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洋人搞東南互保時,他卻帶著幾百人進京勤王

2021-04-13     勇哥讀史

原標題:李鴻章和洋人搞東南互保時,他卻帶著幾百人進京勤王

190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八國聯軍侵華。

當年夏天,當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乘坐火車前往進攻京城時,慈禧太后坐不住了,下令各地總督、巡撫派兵進京勤王。

當時,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等封疆大吏都收到了慈禧太后的命令。按照正常情況,他們收到命令後,會立即派出軍隊,星夜兼程,奔赴京城,解救八國聯軍對京城的圍攻,保護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安全。然而,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私自與洋人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西方列強保護上海的安危,東南地區的總督、巡撫保護長江下游和蘇杭地區的安危,沒有派一兵一卒北上。

這時候,只有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接到勤王命令後,帶著幾百人馬匆匆北上,開始了悲壯的勤王之旅。

李秉衡,字鑒堂,遼寧莊河鞍子山人,生於1830年,以捐納進入官場,歷任山東莘縣縣丞、山東莘縣知縣、直隸省冀州知州、直隸省永平知府、廣西按察使、安徽巡撫、山東巡撫等職。以捐納身份而官至封疆者,在清朝並不多見,雍正年間的李衛算一個,光緒年間的李秉衡算一個。

晚清時期,大臣被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和派,一類是主戰派。李秉衡是堅定的主戰派。

他在擔任廣西按察使時,適逢中法戰爭爆發。面對咄咄逼人的法軍,李秉衡毫不畏懼,與老將馮子材一起分工合作,並肩作戰,取得了鎮南關—諒山大捷。奉旨赴廣東辦理防務的湘軍名將彭玉麟贊道:「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這裡的兩將,當然指的是李秉衡和馮子材。

甲午戰爭爆發後,李秉衡作為山東巡撫,再次身處前線。李秉衡面對連戰連敗的不利局面,沒有退縮畏敵,但也因為過於死守煙台,沒有及時救援劉公島,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負有一定的責任。李鴻章赴日本參加馬關談判時,李秉衡反對簽訂不平等條約,堅持抗戰到底:「臣雖老怠,願提一旅之師,以伸積憤,即捐糜頂踵亦所不惜。」可惜,《馬關條約》的簽訂已成定局,不是李秉衡所能左右的。

1897年11月1日,山東發生「巨野教案」。德國趁此機會派多艘軍艦,強行占領膠州灣。李秉衡不甘示弱,派出軍隊進行抗爭,維護領土完整。然而,清廷在德國的武力之下,被迫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將山東變成德國的勢力範圍,李秉衡等主戰派官員被罷免職務。清廷想把李秉衡轉任四川總督。德國人知道後,進行了干涉,清廷只好作罷,讓他出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

李秉衡擔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手裡沒有多少實權,手下也沒有多少兵。他北上勤王時,把手下全部人馬湊齊,也只有幾百號人。李秉衡帶著幾百人馬來到京城,覲見了慈禧太后,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朝廷安排一些兵員給他。慈禧太后讓他找軍機大臣榮祿,榮祿雖然奉命管理兵部並節制北洋各軍,但大戰之前能夠調動的兵員相當有限,直截了當地拒絕了。

怎麼辦呢?李秉衡請榮祿下一道批文,由他自己根據批文招募1萬人馬。榮祿擔心臨時抱佛腳,招兵已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也沒有答應。

李秉衡無可奈何之下,說:「你總得給我點槍炮、彈藥吧?」榮祿依然拒絕了,讓他到山東去自行解決。

李秉衡沒想到自己一番報國情懷,竟然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他只好以曾經擔任山東巡撫的身份,招募了500餘名來自山東的義和團。隨後,有4支從外地趕來的勤王隊伍,被慈禧太后劃撥給他統領。

接下來,李秉衡帶著這1萬多人殺出京城,直奔天津而去。李秉衡認為,八國聯軍重點圍攻京城,天津必然空虛。此時攻擊天津,能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迫使八國聯軍回師救援。

然而,李秉衡等人來到通州以東的楊村附近時,與八國聯軍迎頭遇上。清軍人數雖多,卻是烏合之眾,一戰之下即四處逃散。

李秉衡轉眼間又成了「光棍司令」。悲憤之餘,李秉衡讓不願離去的忠誠手下各自逃生,隨即服毒自殺,以身殉國,時年70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PtzyngB9wjdwRpvBV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