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支「八一式」步槍:80年前就已誕生,用鋼軌和核桃木製成

2019-08-01     熊熊講武

81式步槍是我國槍械發展史上非常經典的一款突擊步槍,該槍誕生後不久即參加了實戰檢驗,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二線部隊在使用該槍,而在國外更是有大量正規軍或游擊隊將其列為制式裝備。

實際上,人民軍隊最早的81式步槍並不是上世紀80年代初誕生的這款突擊步槍。早在距今80年前的抗日戰場上,中國軍工人便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製造出了第一種「八一式」步槍。

那麼這種步槍是如何造出來的,其又有什麼特點呢?本文就來一起了解下。

一:艱難起步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不久,人民軍隊即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其中作為主力的八路軍一共有115師、120師、129師三個步兵師,再加上留守部隊,編制總兵力一共是45000人。

當時,改編之後的八路軍僅能領到軍費,但是卻沒有武器彈藥的補充,依靠的還是多年積累的那點家當。

據現有資料查詢,當時129師的武器狀況為:

步槍3412支、馬槍724支、步馬槍子彈43012發,平均每支槍約10發子彈;自來德539支、子彈2872發,平均每支槍約5發子彈;手槍93支、手槍彈6051發,平均每支槍約65發子彈;花機關3支;

重機槍29挺、機槍彈23222發,平均每槍約800發子彈;輕機槍93挺、機槍彈27361發,平均每槍294發子彈;手機槍72支、子彈310發,平均每槍5發子彈;迫擊炮6門、炮彈67發,平均每炮11發彈。

另有刺刀55把、手榴彈204枚。

當時120師的武器狀況為:

步馬槍4091支、駁殼槍788支、衝鋒鎗68支、重機槍35挺、輕機槍143挺、迫擊炮4門、馬刀2把、刺刀117把,各種子彈276955發。

這種配置的裝備實際上是根本打不了陣地戰的(南口之戰中央軍89師每支步槍備彈280發、輕機槍4000發、重機槍13000發),就連正常的游擊戰都得精打細算,要不打成了消耗戰,下一戰就沒子彈可打了。

甚至連肉搏戰中的拼刺刀都做不到,如上統計兩個師一共只有172把刺刀,平均一個步兵連也就不到兩把刺刀。

所以在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主要針對日軍的運輸隊下手不是沒原因的,一次戰鬥如沒有繳獲,那麼是無法在日占區生存下去的。

但是當時的日軍並不好打,全面抗戰初期的日軍都是經過極完善的訓練後才投入戰場的,其普遍身強力壯且作戰素質很強,即便是運輸隊也是如此。

很多人覺得日軍的運輸隊是個軟柿子,但實際上這個軟柿子是相對而言的,即便日軍的運輸兵打過的實彈也遠超當時的中國軍隊,而且其戰鬥意志可支撐其死戰到最後一人也不被抓俘虜,也是相當之頑強。

而由於八路軍自身裝備的差距,很多戰士在作戰中不願過多消耗子彈,寧可衝上去肉搏,因此往往傷亡很大。

所以前線八路軍的每一次繳獲都凝結著無數戰士們的鮮血,而正是通過這些用鮮血奪過來的武器,八路軍部隊才會一步步發展壯大,因為日軍是不會拱手將武器交出來的。

但是,僅僅依靠前線繳獲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兵工產業,方能不受制於人。

全面抗戰爆發後,很多有技術的青年人才彙集到了延安,其中有原晉綏軍太原兵工廠的近百名技術工人、來自上海的10名工人,還有來自河南鞏縣兵工廠的很多技術工人。

以這些技術工人為基礎,成立了軍工局,後來又發展為陝甘寧邊區機器廠。該廠分為最初分為主攻槍械修造的東廠和主攻機器製造的西廠,後來西廠發展為第一廠,東廠發展為第二廠,另外又成立了復裝槍彈、造手榴彈及生產酒精的第三廠和主要製造炸藥的第四廠。

除了陝甘寧軍事工業外,1938年10月的《論新階段》指出:

每個游擊根據地,都必須儘量設法建設小的兵工廠,辦到自製彈藥、步槍、手榴彈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

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成立了軍工部,由於戰區人才匱乏的緣故,從陝甘寧邊區機器廠抽調了300多名技術骨幹,並在山西黎城縣黃崖洞設主廠。

八路軍軍工部後來發展為10個生產單位,分別為:

生產槍炮彈藥的軍工部一所;修理槍械的軍工部二所;生產七九步槍、五零擲彈筒的軍工部三所;生產步槍的軍工部四所;

此外還有復裝子彈的復裝槍彈實驗廠、生產步槍刺刀的刺刀廠、生產手榴彈、地雷、炮彈毛胚、雷管的鐵廠;生產道軌鋼製步槍槍身、節套、機柄、撞針和炮彈尾管等鋼製槍彈零件的鍛工廠;負責修補機械的機器製造廠;負責炮彈實驗的軍工實驗所。

