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乳娘 我的兒
膠東腹地連綿起伏的青山丘陵
孕育了一方母愛聖地
膠東育兒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
用她們甘甜的乳汁、無私的大愛
養育著革命後代
魚水情深
生生不息
梳理遠去的記憶
聆聽歷史的聲音
《威海故事》節目推出五期主題製作
《我的乳娘 我的兒》
本期播出第一篇
《乳娘:宮元花 姜玉英》
乳山是1941年2月中國共產黨劃定的縣級牟海縣紅色區域,也是抗戰時期膠東新設立的14個縣級單位中唯一保留下來的縣,是膠東第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實驗區,是一座革命傳統文化底蘊豐厚的紅色之城。
田家村位於現乳山市崖子鎮的西部。由於這裡黨組織建立較早,群眾基礎好,老百姓有支前擁軍的好傳統,再加上交通比較方便,先後有膠東育兒所、膠東區行改主任公署和新華製藥廠等機構進駐村裡,開展革命工作,並與村裡群眾結下不解之緣。
田家村膠東育兒所舊址
1941年冬籌建,1942年7月膠東育兒所成立,主要收養黨、政、軍幹部子女及烈士遺孤。同年秋天膠東育兒所由東鳳凰崖村遷至交通相對便利的田家村。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所內兒童已由初時的2人增加到220人,所收養幼兒分散到以田家村為中心周邊約有五六十個村莊裡。1948年膠東全境解放,分散在各村的兒童集中居住,共有300餘人。1948年春,膠東育兒所由田家村遷至離城區較近的騰甲莊村。1952年7月,膠東育兒所完成歷史革命,由乳山縣人民政府接管。
其中1942年9月至1948年春,育兒所遷至牟海縣(今乳山市)田家村,育兒所最艱苦、最危險的時期就駐在田家村,在田家村也是駐留時間最長、發展最快的時期。
膠東育兒所成立之初,因為日軍「掃蕩」,沒有條件把孩子集中起來養護,孩子們都是分散放在乳娘、養父母家裡,借用民房民具。除了育兒所的"巡視員」定期到各家各戶去了解孩子的情況,平時孩子們就生活在紅色乳娘和養父母家。
老百姓把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政府機關隊伍中的孩子們都統稱為「八路軍的孩子」對他們關懷備至,傾其所有的撫養他們。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大家要保守秘密。日軍向根據地進犯時,紅色乳娘和養父母就帶著孩子躲避敵人。遇到危急情況,不得不很下心放棄自己的親生骨肉,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 「八路軍的孩子」。
抗戰勝利後,在解放戰爭期間,部隊的名稱叫「解放軍」了,但是這裡老百姓依然把膠東育兒所的孩子叫「八路軍的孩子"。
宮元花在1945年離開育兒所回家照顧受傷殘疾的丈夫,1995年3月去世,姜玉英2006年2月去世。
膠東育兒所的乳娘和保育員——這些偉大的母親,在敵人頻繁的「掃蕩」和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捨生忘死地保護了革命後代,保育員張敬芝為掩護乳兒不幸犧牲。
乳娘視乳兒如己出,待乳兒勝親生的故事在每一個淳樸平凡又偉大的乳娘身上上演著。在日常照護中疼愛有加,在艱難困苦時呵護備至,在生死考驗前挺身而出,用樸實無私的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大愛之歌。有的乳娘留下了姓名,事跡被人銘記和傳頌,更多的乳娘因為保密工作的需要,對當年的經歷守口如瓶,有些已經成了永遠的秘密。
雖然她們的奉獻遠遠大於獲得的回報,雖然她們的名字知曉的人並不多,但每一個曾被哺育的乳兒,每一位曾經參與那段歲月的人們都不會遺忘,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鬥爭中有這樣一群膠東淳樸女性用情系家國、無私大愛支撐和溫暖著這1200多個遠離父母、無法享受父母之愛的乳兒。
這是大愛打造的革命搖籃
乳娘情懷深刻詮釋了
黨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魚水深情
梳理遠去的記憶
聆聽歷史的聲音
《威海故事》節目推出五期主題製作
《我的乳娘 我的兒》
請點擊開篇音頻收聽
宮元花 姜玉英的感人故事
主持人
凱波
主任記者
威海市文化名家
第六屆全國百優廣播節目主持人
威海市新聞工作者十佳編輯
《威海故事》邀請函
只要你有故事,請聯繫我們!
參與電話: 0631—5191123
節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收聽頻率:FM107.3 FM105.1 AM1206
威海新聞綜合廣播
節目回放:下載「喜馬拉雅」APP
搜索:威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