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分析:網易雲能靠版權扳回一局嗎?

2020-08-17     侃科技頻道

原標題:財報分析:網易雲能靠版權扳回一局嗎?

最近在線音樂有點熱鬧。

8月11日,在線音樂的兩個對手同一天發布重磅消息,而且還是和同一家公司合作。

搶先發布消息是網易雲音樂,官宣與環球音樂達成數年期戰略合作,獲得環球音樂的曲庫授權,同時雙方還將在音樂產品、服務和宣發層面等創新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6分鐘後,騰訊音樂發布了一條更重磅的消息,不僅與環球音樂續簽數年期版權授權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還將合資共建新音樂廠牌,共同挖掘和培養新興音樂人。

對在線音樂來說,這是一個足夠引發行業巨變的消息。震撼之大,甚至讓人忽略了網易雲音樂搶跑6分鐘卻在公告里隻字未提的真相。

事實上,在與環球音樂簽約之前,網易雲音樂已經通過轉授權從騰訊音樂手裡獲得了環球音樂的歌曲版權,這次是從轉授權換成了直簽,因此對點亮灰色曲庫其實意義不大。

不過有意思的是,兩天後也就是8月13日在網易Q2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網易CEO丁磊又曝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網易雲音樂通稿中的「數年」合作期限,其實只有1年。而隔壁的騰訊音樂新合約的期限為3年。

一真一假、一長一短,如同它們如今在音樂行業的境遇一般,相互呼應。

MAU不增反降,網易雲依舊危險

8月13日,網易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Q2網易凈營收為182億元人民幣(26億美元),同比增加25.9%。其中,包含網易雲音樂的創新及其他業務凈營收為37億元人民幣(5.284億美元),同比增加38.7%。

財報會議中,網易CFO楊昭烜表示,網易雲音樂在第一季度實現了同比三位數的營收增長,付費會員人數、會員收入和直播收入也在快速增長。

這符合網易雲音樂一貫的三緘其口風格,對月活、付費用戶、營收等核心、關鍵數據一概不談。

不過,綜合過去一年的財報數據來看,創新及其他業務的持續增長還不能完全下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Q3開始網易便不再單獨披露電商、廣告的毛利率,而是統一放在創新及其他業務下面,這使得當季該業務板塊的毛利率大幅增長。同時,網易又在去年9月將考拉出售給阿里,剔除電商對毛利的拉低影響。

Q2財報中,網易著重提及了創新及其他業務的整體毛利率提升至18.5%。相比之下,較上季度創新及其他業務的毛利率的確有環比近3%的提升,但較2019年Q4的20.6%仍舊是負增長。

這意味著,在今年網易加大版權購買力度的前提下,網易雲音樂對創新及其他業務的整體提振效果有限。

並且根據QuestMobile數據,過去一年網易雲音樂的MAU一直在下滑。

Trustdata監測數據也顯示,今年6月主流移動音樂應用MAU數據中,網易雲音樂位列第四,同比處於下滑狀態,而酷狗、QQ音樂和酷我的騰訊系則是上升。

在另外一組音頻行業App月度獨立設備數增長最快的數據中,今年1月網易雲音樂還位於第四位,而到6月則直接跌出前十。

這就令人疑惑,為何在版權「買買買」之後,網易雲音樂卻沒有走出困境,MAU不增反降?

追逐版權,顧此失彼

過去幾年,網易雲音樂對版權的追逐可謂瘋狂。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2017年網易雲音樂為了簽下朴樹而豪擲2000萬,但不曾想一年後為了拿下華研,網易雲音樂再度出手,2000首曲庫打包5個億(也有說是1.7億),而此前蝦米音樂的出價僅為2000萬。

接連的版權爭奪自然給網易雲音樂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據艾瑞數據,2019年1月,網易雲音樂以1.68億月獨立設備位居在線音樂APP排行榜第4,同比增長19.57%。

更重要的是,巨額投入使網易雲音樂有了留在牌桌的資格。但同時,也將網易的創新及其他業務拖向虧損的邊緣。

2018年Q4,雲音樂所處的創新及其他業務,毛利率為-5.2%。

不過,如果網易雲音樂一直堅定的投入版權,如今可能又是另外一種結果。

2019年前後,網易雲音樂開始轉變策略,減少版權投入加大商業變現。丁磊曾在一次電話會議上直言,網易雲音樂正通過直播、會員等方式加速變現。

加速變現背後,是網易雲音樂肉眼可見的燒錢速度。2018年引入百度戰投之後,2019年9月再次引入阿里,而這期間恰好對應了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投入上的撤退。

