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江南,山西汾酒「行走」廣州!

2020-08-25     中青山西

原標題:劍指江南,山西汾酒「行走」廣州!

9月1日,行走的汾酒2020新聞發布會即將在山西杏花村舉行,這也意味著行走的汾酒2020廣州站的系列活動同時啟動,這也標誌著汾酒全面拓展江南市場,全力進軍國際市場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汾酒與廣州是有故事的,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對外貿易口岸,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汾酒獲得甲等大獎章而名揚海外後,很多外國客商正是從這入關,開始汾酒的國際化貿易。現在,這裡還是汾酒南方市場的重要陣地,汾酒至關重要的兩次經銷商大會——2013年和2018年都是在廣州召開。

在2018年的經銷商大會上,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說,「今年的經銷商年會,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把會議地點選擇廣州,就是想向大家傳遞汾酒改革不停步,改革再出發的深意。」

汾酒的改革,也一直在「行走」。

廣州十三行的「行走」

廣州十三行的「行走」與「起勢」,意味著晚清時代中國經濟的「開放」與「流動」。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

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這裡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

來自各國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間泊靠到廣州港,帶來異地的奇珍異品,在十三行商館卸貨交易後,帶著中國絲綢的華貴、瓷器的典雅、茶葉的芳香於九十月間乘風回歸。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廣東商人迅速崛起,並稱雄海內外商界,形成了中國「五大商幫」之一的粵商。他們與來自山西的晉商一起,以茶葉、絲綢、汾酒為貿易商品,開啟了縱橫百年的商幫文明時代。

無論是粵商還是晉商,伴隨他們通達天下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茶葉,另一個則是酒。

《崇安縣誌》記載:「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據資料記載,1883年,僅一年時間,經水路運至自廣州出口的武夷茶達1.5萬噸。

晉商們在武夷山購買茶山,然後將散茶精製加工成紅茶、烏龍茶、磚茶,通過水路匯運至崇安縣城,再用車馬將茶運至江西河口,再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一路輾轉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穿晉城,長治,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再換駱駝到達俄羅斯的恰克圖。後來,下梅茶商又經福州、廣州口岸,把茶葉運到東南亞,有的還銷往歐洲。

這條長達近一萬多里的「萬里茶路」,因茶而起,是繼「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之後又一條橫跨亞歐大陸的國際古商道。

在這條萬里茶路上,還有一條中國白酒的傳播之路。茶香與清香,其實是這條路上亘古不變的記憶。

茶路是晉商走出來的,這條酒路也是山西人蹚出來的。

離開了家鄉的山西人,行走在外最好的「名片」就是山西的汾酒。伴隨著洪洞大槐樹移民和晉商的腳步,品質優良的汾酒和先進的汾酒釀造技術,在中國各地插枝、開花、結果。

經歷史考證和研究,汾酒的「行走」路線為「一軸兩面,東穿西漸」,即以萬里茶路為中軸,東西兩面分別沿京杭大運河、闖關東路線,至於今天的山東、江蘇、遼寧等地,和西北一線,西南沿路,至於今天的貴州、四川等地,由此衍生出中國白酒的各大主要產區和流派。

這就是「行走的汾酒」。

汾酒在「行走」之後,中國白酒由單一的清香型,衍生出各大主流香型,起於杏花村的白酒文化血脈,則與各種地域文化融合貫通,最終形成一個極具多樣性和複雜性的宏大價值體系。

劍指江南,汾酒再度「行走」

幾百年來,汾酒的行走從未間斷。

2019年,汾酒省外營收首超省內,占比達到50.75%,並且增長迅速,省外市場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北方市場繼續鞏固的重要基礎下,2019年8月,汾酒開啟了長江以南市場為重點的省外市場戰略突圍,市場拓展邁入了新的發展篇章,汾酒長江以南市場的「戰鬥號角」正式吹響。

