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躍進,兵敗在線,火拚O2O……這些年好未來走過的「彎路」

2019-07-29     辦學一點通
真正驅動人進步和發展的就是兩個力量,一個是使命感,另一個就是恐懼。比如對公司來說,如果以成為世界500強、世界第一為目標,在追逐的過程中就會迷失自己,甚至會為了這種目標不擇手段。

作者丨信口說

來源 | 信口說



張邦鑫經常說這兩句話,這也是好未來發展的真實寫照。

被使命感、被恐懼所驅動,謹慎、狂奔、激進、反思、火拚、憧憬、挫敗……

一路而來,櫛風沐雨。

目錄:

  1. 百億躍進
  2. 兵敗在線
  3. 火拚O2O
  4. 創新代價


1

百億躍進


2011年秋天,北京香山。

學而思集團的會議已經開了三天,張邦鑫因加速渠道擴張被眾高管聲討,高管們紛紛批評集團的冒進。

時間回到一年前,2010年,隨著學而思、學大、安博、環球雅思4家教育機構赴美上市,潮水般湧入的資本,開啟了行業的狂飆突進。無論是已經上市,希望和第二梯隊拉開距離的學而思、學大等機構,還是拿到融資、衝擊上市的教育機構,甚至行業老大新東方都在加速擴張,行業進入大躍進時期。

在上市之前,學而思一直是行業裡面擴張最謹慎的那個,

2007年,學而思獲得啟明創投2千萬美元融資,開始走出北京,但相比於同行的全國「插大旗」,謹慎的張邦鑫平均每年只擴張一個城市,2007-2010年,從北到南,先後進入天津、上海、武漢、廣州和深圳。到2010年10月上市,學而思只進入了全國6個城市,除了北京有80個教學點,其他5個城市總共只有29個教學點。

而同行們的規模已經讓學而思望塵莫及。2010年5月,新東方已經上市4年,在全國40個城市建立了48所學校、319個學習中心。學大教育的業務覆蓋44個城市,擁有157家教學中心。安博也已經擴張到全國30多個省市,繼續以投資併購模式快速占領市場。


註:截止2010年數據

投資人開始給張邦鑫「洗腦」:上市就是為了融資,融資了就可以快速擴張。

無論是出於行業競爭,還是資本市場的訴求,學而思都有充足的擴張理由。

於是,一向謹慎的張邦鑫也開始冒進,他迅速做了兩個決定:第一,把集團目標設定為未來五年做到100億,第二,快速擴張。

張邦鑫提完五年100億的目標後,第二大事業部就把目標定為四年做到100億,要提前幫集團完成任務。學而思開始大量鋪設教學點,不停的招收老師和學生,不到一年間擴張了8個城市,新增150多家校區。在擴張巔峰期,每季度收入增長超60%,員工總數從2000人激增到6000人。

但隨之而來的是利潤率銳減,口碑加速下滑。很多老員工開始不斷找張邦鑫談話,認為公司文化稀釋得太快,人心參差不齊。於是出現了「香山會議」那一幕,張邦鑫帶頭做自我批評。

「香山會議」後,學而思停止擴張,大家一致同意「管理增長」,把「百億學而思」的目標改為「百年學而思」。2011年年底,張邦鑫提出「讓教育回歸教育」,關注健康數據,如果師資教研跟不上,寧可不增長。

張邦鑫後來回憶此次「大躍進」,說:當競爭對手以百分之二百的增長速度搶占市場的時候,控制擴張慾望是很難的事。好在學而思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意識,及時覺察到大躍進帶來的隱患,在釀成更大危機之前進行了調整,這也成為後來學而思發展過程中,一次寶貴的經驗。




反思之後,張邦鑫想明白了公司的願景:

使命就是你想為社會做什麼貢獻,你想為社會付出什麼;願景就是你想從社會拿什麼。後來好未來的願景,就從「成為中國中小學培訓第一品牌」轉變為「成為一家受尊敬的教育機構」,定目標的時候也會定得長遠一些、虛一點、難達到一點。


2

兵敗在線


「香山會議」後第二年,張邦鑫親自操刀的學而思網校虧損1700萬元。

在一場「鴻門宴」上,張邦鑫再一次被眾高管批評,陷入低谷,「小夥伴們一直說我不務正業」。

網際網路是張邦鑫的基因,這一點從「奧數網」創立那一刻就已經鑄就。

人總是有慣性,對自己賴以成功的道路堅信不疑,對俞敏洪來說,是千人大課的一呼百應,對張邦鑫來說,是家長幫的線上社區和網際網路的規模效應。張邦鑫也是教育行業里少有的,對科技和網際網路情有獨鐘的創始人。

