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外表有多懂事,內心就有多絕望

2019-09-26   陳妍媽媽

前幾天有個視頻挺火,特別戳老母親們的心,說的是8月20日在貴州貴陽,寶媽曉蓮生二胎,新生兒被抱了出來,自己還沒出產房的時候。她6歲的兒子一直留在產房門口,扒著門縫焦急地等媽媽。大約是等得太久,急得大聲在外面喊:「媽媽,你怎麼還沒出來呀,我在等你。」

看過這個視頻的人都說這個孩子太暖太懂事了。

媽媽小蓮也對兒子讚不絕口,還驕傲地說兒子平時就很懂事,很會照顧人。

他經常會問,媽媽你累不累呀,我給你捶捶背,你太辛苦啦。

可是這麼暖的一個孩子,為什麼我卻看到了背後的心酸呢?

女人拚命生二胎的時候,妻子的丈夫在哪裡?孩子的爸爸又在哪裡?想來孩子的爸爸和家人是遇到了天大的困難,才會叫一個6歲的孩子守在產房外。

想起早前還看過一個新聞,是說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就已經在醫院裡照顧臥床的媽媽,越懂事的孩子,越讓人心疼。正如在一期《奇葩說》上,肖驍說的,「人之所以懂事,是因為沒有別的選擇。」那個守在媽媽產房外的孩子,想來也是因為其他的選擇吧。

大河報曾經在15年的時候報道過一個叫「丫丫」的3歲小女孩的故事。

丫丫的媽媽是離異獨自帶著女兒生活,2015年9月因為交通事故受傷,全身多處骨折,生活不能自理。事故發生後,肇事司機逃逸,治療手術費無著落,身邊唯一護理的人員是三歲的丫丫。

上海10月的天氣,3歲的丫丫身上穿著僅有的一件秋衣,在病房裡為媽媽端屎、端尿、遞茶,擦淚,每天用一碗湯麵條維持生命。

3歲的丫丫同樣被誇懂事,但是滿臉都是與年季不相稱的成熟和疲憊,兩隻大眼睛裡閃爍的也是空洞和無助。

韓恆超 圖

生了一個懂事的孩子,也許對父母而言幸運,但對孩子卻無疑是一場災難。

「懂事」並不是孩子先天自帶的屬性,一個人表面有多懂事,內心就有多絕望。

人在生命的最初還沒有發展出情緒思想,只會根據自己最原始的生理需要用哭鬧來喚取回應。被好好養育的孩子,一哭就有人抱,有人提供食物,有人換尿片,擦洗身體,換乾淨的衣服。這樣他們就能和世界建立連接。

可是當一個孩子無論再怎麼哭都沒有回應的時候,開始會哭得很兇,但過一段時間就不會再哭了。

曾經在前蘇聯的孤兒院裡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

戰爭讓很多孩子的父母喪生,所以他們有的剛出生就被迫寄養在孤兒院。孤兒院因為人手不夠,只能把這些孩子統一放在一起,定時投喂食物,定時換一次尿布。一開始房間裡哭聲一片,但漸漸的竟變得死一般地沉寂。

心理學家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在生理需求層次上,他們能正常長大,但心理上卻留下了巨大的創傷。而且心理學家們發現,只有那些在六個月之前被領養的孩子,將來才有獲得心理康復的可能。那可是在六個月之後被領養的孩子,一生都將承受這樣的心理傷痛。因為六個月之間的孩子大腦記憶力發育還不完全,如果能夠及時進入到一個被照顧被關愛的環境中,就會慢慢消退那些得不到回應的記憶。

一個做幼兒園老師的朋友跟我提到過一件小事,她說班上有個小朋友特別奇怪,每天早上一來都要哭一會兒,開始她以為孩子是因為想媽媽,可是一直到大班那個孩子還是每天早上要哭。於是她問孩子原因,那孩子竟然說,因為他一哭,老師就會過來抱他,他因為喜歡這種感覺,所以每天早上才哭。

這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一種「退行」行為,是孩子在修復嬰兒期沒有獲得足夠關注的傷害。

小嬰兒不會想像,它們會做的只有哭,哭是第一步,如果哭能帶給它食物、愛撫、乾淨的尿片,那它才試著走第二步,用笑來試試能不能跟世界建立連接。如果第一步哭就一直得不到回應,那麼它們也不會一直哭泣,而是直接關閉了通往世界的大門,看起來是安靜乖巧了,但眼睛裡全是空洞的無助。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也曾在他的書里有類似的論點,他說——

「乖孩子是不能提要求,不能發出聲音的孩子。而健康的孩子必然有活力,而活力的展現方式就是發出他的高興與不高興的聲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只有那些在生命最初的關係里,經歷過很深很深的絕望,才會變成一個異常安靜乖巧的人,因為他會害怕麻煩別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往往這種人對自我的評價也非常低。

坦白說,我自己也是這種人,上學的時候連問題都不敢問老師,怕給老師添麻煩。我小學的時候轉過一次學,有次在班上寫作業,鉛筆斷了,沒帶多餘的,但老師的作業還是要寫,沒辦法只能用文具盒裡僅有的自動鉛筆芯寫,因為自動鉛筆芯沒法握住又容易折斷,所以寫出來的字又輕又淡,還東倒西歪。

直到老師批改作業叫我去訂正的時候,她才發現我的困難,她很驚訝地問我,跟別的同學借一支就能解決的小事,為什麼不說呢?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不敢跟同學說,也不敢麻煩老師,所以寧願委屈自己,一直到現在亦是如此。

已經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在星偉和丫丫的對比下,無疑妥妥的熊孩子一枚。他任性愛發脾氣,一有不高興就馬上要表達出來,他不想乾的事,他會理直氣壯地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一個人只會在自己感覺安全的環境中才敢脾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意見會有人尊重,自己合理的想法會有人支持,自己覺得對的地方也會努力地據理力爭。那種蓬勃的生氣和想要認真表達的信念,時真的讓我覺得羨慕,就像一棵小樹,拚命地把根須扎進家庭的土壤里,大口大口地汲取養分,為將來長得更高更壯集聚力量。

我並不是勸所有的父母把孩子都養成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我認為,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社會化的過程,確保他們健康安全,教給他們原則規矩,讓他們將實現個人價值和適應社會合二為一,最終真正地被所處的大文化所接受。

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太早懂事是一件好事,頂多對父母是好事,因為省去了很多教養的麻煩。而對於孩子,懂事卻是他們內心最深的絕望,越早懂事的孩子,內心藏的絕望越大。

如果「懂事」只是假裝與這個世界和解,如果「懂事」的代價是再也已經無法對任何人或事產生信任,那麼我寧願我的孩子永遠充滿著生命的活力,不要小小年紀就被迫乖巧懂事。​

這是2019年發布的第76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ID:chenyanmama0514)歡迎關注,討論育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