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最最最被低估的神作,真的被黃渤演絕了

2019-04-30   門徒電影

若要評選華語片中被低估的十大電影。

必有其一席之地。

其實論知名度該影片並不算低,就算沒看過相信大多數人也都聽說過這部電影;畢竟從當時看無論是影片導演演員還是製作班底也可謂是大牌雲集,在當時影片剛上映前票房也被寄予厚望,但未料想影片最後卻是口碑票房雙雙失利再也無人提及。

難道真是因為影片拍的太爛才撲街的麼?

不,相反我覺得它是那年華語片最大驚喜。

而至於為何口碑票房雙雙失利;我想最重要原因在於影片所傳遞的主旨過於晦澀難懂、表達形式也十分荒誕蒙太奇;無論是拍攝手法跟敘述結構都非線性演繹,這種形式無可避免的給觀眾設置了觀影障礙;最後看完肯定一臉懵逼然後給了差評。

可惜了這部電影,被一群不懂電影的人扼殺了。

影片的名字叫做《殺生》。

影片上映於2012年,導演管虎主演黃渤。

在當時管虎雖稱不上家喻戶曉但也是有口皆碑;作為第六代導演中公認的的「怪才」;管虎所的作品都極具個人風格跟特色;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包括《生存之民工》、《外鄉人》、《沂蒙》以及《上車,走吧!》、《鬥牛》等作品。

而黃渤更不用說,憑藉《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鬥牛》等數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當時黃渤早就是極具票房號召力實力派演員之一。

而此前管虎跟黃渤就已合作過數部作品;其中就包括黃渤的處女座《上車,走吧!》以及聚焦社會的現實主義的《生存之民工》;還有就是為黃渤量身打造的《鬥牛》。

而這次合作更算是再此強強聯合,影片還未上映就備受期許。

但這次他們的合作卻並沒有換來如往常一樣的好評。

影片最後以不足兩千萬的票房成績慘澹收場;豆瓣評分也只是徘徊在及格分左右而已;可以說這是管虎在評價方面最失敗的作品;也是黃渤那幾年在票房方面最失利的作品。

但是雙重失利就能說明這是一部爛片麼?

並不見得!

幾年的時間證明,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華語作品。

而至於為什麼那時候觀眾都說爛?

我只能說不是電影的鍋,而是那屆觀眾不行。

能是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太晦澀難懂了。

導致當時觀眾看的一臉懵逼直接給它判了死刑。

影片改編自陳鐵軍的中篇小說《兒戲殺人》;講述了一個曾被清時皇帝賜名「長壽鎮」的與世隔絕之地;在整個寨子裡所有人都很守規矩生活的也很安逸。

但桀驁不馴的牛結實的存在卻打破了這種安逸。

黃渤飾演的牛結實向來不循規蹈矩更無所忌憚,在村裡總是放蕩不羈跟啞巴寡婦有染;這種傷風敗俗的地痞流氓一直被寨里人視為禍害;所以寨里人一直商量這如何將他剷除。

由此村民們跟牛結實展開了一場你來我往的拉鋸戰。

看起來真像是一出頗具幽默的懸疑喜劇。

但其實影片講述的卻是以悲劇為核心的扼殺人性。

整個影片里牛結實這個異端代表的人性的解放,他生來自由不受任何道德跟思想上的約束;但是在這片土地上規矩才是方圓;唯有遵循古制跟傳統才是所謂正道;所以在這裡人性註定要遭到扼殺。

整個寨子裡所遵循的三綱五常是一種專制的產物;專制通過禁錮人的思想來完成統治;而自由正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所以無論牛結實做什麼都是錯的。

他們商量著如何扼殺掉他,從而達到統治專制的目的。

而跟牛結實亂搞男女關係的寡婦一角也別有深意。

在傳統思想里寡婦就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誓死捍衛貞潔烈女的頭銜;畢竟在古代專制體制下,女性往往是依附於男權下的產物;而就算所依附的標的消失;男權的影響猶在,你必須窮其一生去捍衛所謂的「貞潔」。