進入2020年之後,手握阿里給到的7億美金,網易雲音樂又開始大力布局版權內容。

公開資料顯示,近幾月網易雲音樂先後與吉卜力工作室、滾石唱片和華納版權、少城時代達成包括版權在內的相關合作。

但對網易雲音樂而言,如今的版權合作更多是在補課,而不是吸引新用戶。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在「買買買」之後,網易雲音樂的MAU不增反降。

一方面,長期以來的版權缺失令用戶體驗下降。

版權缺失不僅僅是歌曲無法播放,連同歌曲下面的評論也會消失,無疑對用戶而言,網易雲音樂最吸引人的兩個功能都無法使用,那為何還要留在這個平台上?

另一方面,運營失誤。

前不久,關於網易雲評論區虛假、無病呻吟的討論甚囂塵上,引發了網易雲音樂的品牌危機。而這也是網易雲音樂近幾年過渡營銷的結果,過分放大歌曲中的負面能量以此達到出圈的目的,久而久之終於掉進了自己挖的坑裡。

但這些還不是網易雲音樂犯的致命錯誤。

缺席在線音樂新維度競爭

網易雲音樂努力彌補版權缺失的這幾年,其實在線音樂的競爭模式已經悄悄發生了改變。

過去三年,依託版權優勢,騰訊音樂已經從用戶、規模、營收及內容生態等多個層面,形成了規模上的差距。

以社區為例,網易雲音樂去年就已上線「雲村」,而QQ音樂的「撲通」今年7月才上線,但同為「社區」,二者的運營思路卻不盡相同。

我們此前在《在線音樂的中場戰事:版權之後,圍獵「社區」》一文中分析過,「雲村」的社區運營較為分散,樂評、Mlog充當社交媒介,更多是陌生人社交;而「撲通」做的更明確一些,為用戶和粉絲提供以興趣和明星為中心的群組功能,相當於塑造了社區的中心點,讓用戶和粉絲更為集中的以同好而社交。

這就形成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網易雲音樂的社區分散、範圍寬泛,雖以音樂為主,但樂評、Mlog等UGC內容卻未必全部以音樂為題;反觀QQ音樂,將社區氛圍集中在音樂、明星、興趣的範圍內,加之海量內容、星粉互動等優勢,用戶的同好社交幾率和頻率無疑更大。

從市場反饋來看,用戶對在線音樂推出社區功能褒貶不一。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既然社區已是行業趨勢,那麼平台能做的應該是儘可能照顧到每一個用戶,即青睞社區的可以通過社區獲取同好,而專心聽歌的則需要社區儘可能少的打擾到他。

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的差別也在這裡,前者將社區視為整個平台的戰略走向,而後者只將社區視為一個產品差異化優勢。

社區之外,網易雲音樂今年才上線自己的K歌產品「音街」,更早之前還試水過「社交匹配」,總之這些嘗試雖然都圍繞音樂展開,但基本上都脫離了音樂App用戶需求的本質。

與此同時,其他平台在做什麼呢?

音樂平台作為樞紐,一邊連接上游內容生產方,一邊連接終端用戶。對用戶而言,平台是內容消費地,對內容生產方來說,平台又是用戶需求的發生地。

如此一來,音樂平台在中間的價值就凸顯了。通過樞紐、連接,為下游提供全面內容,也為上游提供內容生產原料,甚至能夠參與到內容製作。

這就是為何騰訊音樂公布與環球音樂共建廠牌的消息之後,有評論將其稱之為「新的音樂產業秩序已經頗具雛形」,這也是網易雲音樂和騰訊音樂之間又一條分水嶺。

新廠牌意味著新內容,在線音樂本質上也是內容產業,內容產業就需要不斷的生產新東西,舊內容固有一定的價值,但未來的產業變量取決於增量的多少,而不是存量。

這背後的邏輯在於,儘管音樂產業在介質、渠道層面發生了改變,但音樂的本質以及圍繞創造優質音樂的諸多需求並未發生根本變化。

換言之,隨著競爭維度的不斷提高,在線音樂平台必須使自己獲得更加多維的能力,如內容能力、用戶洞察力、產品力、商業變現能力。如此一來,如何與行業融合共贏,就成為行業競爭的新門檻。

但顯然,在這條新賽道上還沒有網易雲音樂的身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8DZ-3MBURTf-Dn5Ca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