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星二代」,靠一段喂豬表演被文工團錄取,後來成了坎城影帝和「賀歲片之王」,他就是葛優。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葛優,看看葛大爺是如何從養豬逆襲成為坎城影帝的。
父親是知名演員 從小並不想演戲
葛優1957年出生於北京,父親是曾出演過電影版《小兵張嘎》的龜田太君葛存壯,母親施文心曾擔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劇本編輯。
和現在螢屏中侃侃而談的性格不同,小時候的葛優身材瘦小,性格內向,永遠都是一群人中挨欺負的那個,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有一次,父親葛存壯讓葛優去劇團拿發的麵包,葛優卻因為膽小不敢去拿。
不知道是不是從小挨欺負的緣故,慢慢長大的葛優身體素質遠不如其他同學。讀高中時還曾得過肝炎。
養病期間,他找了個老師學二胡,開始在學校參加演出。
演出後台下的掌聲在葛優的心裡激起了一絲漣漪,他生平第一次,開始對表演和藝術感興趣。
儘管開始對表演感興趣,葛優卻還是在高中畢業後被安排到昌平的公社插隊。
因為身薄體弱,葛優得到了養豬這份省心省力的工作,每天的任務就是壘豬圈,給豬喂食、接生、治病。
1979年,已經做了三年養豬工作的葛優離開了公社。湊巧的是,葛優離開的這年正好趕上全國藝術院校招生。
有這麼好的機會放在眼前,葛優心裡那股被壓抑很久的表演慾望開始蠢蠢欲動。
他興致沖沖的先後報考了電影學院、中央戲曲學院等一系列文工團,卻被澆了一盆冷水,因為他一個都沒考上去。
抱著最後一次機會的葛優又報考了總文工團,考試過程中,葛優發揮了他三年的養豬優勢,表演了小品《喂豬》,這才終於成功考進。
曾跑過十年龍套 後成為坎城影帝第一人
雖然考上了總文工團,但一開始的葛優根本就不會演戲,在文工團里足足跑了多年的龍套。
換了別人,或許早就轉行另尋出路了,葛優卻想的很開,也不著急。
團友王毅曾回憶道:「雖然他演的都是邊邊角角的角色,演多了也著急,但從沒抱怨過什麼。」
對演戲不著急,不代表葛優對表演不認真。
在日常生活中,葛優特別留意周圍發生的事,有一次在路上碰見別人吵架,葛優還特意回到團里給團友演了一遍。
就算是再小的角色,葛優也做人物分析,筆記本里記滿了他平時寫的感悟。
1985年,葛優星二代的優勢終於發揮出來。因為父母都在北影廠的便利,他開始接拍一些電影的配角,並迎來了他的第一部戲——《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接著葛優又演了《女兒樓》等電影,結果都是反響平平。
直到1988年,葛優才迎來了一個機會。
這一年,葛優試鏡《頑主》,外冷內熱的表演吸引了導演米家山的關注,並順利出演王朔筆下的時代青年這一角色。
這部叫做《頑主》的電影讓他獲得了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人們開始記住螢屏中這位頭髮稀疏,卻有著不俗演技的葛優。
他的演藝之路也從這時候開始順遂,之後的幾年他拿獎拿到手軟。
《過年》讓他獲得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電影《大撒把》讓他一舉獲得金雞獎影帝;《活著》讓他成為第一位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的華人影帝。
這裡有個比較有意思的插曲,就是葛優在拍攝電影《活著》的時候,電視劇《我愛我家》那時候也開機了,導演英達想讓葛優來客串一場戲,並表示全劇組放假都等著他。
張藝謀沒辦法,只好給葛優放了幾天假,讓他去客串《我愛我家》,這才有了現在火爆網絡的「葛優癱」。
再往後,大家也就清楚了,葛優出演了馮小剛參與製作的《編輯部的故事》,兩人因此結下深厚友情,1997年,二人合作的《甲方乙方》開創了中國內地賀歲片的先河。
也正是從這年開始,馮小剛和葛優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馮氏賀歲喜劇。
例如《非誠勿擾》、《天下無賊》、《手機》、《大腕》、《私人訂製》等一系列。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葛優與馮小剛二人是中國喜劇電影的最佳品。
歲月從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發現,葛大爺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最近的作品還停留在《我和我的祖國》和《兩隻老虎》上。
他沒有微博,很少公開露面,如果不是為了必要的作品宣傳,我們很難在公眾視野中看到葛優的身影。
愛惜羽毛的他從不願成為被過度消費的對象,娛樂圈中常有的炒作和花邊新聞也和他不沾邊。
從喂豬,到跑龍套,再到影帝,葛優這一生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順利,在成為影帝之前,他也跑了近十年的龍套。
為了演好《卡拉是條狗》,他跑到工廠大門觀察工人走路,一看就一整天;拍《趙氏孤兒》時失眠五十多天。在片場,他看似在打盹,實際在默念台詞。
螢屏中,他是各種角色拿捏自如的演技派。脫離螢屏,他又成了不聞窗外事,瀟洒自在沒煩惱的「葛大爺」。
這大概就是老藝術家的魅力吧,將藝術完美呈現,私下卻依舊保留煙火氣。
葛大爺也依舊是我們記憶中的葛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