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存遊戲:我們為什麼期待「末日」來臨

2019-12-30     GameLook

相信很多人幻想過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到來,山崩地裂、「新物種」來襲,於是可以像小說、電影里那樣,克服種種困難,途中遇上最好的夥伴,一起打怪成為英雄,末日文化或許早已潛移默化的植入了人們的幻想中,從人類對於生存和滅亡有了一定認知後,末日文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早在公元前的「瑪雅預言」;接著北歐神話里的「諸神黃昏」;《聖經》里保佑世人安全的「諾亞方舟」無一不說明人們對末日天馬行空的想法。到了近現代,不少電影、小說里也湧現出了「新物種」入侵、生化危機、資源枯竭一些列導致人類滅亡的元素。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對「末日」的幻想與敬畏,電子遊戲行業也不例外。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電子遊戲行業中對「末日」題材呈現中最重要方式之一——生存遊戲。

什麼是生存遊戲?

顧名思義,這類遊戲的目的大多只有一個,就是竭盡所能地活下去,而要活下去就需要用盡所有方法,探索收集資源、合理經營資源,最早的生存類遊戲——《俄勒岡之旅》誕生於1971年,由一位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老師為了給學生講解19世紀西部歷史而做出的遊戲,遊戲中玩家扮演西部拾荒者,使用初始資金購買物資後便進行開荒,過程中會隨機發生捕獵、遭遇毒蛇、小偷、感冒、遇到其他拾荒者物資交換等事件,天災人禍導致玩家需要對自己的物資更加妥善運用,最終活著到達俄勒岡遊戲即為通關。這樣一系列設定也為生存遊戲塑造良好的框架。

《俄勒岡之旅》遊戲圖片

我們為什麼喜歡生存遊戲?

生存遊戲滿足了人們對末日的幻想與敬畏,其中包含一個很深刻的因素,那就是人性,末日對人性的考驗非常殘酷,當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人與人之間不再有約束、規則可言,我們是否真的能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這成了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末日電影里的互相掠奪甚至「吃人」都顯示出了末日的殘酷,而人性又有著自私的一面,很多人幻想末日來臨,憑藉混亂的社會秩序能有一番作為,成為英雄獲得比現在更多的利益,我們總希望在面對末日時保持善良,和最親密的人一起戰勝困難,可當末日真的來臨時,人性變得脆弱不堪,身邊的人反而也是潛在危險,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面對這些壓力時,能夠保持人性美好則更彌足珍貴,讓我們為之動容,而將這些美好珍貴的部分表露出來的,也正是我們喜歡的生存遊戲。

《最後生還者》中美到令人窒息的世界

2013年將遊戲圈內所有大獎拿個遍的《The Last of Us(最後生還者)》,講述了人類文明被真菌毀滅,倖存的人類只能在未被污染的角落苟活著,無法接受喪女之痛的男主角喬爾,在徹底崩塌的世界中過著自私的生活而遇到艾莉之後得到了改變,在一路的陪伴下,喬爾也慢慢走出了心理陰影,因為這個世界除開崩壞和感染者似乎沒有那麼糟,天空還是晴朗湛藍,草原還是一望無際,整個世界散發著末日廢土的獨特美感,這種美在艾莉撫摸長頸鹿時更是上升到頂點。

原來世界毀滅也可以這麼的美,作為世界上唯一免疫這場災難真菌的艾莉,此時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她想要一個沒有災難的世界,於是在男主保護下到達組織中心,了解之後喬爾才知道,為了拯救世界得到疫苗,艾利必須死去。接下來,我們看到了男主與組織成員大打出手帶走艾莉,甚至對艾莉編造謊言。

到這裡的時候,我並沒有對男主為了艾莉一條命放棄整個人類而憤怒,反而更加沉默,或許喬爾明白從艾莉身上研究出疫苗並不是人類的希望,人類最可怕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沒有智慧的喪屍並不能帶來多少威脅,反而是借著混亂胡作非為的流氓們令人防不勝防,人類若能團結一致災難或許早就沒了。

14年發行的《This War of Mine(這是我的戰爭)》,玩家控制戰爭中活在殘骸下的各種人物,不同職業人物各司其職,玩家需要去往不同地區獲取資源,不同地區又有著不同的人,在遊戲第一遍時,你去往沒人的地方小心搜集資源,儘量在混亂中保持和善,當你有天回家發現家裡被一搶而空,甚至守家的夥伴被強盜殺死,你會意識到,沒有秩序的世界裡,你的軟弱會讓你和夥伴深陷麻煩。

於是你重新開始了遊戲,你製造武器,掠奪其他人的資源,你進入了一對老夫婦家中,當他們發現你時,老奶奶質問著「你是強盜嗎?你知道你做的對嗎?」老奶奶也知道兩位老人已無法威脅你什麼,於是轉而哀求著說「你隨便拿吧,但請你給老頭子留一點藥吧,他有心臟病。」吸取上次教訓,這一次你不再佛系,你面不改心不跳的搜走所有資源,當你第二次來到這對夫婦家時,你發現老奶奶已死在二樓,老爺爺不知所去。

是啊,活著的人為什麼卻難過呢?

這一次你拿走了老人夫婦的補給後目送他們離開,廢墟小學中搜刮時無視即將餓死人,拒絕兒童為了拯救母親祈求的藥物……是的,最後你活了下來,等到了戰爭結束。「看著周圍人逐漸倒下,我的手微微顫抖,手裡握著的早已不是滑鼠,它化身為螢幕里滴血的匕首。當背上裝滿掠奪來的物資的背包,離開血跡斑斑的房間時,我比誰都更清楚,即使卸載這個遊戲,罪惡感也會一直伴隨。」

喬爾在失去女兒後,為了苟活不擇手段,直到艾莉的出現讓喬爾有了生活的意義,並非活著這麼簡單,喬爾是普通人,他沒有義務失去最寶貴的人,何況這個世界也並非能靠疫苗拯救;戰爭中的人們,受到的傷害遠比遊戲中描述的更多、生活更艱難,當你抬頭看看這藍天,這草地,你會發現也許我們喜歡的並不是末日的世界,而是我們面對末日世界時善良的人性。

總結

末日題材向來不缺少市場也不缺少話題,「末日」這一題材向來並非單一的,而是會經常包含著諸多元素。從它一出現開始,這些內容就刺激著我們的感官、體現著我們對於未來不確定的嚮往和對於絕境危機中未知的恐懼與興奮,主導著我們對於末日相關一系列題材的喜愛。

並且在接觸末日類型題材時,我們往往可以感受到,儘管在末日遊戲之中,出於對遊戲性的考慮,在發掘對於人性的探討、末日的恐懼、不可測量的危機這些內容時,遊戲往往相較於電影或小說等題材在對於這些部分發掘和處理上都有所加強,並且深化我們在面對生存難題時的一系列感官感受。我們渴望有好的結局,有美好的人性,我們對」美好」的這種獨特的反饋,幾乎很少有其他題材類型的遊戲可以代替的。所以每當有一款質量上佳的末日題材的電子遊戲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時,它往往能席捲各個領域,引爆人們對於遊戲的激情,大概這就是我們總期待著「末日」的原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SVOVW8BMH2_cNUggh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