除了八路軍軍工部之外,各大區根據地也均有自己的兵工廠,但限於技術水平,其生產和研製實力不如八路軍軍工部。

據不完全統計,八路軍軍工部在抗戰時期一共生產了9758支步槍、擲彈筒2500個、迫擊炮改裝平射炮近100門、復裝和新造子彈223萬發、迫擊炮彈3.8萬發、擲彈筒彈19.8萬發、手榴彈58萬枚,指導、協助地方生產手榴彈、地雷1000萬枚以上。

二:橫空出世

在當時的軍火生產中,能造槍炮是軍工廠最大的願望,當時所謂的炮大多是製造難度相對較低的擲彈筒,而步槍的話,因為涉及的零件和步驟比較多,就比較難造了。

劉貴福

當時八路軍兵工廠中有不少工人是從太原兵工廠和鞏縣兵工廠中過來的,有槍械製造經驗。為了能造出適應八路軍作戰特點的步槍,原來就在太原兵工廠有過工作經歷的工人劉貴福一行人開始動起了腦筋。

想要製造步槍,首先得有技術人員進行設計,但是八路軍這邊沒有專門從事這方面的技術人員,於是劉貴福他們想的辦法是收集已有的步槍,總結其技術優點和缺點,定下新式步槍的大體框架來。

近代以來,中國進口了大量的外國步槍,自己也仿造了不少,因此當時可供劉貴福他們研究的樣本有很多,其經過總結認為:

漢陽造有些長而笨重;中正式步槍不利於拼刺;日造三八式步槍能防塵,但刺刀容易變形和丟失;捷克造步槍有側面摺疊式三棱槍刺,強度好,不易彎曲、丟失,但側面使用不方便;馬槍則短小、靈活。

因為考慮到八路軍敵後作戰本質上是一種運動游擊戰,槍械不宜過重、過長,且大多數交戰為近距離戰鬥,同時由於八路軍彈藥少,又對白刃戰要求較高。

所以劉貴福認為,新的步槍應該將馬槍和步槍的優點結合起來,縮短槍管和不必要的射程,減輕槍體重量及後坐力,再配上摺疊式三棱刺刀,便於攜帶,適合急行軍、游擊戰、肉搏戰。

大體的設計方案確定後,這些老工人憑藉自己的經驗繪測出了圖紙,準備試造。

但是有了方案和圖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因為八路軍的兵工廠無論是機器裝備還是原材料都極為緊缺,想造出一把步槍來談何容易?

為了獲得原料,各部在作戰中極其注重繳獲和收集,甚至總部專門發電報:

為增加兵工生產,節省製造原料,請各部立即收集戰後彈殼及鐵軌、廢汽車。除115師、120師收集鐵軌、彈殼直接送陝交留守處外,余各部收集之彈殼應即送總部轉延安。如各部有小軍需工業,應收集鐵軌供自己原料用。

當時為了採取原料除了各部作戰部隊的繳獲外,還以高價採購,「關於收買軍工材料的通知」中即給出了部分材料的採購價格:

彈殼,每斤3毛到8毛;鉛,每斤2元到5元;錫,每斤3到5元;工具鋼,每斤1元到3元;碎銅,每斤3毛到6毛;濃硫酸,每斤20到30元等。

因此,即便是鐵軌這些東西,也是極為不易才得到的。

當時所用的鐵軌,最上部做節套、中部做主要零部件、底部做刺刀,剩下的邊角料也不能浪費,轉作小零件;而用石油礦上廢棄的鋼鑽杆來做槍管或節套。

製造步槍,最關鍵的是槍管如何加工,因為我們一開始沒有槍管專用工具機,於是被譽為「機工大拿」的張慶森就用長鋼杆焊上刀頭,在車床上加工深孔,再用冷擠壓的方法加工來複線。

步槍的槍托是老紅軍冉瑞峰負責的,他用核桃木為原材料製造了精美的槍托。

由於步槍的很多零件都是手工製作,為了保證尺寸符合要求,都要由劉先惠進行嚴格的測量,再由劉貴福復驗通過,然後鉗工孫雲龍來組裝。

就這樣,通過極大發揮了兵工廠各位專家主觀能動性的努力之後,1939年4月25日,一支全新的馬步槍誕生了。

新槍造出來後,由工人兼射手的許雲峰進行試射,接連打出了十發子彈,全部準確命中了目標,由於當時沒來得及命名,這把槍也被稱為是無名氏馬步槍。

試製成功後,該槍立即投入到了量產中。劉貴福他們又設計了一些土造的設備來製造槍械零部件,加快了生產效率。

而機器製造部也製成了小銑床、小床、拉來複線機,以及原有的兩部元車和一部小鑽床,共六部機器,就靠著這六部機器,製造出了130多支步槍,並裝備到了警衛部隊。

由於延安的軍工原料來源扔實在太少,再加上八路軍軍工部的成立,隨後不久研製出無名氏馬步槍的劉貴福一行人便來到了太行山上,在這裡,他和他的新槍將大放異彩。

三:制式步槍

當時,在前線的八路軍各兵工廠內都在或多或少地生產步槍,大多是仿漢陽造之類,由於標準不統一的緣故,因此這種雜械槍發揮出來的威力也是比較有限的。、

繳獲的鐵軌和電線是重要物資

當時任八路軍軍工部部長的劉鼎一直希望能統一步槍的制式,在了解到劉貴福他們搞出來的無名氏馬步槍之後,決心以這種步槍為基礎,研製一種更好的步槍。

新的設計將槍管和射程進一步降低,但為了適應肉搏戰的需要,將三棱刺刀加長,並將刺刀的摺疊方式改為了門扣自鎖式裝置,甩出刺刀敏捷而牢靠。步槍的準星改為可調式,以修正偏差,同時全槍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零件,做到更輕、更好。