2008年,正是線下教育機構擴張的高潮期,張邦鑫卻不緊不慢一年只擴張一個城市,同時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在網校上,希望通過另一條路,實現規模化的擴張和彎道超車。學而思的創始員工,大多是教書匠出身,鮮有網際網路背景,人才是張邦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4月,兼具教育和網際網路背景的楊志偉進入張邦鑫的視野,緊接著學而思籌備了信息事業部,楊志偉成為負責人。張邦鑫希望抓住時機,迅速把學而思網校跑出來,但面對網校動輒幾千萬的投資,楊志偉希望做光碟,短平快,迅速創造收入,再做網校。

多次溝通未果後,張邦鑫選擇了尊重楊志偉的決定。但最終光碟模式被證明失敗,直到2010年1月,學而思網校才上線。而學而思錯過的這兩年,正是優酷、土豆等在線視頻網站開疆拓土的黃金時期。

在發展之初,學而思網校就走了彎路。

2010年,在「百億學而思」目標下,學而思網校也進入「大躍進」時期。一年間,學而思網校瘋狂招人,員工從一百來人擴充到幾百人,隨之而來的是擴年級和擴學科,從小學擴到初高中,從數學擴到理科。

2011年學而思網校營收從1000萬激增到3000萬,很多人第一次感到了網際網路的增速。網際網路又一次點燃了張邦鑫久違的激情,2011年底,張邦鑫親自掌管網校,他興奮地告訴身邊夥伴:

你們好好做線下,我去做網際網路教育了,我在那邊等你們。

正當大家滿懷期待憧憬未來時,第二年學而思網校業務就陡轉直下。大規模補貼、促銷帶來的業績增長並不能持久,他們花了很多精力學習淘寶、京東等電商的流量和促銷做法,在教育行業失效了。現實給了張邦鑫最直接的打擊,他沒能如期與大家會師。

在一位集團高管孩子的生日宴上,一眾高管推杯換盞,把酒言歡。待到宴會結束,大家圍坐一圈,曆數網校存在的問題,高管們紛紛批評張邦鑫對網際網路教育過於樂觀,投入了很多資源,卻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有人問他:「你不是說在網際網路等我們嗎?在哪裡呢?」

張邦鑫坐在一旁,沉默不語,折騰5年多不見起色,他感到挫敗,回去以後發燒了一個星期。

隨後,張邦鑫退出網校,學而思創始員工劉亞超接棒,大刀闊斧推進改革。2014年,百度T9工程師陳寧昱繼任網校總經理。

在經歷一系列挫敗和探索後,學而思網校終於找准了自己的方向,2019年開始大肆擴張,廣告遍布線下的公交車、地鐵、電梯,甚至滲透到朋友圈。行業人士透露,好未來一天的廣告費多達1000萬,超過了其競爭者新東方、猿輔導、作業幫等的總和。《學而思的網校征途》一文也由好未來官方發出,正逢其時,曆數學而思線上17年征程,往事如風。


這麼多年,張邦鑫對於網校的堅持,不過源於一個最樸素的想法:

只有藉助網際網路的槓桿,才能實現課程的高品質複製,從而服務更多的人。


勇於開拓的人,總要忍受長久的堅持和寂寞,甚至不被理解,但往往是這幫人,才能帶領我們進入了新世界。

3

火拚O2O


2015年7月,在一場電話會議上,好未來CFO羅戎對外表示:好未來今年在O2O上的投資預算是2000萬美元。

彼時,教育O2O激戰正酣。

2015年,乘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O2O領域火熱,投資人和創業者都相信,在任何領域複製滴滴打車的模式,都能做出一個百億美元以上估值的公司,教育O2O領域的資本熱潮也突然爆發。


2014年底成立的瘋狂老師,將家教O2O的競爭推向了高潮,一年半內完成6輪融資超4億元,背後的資本有黑馬基金、騰訊、景林資產等一眾大佬。為了吸引老師入駐,瘋狂老師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補貼大戰,最多時每月給平台老師補貼20%的課時費,2015年5月到8月,公司GMV(總交易額)從500萬元飆升至1.07億元。在競爭的高峰期,全國O2O家教平台至少達到700多家。