但其實,汾酒與廣東在市場層面的「接觸」更早。

2010年1月,2009年汾酒經銷商大會在太原召開,以李秋喜為代表的汾酒新領導班子成員悉數亮相。正是在這次經銷商大會上,李秋喜提出,到2015年汾酒榮獲巴拿馬甲等大獎章100周年之際,要實現百億元的發展目標。隨後,汾酒圍繞「百億汾酒」目標發起衝鋒,至2012年提前3年實現百億目標,這一年的經銷商大會選擇在改革開放前沿廈門召開。

又過了一年,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在這一背景下,汾酒2013年經銷商大會在廣州舉辦。李秋喜在會上闡述了中國酒業發展的「春天論」,表示汾酒的策略「不是防禦,而是進攻」,並圍繞廠商共同體、品牌、文化做出了系列部署。

到了2017年,汾酒抓住了山西省國企改革試點的良機,創造了「汾酒速度」「汾酒加速度」。年度經銷商大會又回到了廈門,並提出「三年任務兩年完」,2018年要提前衝擊酒類銷售100億的目標。

在國企改革引領下,汾酒三年經營目標考核主要經濟指標在2018年實現「三步並作兩步走」目標,各項經營任務均達標完成,入選「雙百企業」、引進華潤作為戰投、實施股權激勵三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更為今後的汾酒改革鋪好了快車道。

2018年汾酒經銷商大會「回」到了2013年「探路」行業調整期的廣州,繼續為行業「改革」指路。會上,李秋喜47次提及「改革」,提出了動力、效率、質量三大變革方向,並明確「改革不停步,改革再出發」。

所以,對於汾酒而言,廣東市場是戰略要地,近幾年汾酒經銷商大會在太原、廈門、廣州之間的「來回行走」足以說明,作為改革開放前沿之地的廣東與國企改革試點的汾酒,早已相融相通。

2019年,在行走的汾酒活動期間,一場「汾酒·竹葉青長三角珠三角重點市場營銷工作推進會」,再度吹響了汾酒「渡江戰役」的衝鋒號。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汾酒在長三角、珠三角市場銷售增幅明顯:從2016年至2019年,上海市場增幅422%;江蘇市場增幅305%;廣東市場增幅217%;安徽市場增幅294%;浙江市場增幅353%。

2020年9月1日,行走的汾酒2020活動正式開啟,首站就是廣州,據悉,此次「行走的汾酒」將在歷時7天的時間裡,進行名酒溯源之旅、文化大講堂、名家對話以及火炬傳遞、點亮珠江等活動,來進一步拉近廣東市場與汾酒的聯繫,讓更多的廣東經銷商、消費者們體驗到汾酒的「純正、乾淨」。

「行走」的改革之路

包括廣東在內的南方市場,對汾酒未來的全民面復興發展意義重大。

李秋喜指出,拓展長江以南市場對汾酒而言,是落實樓陽生書記對汾酒重要批示精神的具體舉措,是深化全國化市場布局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步,實現汾酒復興就必須在長江以南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作為山西省省屬國有企業中第一家簽訂目標責任書改革試點企業,三年來,汾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頂層設計,以及省國資委的具體要求,形成了「1+35」的改革方案,完成了引入戰略投資者、股權激勵、整體上市等一系列歷史性的體制改革。

對汾酒,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確實很關注,之前,曾對《山西竹葉青大健康產業項目改革方案》親自把關,多次詢問項目進展情況,不僅在多個場合對項目給予科學指導和殷切關懷,還對竹葉青公司給予政策支持。

2020年8月17日樓陽生考察汾酒老作坊

2020年8月17日至18日,深入呂梁市調研期間,樓陽生就專程考察了汾酒老作坊,還親自裝甑、品味酒醅。

調研期間樓陽生表示,汾酒作為中華白酒文化的代表,展現了中國酒文化的精髓,是三晉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勞動創造。杏花村古村落、汾酒老作坊是厚重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一定要保護利用好這一「活態文化」,讓「得造花香」的酒文化與精美的古建築藝術相得益彰,描繪好「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意畫卷,把汾陽打造成為富有魅力的酒文化旅遊目的地。

如今,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杏花村古村落、汾酒老作坊作為厚重汾酒文化的鮮活載體,無疑將在講好汾酒故事,助力汾酒實現復興的改革之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Mf6I3QBURTf-Dn5WV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