1940年7月底,改進版的新步槍亮相了。

該槍為7.9毫米口徑,槍重僅有3.36公斤,摺疊式三棱刺刀平時折附於槍身下方,用按鍵扣合,拼刺時可隨手甩出刺刀;刺刀根部有架槍鉤,可集體架在平地上;背帶在槍的左側,有通條插在槍身內;槍托內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用鐵道軌製成的零件經過烤藍處理,用核桃木造的槍托則非常實用、美觀。

1940年8月1日,新步槍進行實彈射擊,打了100發子彈沒有出故障,接著又打了100發子彈,還是沒問題,全射擊場掌聲雷動。

試驗成功後劉鼎和劉貴福興沖沖地背著步槍到了八路軍總部,彭總試驗了步槍後,連連稱讚:好槍!好槍!

因為當天正好是南昌起義紀念日,於是彭總拍板,將該槍定名為是「八一式」。

八一式馬步槍正式得名後不久即投入了生產當中,根據當時的生產資料,八路軍軍工部在8月份生產了步槍492支、9月份生產了步槍498支,10月、11月因日軍掃蕩的緣故,產量降到了100支以下,但12月就又恢復到了262支。

新步槍生產出來後,其質量比先前的步槍要好,但是重量則比較輕,交付給部隊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據統計,抗戰期間,兵工廠一共生產了7981支八一式馬步槍(包含部分新六五步槍),占到了槍械總生產量的81%。

大家可能會奇怪,這種槍既然不錯,那麼為什麼生產量似乎並不高呢?

其中較粗者為土製兵器「榆木炮」

因為日軍自1940年之後加大了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力度,其採用碉堡戰術不斷分割根據地,然後以碉堡為據點不間斷地出兵掃蕩,對我根據地則進行三光政策。

日軍為了讓八路軍極少有所繳獲,甚至自己出來作戰都不帶過多彈藥,而配發給據點守備的偽軍之彈藥也不多。

隨著日軍作戰策略的改變,八路軍的武器彈藥繳獲變得極困難,而軍工原材料的收集亦是如此。由於日軍掃蕩,再加上八路軍精兵簡政,其總兵力從1940年的40萬人降低到了1942年的30萬人。

八路軍人數的減少使得對槍械的需求不再最優先,反倒是對彈藥的需求量更大。

1941年3月,朱德總司令發報:

翻造子彈,因彈殼極缺乏及工人很少,每月只能翻造步槍彈6萬粒。現有的主要材料計彈殼15萬顆、彈頭料23萬粒,無煙藥可裝400萬粒、底火350萬粒,如彈殼有來源,三個月可擴充生產量為20萬粒,將來還可以繼續擴大。

不到一個月後,關於兵工建設的最高指示,第三條明確規定:

兵工建設應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在現有條件下,我兵工建設只能充實我軍技術裝備,即補充彈藥(步機槍彈與大量製造手榴彈)、改善槍械。希望我兵工建設把我軍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一步是不可能的。

假若把我兵工廠搞得過於龐大,這對戰爭是不利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彈藥無來源,如不能翻造步機槍彈與大量製造手榴彈,則無法補充,因此對兵工建設,特別是彈藥廠的消極也是錯誤的。

1943年11月,關於軍隊與民兵的武器問題指示中再度強調:

在目前條件下,兵工生產的基本方針應當是修理槍械、翻造子彈等,特別是大量生產手榴彈、地雷等,大量發給軍隊、民兵及居民,以便到處與敵鬥爭,以量勝質。

為了優先供給最需要的彈藥,因此之後兵工廠在槍械製造上投入的精力便較少了。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獨立團自我們的兵工廠領到的便是大量的手榴彈,其性能雖然比不上日造的,甚至會出現一炸兩瓣,而無殺傷力的情況。但其製造難度低,能大量製造的優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八路軍火力極差的現狀的,因為手榴彈供應相對充足,也使得投彈成為人民軍隊步兵的一大絕技。

雖然說,八一式馬步槍並沒有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出太大的作用,但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國軍工人能用鋼軌和核桃木這種材料就能造出新式的馬步槍來,足見軍工人的智慧和抗日的熱情和決心。

而八一式馬步槍作為人民軍隊製造的第一種新式槍械也將在歷史上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

參考資料:

1.《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4》

2.《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史資料選編—抗日戰爭時期》

3.《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叢書》

4.《抗日根據地軍事工業的開創與振興》

5.《抗戰時期的八路軍軍工部》

6.《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八路軍軍工英雄劉貴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QeqXGwBUcHTFCnf-o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