最早通過「奧數網」實現家教O2O的學而思,毫無意外地也捲入了這場大戰。

好未來的第一戰選擇了自我革命。「流血補貼」是O2O的精髓,就像當時滴滴和快的燒錢搶市場一樣,大批的教育公司通過給教師、用戶補貼的方式換取規模。老師成為這場O2O大戰的受益者,「哪家平台補貼多就去哪家」,好未來的老師也受到了衝擊。於是,好未來北京最大的事業部志康成為了O2O試點,所有的全職老師改成兼職,課時費的分成從30%提升到70%。

但平台分成的30%,根本無法覆蓋房租、市場費用和管理費用。一年下來,志康1對1從盈利1個億,變成虧損1個多億。

好未來的第二戰選擇了投資。在內部O2O「失血」過重下,好未來選擇了押注當時家教O2O三巨頭之一的輕輕家教。2015年5月,戰略投資B+輪,緊接著6月,好未來領投,IDG、摯信和紅杉資本跟投1億美元C輪融資。與此同時,競爭進入白熱化,跟誰學在3月份獲得彼時最大的一筆風險投資,來自高榕和啟賦資本的5000萬美元;瘋狂老師在6月和7月分別獲得2000萬美元、2400萬美元的融資。2015年7月,補貼大戰進入高潮,輕輕家教一個月補貼1300萬元,一位老師一節課補貼100多元,一個月補貼五六千元,虧損持續擴大。

所有的家教O2O公司,被資本裹挾著向懸崖衝去,無一倖免。

泡沫終於開始破滅,2015年9月,獲得IDG投資的「老師來了」宣布停運。2016年3月,跟誰學被迫推出SaaS軟體「天校」,而後陷入裁員風波。瘋狂老師在2016年6月獲得融資後宣布轉型K12直播,隨後爆出資金量斷裂,最後在2019年4月停止運營。2016年5月,輕輕家教的燒錢大戰最終被張邦鑫叫停, 60%的師資和交易額流失,創始人團隊分家。

家教O2O瘋狂開啟,草草落幕,張邦鑫後來承認:

教育與打車不同,打不到車是痛點,但家長不會找不到老師,真正的名師也從來不愁學生;打車是高頻,但教育並不是;平台吸引老師主要靠補貼,沒有粘性。


4

創新代價


好未來的選擇,並不是一直正確,激進擴張、孤注一擲、跟隨火拚……這些現在看來錯誤的事,好未來也做過。

但是,在好未來的基因里,這是無法避免的。雖然本身K12業務保持高速的增長,但好未來一直在追求創新和著眼於未來的新的增長點。而創新的過程中,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總需要付出代價。


「百億學而思」的急速擴張,既有行業加速競爭的大背景,也有學而思隱忍多年的基礎,在當時幾乎無可避免,但規模的激增,彼時的學而思尚不足以消化。

張邦鑫在學而思網校上的堅持,更像是一場孤注一擲,他的初心是通過網際網路讓優質教育服務更多人,但這一步無疑邁得有點過早。

O2O的燒錢大戰,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對顛覆傳統行業的瘋狂,對好未來而言,這場爭奪戰可以犯錯、但不能錯過。

同時,好未來在創新過程中,也時刻保持一定的安全度。「百億學而思」大躍進一年,付出慘重代價,隨後學而思用了2年多的時間消化,2012-2013財年每年只擴張一個城市,持續縮減校區數;火拚O2O中,好未來只在北京地區的志康1對1做了試驗,雖然一年虧損1億多元,但對公司整體的影響不大。

張邦鑫重金投入網校之時,學而思的線下校區已經有幾十億營收,整個網校的收入還抵不上一個分校。很多人不理解,內部對網校的質疑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提出關閉網校。對於網校的持續投入、常年虧損,張邦鑫有自己的堅持:

網校這些年的虧損屬於『戰略虧損』,需要前期投入團隊、摸索產品,當體量上來之後,自然會盈利。

作為好未來的領頭人,他必須要看得更遠,他必須要為未來布局。而這些超前的舉措,有時候是勇士,有時候是烈士。


在好未來,比較好的一點是:一方面張邦鑫可以在他堅信的方向上,說服集團,全力投入;另一方面,當張邦鑫的堅持變成冒進和孤注一擲,在更大的損失到來之前,高管們也可以批評張邦鑫,暢所欲言,而張邦鑫會虛心接受,主動反省。

一張一弛,有進有退,好未來始終在這兩股力量的均衡下,不斷前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r6RGwB8g2yegNDJ4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