其實這是男權社會對女性人格的壓迫。

在影片中余男飾演的寡婦恰好是個啞巴;啞巴的代表著她無法張口說話;所以很多時候被誤解也好打壓也罷;她甚至沒有辯解的權力。

男權社會依舊凌駕她的命運之上。

但她不屈於這種壓迫,所以她選擇了反抗。

寡婦跟牛結實的結合就像是對傳統思想的反擊,他們不屈於道德倫理的框架了;敢於突破禁忌釋放天性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在一起。

儘管外人對他們指手畫腳,儘管所有人都諷刺挖苦。

他們仍不屈的活在人世間。

不得不說余男出演這種角色堪稱驚艷;因為余男那本就欲求不滿的臉就直接將天性解放寫在了明面上。

另外影片中很多角色都有大量隱喻跟代指。

這是影片的精華但也圍觀中製造了了觀影障礙,畢竟在觀眾們看來這些角色很多餘。

就如蘇有朋飾演的牛醫生,該角色在風格上跟影片始終違和;並且角色對劇情並沒有多大的推進作用;所以這很難不讓人覺得這種人物的設定本就是一種敗筆。

但大多數人都錯了,這種違和恰恰是導演的有意為之。

在整個傳統村落氛圍下,戴著眼鏡西服革履牛醫生從表面上看的確違和;但是他的形象恰恰是導演別有用意。

如果說整個壓抑的寨子是傳統的隱喻,那麼牛醫生就是西方所傳來的先進思想文明隱喻;但是他所推崇的先進文明並非現代科學,而是利用傳統文化去達到控制目的專制統治思想隱喻。

而他想達到專制統治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愚昧大眾扼殺天性完成統治。

荒誕而諷刺,其隱喻更是觸目驚心。

而另一位多餘角色「我」的存在也深有其意。

看起來任達華飾演的「我」只是個局外人;他只不過恰巧發現了這起詭異的「謀殺設計」,並且根據推動一步一步的解開了謎團。

從劇情上來講他只是一個告訴觀眾們答案的視角;本身的存在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其實並非如此。

牛醫生利用村民的愚昧用集體意識扼殺了牛結實;並最後將一切歸咎於神鬼之說;而「我」要做的撥開迷霧揭曉謎底。

整個過程更像是對愚昧思想一步步的推翻。

所以說任達華角色所隱喻的就是科學的存在。

通過現代科學去推翻愚昧大眾的神鬼之說;而只有大眾從愚昧思想下走出來;才有可能推翻專制制度的統治者。

整部電影更像是一場荒誕派寓言。

所有人都自作聰明的開始自己的表演。

傳統文化以為扼殺了自由的個體就能繼續安身立命;專制者以為愚昧了大眾就能完成自己的統治;但可惜的是...

當專制者愚昧大眾對個體進行絞殺從而完成了自己統治時卻發現;個人意識並非死於其所製造的幻想,而是死於人情。

牛結實的死並非愚昧而死,而是自我的選擇

他最終選擇了以自己意識的湮滅來滿足專制者的控制欲;這樣所有的人又可以自得其樂的活在天生的框架里。

自得其樂,看起來也不錯。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被管虎拍絕了。

二流的小說改編成了一流的電影。

我始終認為管虎是第六代導演中最具才氣的導演,他的好奇他的顛覆、他作品裡對社會的聚焦、對人文的關懷在華語導演裡面都難得一件。

然而,這部電影上映後的慘澹傷透了他的心。

影片慘澹的票房跟排山倒海似的差評,都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也是從那之後他開始嘗試從聚焦人文範疇轉型到商業作品;而之後《廚子戲子痞子》到《老炮兒》這些商業化的嘗試都證實了他也最初自己漸行漸遠。

但幸運的是;即使轉型去拍商業片。

管虎那鮮明的個人特質仍保留在了作品裡。

最後再說回這部電影。

從上映時的及格分到現在的優秀分;時間也證明了這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雖然我認為現在的分數仍不能代表整個作品的優異;但至少它在一個合理的區間;這也讓我無需再為觀眾們的審美能力著急。

最後我想說無論別人如怎麼評價與否。

在我眼裡,它就是我最喜歡的華語十大佳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