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丨教育之目的在於發展個性、涵養和同情心

2020-01-01     報人劉亞東

來源:哲思學意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對教育重在養成健全人格之見解,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

蔡元培

魏韶華|繪

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與社會》

雜誌社講演詞

蔡元培

前幾天看到貴校辦的圖書閱覽所和通俗講演所,我就覺到這是受杜威先生學說的影響。今天開成立會的《教育與社會》雜誌社,想必亦是受著杜威先生的影響,因為他的教育主義即在學校和社會打成一片。方才杜先生所講的,本他平日所主張的實驗主義,事事從腳踏實地做去,很可以供諸君的參考。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我是無話可說,只有把老生常談再談一回。貴雜誌的宗旨,是改造社會,先改造教育。照此看來,定是現在教育不行,才去改造的。但是現在教育不行之點是什麼呢?依我看來,現在教育不脫科舉時代之精神。科舉時代的教育,不過得一個便利機會,養成一己的才具,此外都不管了。改立學校以後,一般人對於學校的觀念,仍復如此。教育既無改革,社會上一切事業,都是一仍舊貫。因此這種教育不能不改造的。

從「改造教育去改造社會」這句話而論,有兩種解說。第一改造教育,以改造將來社會。就是學校里養成一種人才,將來進社會做事。比如現在的國民學校的學生,預備將來做國民;現在的師範生,將來做教師;諸如此類,不必遍舉。

第二改造教育同時改造社會,就是學生或教員一方面講學問,一方面效力社會。以前教育,注重第一層,做教員的專門教書,學生專門念書。這幾年來尤以去年五月到現在為最,趨重到第二層。學校教育同時影響到社會。杜威先生的教育主張,就是如此。

現在各學校創立平民學校、講演所等等,都是學生在校即效力社會的表現。從教育著手,去改造社會,改造之點,繁不勝舉。但是簡單說來,可以歸到教育調查會定的兩句話「養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社會的各分子都具有健全人格,此外復有何求?所以第二句話離不了第一句話。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所謂健全人格,分為德育、體育、知育、美育四項。換言之,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意思亦相契合的。都能自由平等,都能博愛互助,共和精神亦發展了。現在社會上不自由,有兩種緣故:一種人不許別人自由,自己有所憑藉,剝奪別人自由,因此有奴隸制度、階級制度;又有一種人甘心不自由,自己被人束縛,不以為束縛,甘心忍受束縛。這種甘心不自由的人,自己得不到自由,而且最喜剝奪別人自由,壓制別人自由,所以不能博愛,不能互助,因此社會上亦不平等不安穩了!

倘能全國人都想自由:一方面自己愛自由,一方面助人愛自由,那麼國事決不至於如此!要培養愛自由、好平等、尚博愛的人,在教育上不可不注重發展個性和涵養同情心兩點。

論到發展個性一層,現在學校中行分年級制度,不論個性如何,總使讀滿幾年,方能畢業,很不適當。因此有人訾學校不如書塾書院。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國文。我人雖可反駁訾者說學校中科目太多,且教法亦不同。但學校確有不及書院之點。我們知道以前書院院長,或擅長文學,從其學者,能文者輩出;或長經學與小學,從其學者,莫不感化。因為院長以此為畢生事業,院內尚自由研究,故能自由發展。

現在學校內科目繁多,無研究餘地。所以有人竭力提倡廢止年級制,行選科制。又有人如胡適之先生,提倡純粹自由學校,無一定校所,無上課形式,欲學某科,找得精於某科者為導師,由導師指定數種書籍,自由研究,質疑問難而已。我想這樣辦法,比現行年級制、劃一制可以發展個性。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同情心就是看到別人感受的事情,和自己的一樣,彼此休戚相關,互相諒解。所以現行考試製度,最與此點背馳。為爭名次之高下、分數之多寡,使同情心日減,嫉妒心大增。同學之間,不肯相互研究。竟有得一參考書籍,秘不告人,以為惟我獨知,可以奪得第一,可笑之至。這種考試製度,受科舉餘毒,有礙同情心,應得改良的。

又如體育,本屬很平常之事,應有健全之體格,方能從事各種事業,苟能了解此點,無不樂為的。乃竟盛行比賽運動,以為獎勵體育,養成抑人我勝之觀念,並且造成運動員階級。這都是抑卻同情心的。所以自去年到現在,學生運動,在一校內,往往發生衝突。如甲揭條示攻乙,乙揭條示訐丙。又如此地學生,責備彼地學生,不能援助,彼地學生亦然。其實向同一目的去運動,正宜互相了解,發生同情。攻訐責備,都是無謂。因此可見學校中涵養同情心一層,尚欠注意。

教育改造之點很多,我以為上述二層,發展個性,涵養同情心,要更加注意。

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EXGaG8BMH2_cNUg6z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