讀書方面天賦異稟,學習成績永遠都是高居榜首,遙遙領先。
只是,身邊的所有人在為他的聰明嘖嘖稱奇的時候,也會忍不住惋惜:這孩子可惜了,學習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彼時,高考制度已經被取消。
學習成績好,並不意味著鯉魚躍龍門。想要進入大學需要被推薦。
這種選拔模式,對於真正有才華的少年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不公正。
然而,不得不說,蔣國兵少年時代的運氣非常好。
當他高中畢業的時候,恰好中國也已經迎來了一個嶄新的轉折點。高考制度已經恢復,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來說簡直是最大的福音。
蔣國兵一家
1979年,17歲的蔣國兵金榜題名,成為湖北省高考狀元。
鍾靈毓秀的清華園,在等待著他。
進入清華大學之後,蔣國兵就讀於物理學專業。
在同學的眼中,蔣國兵樸實、低調、穩重,一門心思全都撲在學業上。
即使是在人才濟濟的清華園,他也依然是佼佼者。本科畢業之後,他在清華繼續讀了研究生,隨後又去美國普渡大學讀博士。
在美國,他取得了核物理學博士的學位。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蔣國兵沒有片刻遲疑,迅速選擇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
這個舉動是非常明智的。
在中國,核物理學博士可以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清華大學更是可以給他最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生活保障。
在母校的教學生涯,應該是蔣國兵人生中最幸福快樂的一段時光了。
如果人生軌跡就這樣繼續,他在中年以後將會擁有很多人艷羨不已的東西。財富、地位、名望……
然而,就在他最志得意滿的時候,命運卻來了個急轉彎。
他的妻子盧彩蓉對國外的生活非常嚮往,一心慫恿他移民到加拿大。
此時,蔣國兵已經是清華大學的副教授了。如果真的移民,就意味著要捨棄現在擁有的一切。
蔣國兵很是猶豫。
但他非常愛自己的妻子。這是他的第二任太太,夫妻感情特別好,蔣國兵不忍心讓妻子焦慮失望。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曾經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蔣國兵自己其實對移民也比較心動。
那個年代,對歐美的崇拜之風仍然十分濃厚。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外國的空氣格外香甜……這樣的想法,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了,在20年前卻很有市場。
彼時中國雖然正在崛起,但是比起歐美仍有明顯的差距。
很多知識分子見識到歐美世界的現代化設施後,再看看國內的狀況,心理落差比較大。
只要能出國定居的,似乎都很少選擇再回來了。一些留在國內的知識分子,也都對國外的生活比較眼紅。
蔣國兵也是其中之一。
清華大學在國內是頂尖高校,但那時候的中國卻並不被看作是世界上的強國。不少留學生去了西方之後,就「黃鶴一去不復返」。
在妻子的不斷慫恿下,蔣國兵的內心波濤翻湧。
蔣國兵和妻子
他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移民國外!
他向清華大學遞交了辭呈,火速辦理了移民加拿大的相關手續,妻子也和他一起前往。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當然不能苛責蔣國兵的個人選擇。
但是,他這次棄國離鄉的舉動,其實是把自己推向了深淵。
到了加拿大之後,盧彩蓉懷孕了,家庭負擔一下子變重了。
蔣國兵卻面臨著莫大的困境: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核物理學博士,這個名頭聽起來確實厲害,但是在加拿大卻相當於屠龍之術,毫無用處。
因為加拿大是一個沒有核武器的國家。
縱然你的核物理知識再豐富,也很難有施展的空間。
在求職市場上屢屢碰壁之後,蔣國兵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他在中國是天之驕子,在這裡卻淪為了一個失業者,入不敷出。
更糟糕的是,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還等著他賺錢養家。
走投無路之下,蔣國兵得到了一份工作:油漆工。
清華大學曾經的副教授,竟然淪落到要當油漆工!
職業當然不分高低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蔣國兵做這份工作,相當於此前接受的教育全都浪費掉了。
純粹的體力勞動,根本用不上什麼核物理學知識。
蔣國兵的心中自然也是無比苦悶,卻沒有別的選擇。
如果不幹,那麼妻子和孩子就都要挨餓,現實是冰冷的。
2002年,他考入了加拿大頂級大學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學位。
然而,即使他拿到了多倫多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依然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寄往多個公司的求職信,都石沉大海。
在他失意之時,昔日清華的一位同學偶然來訪。他鄉遇故知,格外親切,兩人聊到了很多過去的人和事。
「10年內不要把我的聯繫方式告訴其他同學。」在送別大學同學的時候,蔣國兵反覆叮囑道。
稍微有點閱歷的中國人,都能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富貴不還鄉,如同錦衣夜行。
可是人一旦落魄潦倒,那麼也就恨不得所有故交都再也不見,這是出於本能的自尊心。
此時的蔣國兵,和昔日的清華同學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他的同學很多都在國內學界擁有一席之地,有的甚至已經成為行業權威,而他卻在國外朝不保夕。
日子一天比一天灰暗絕望。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此時此刻他已經回不去清華園了。
2006年7月21日,蔣國兵終於崩潰了。
他從多倫多的一個立交橋上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44歲。
他的母親根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經常喃喃自語:
「國兵是有勇氣的人,是能夠吃苦的人,是堅強的人,是碰到困難不叫苦的人,他怎麼會自殺呢?」
在她眼裡,兒子還是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模樣,根本沒有理由去走絕路。
蔣國兵的悲劇,傳回國內之後,學術圈的很多人也感到震動。
一個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本應前途無量,卻以此而終,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悲劇?
似乎誰都沒有責任,又似乎很多人都有責任。
人生中所有的榮光,其實都如同草船借箭。
當走到重大關口的時候,要識時務者為俊傑,懂得放下。
可是,蔣國兵放不下昔日的榮耀,放不下核物理學博士的驕傲。過去的榮光,對於他來說成為了一種詛咒。
這個世界上最令人痛苦的,就是「我本可以」。
國內的同學們鮮衣怒馬,而自己卻落魄不堪,這樣的落差足以讓人發瘋。
當然,如果他不去加拿大,他本可以不遭遇這些。
如果那個時候,沒有人崇洋媚外,沒有媒體推波助瀾,沒有他的妻子大力慫恿,蔣國兵不至於走到這一步。
要是他生活在當下的中國,也必然不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只希望在15年後的今天,這樣的悲劇不會再發生,不會再有第二個蔣國兵。文/顧景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YMyPHkB9EJ7ZLmJHI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