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新編戲為何屢振不興?

2019-06-26     戲曲寶

過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京劇沒出來一個新門戶?

為什麼多年來沒產生一段衰行唱腔?

為什麼幾百萬元投資,並未推出具有一定票房價值的好戲?

為甚麼獲了很多獎的劇目,劇場裡的上座率那麼低?

為什麼過去京劇團能上納巨額利潤,如今只能靠國度供養?

面對如此多的「病症」,京劇新編戲究竟有什麼問題?

也許是部分現代戲忽略了一些京劇的藝術規律

「大製作」與「多演多賠」

近十多年,有很多來屢見不鮮的「大製作」、「話劇化」的新戲。投資百萬元,甚至千萬元搞京劇「大製作」,其實是遵循了影視劇的運作投資方式。

影視劇一次性投資後得到的是成品,是終生回報,而戲曲每演出一次就是一次創作,就是一次反覆臨盆,反覆勞動,每次都要支出成本,要有新的投入。

所以「大製作」的新戲、大戲,不但前期投資無法收回投資,而且演出一場,賠一場,少演少賠,多演多賠。

以至全國各京劇院團為前後四屆京劇節排演的四大批「大製作」的新戲,幾乎沒有一出能夠在沒有政府贊助的情況下得到保存、流傳並收回成本、獲得利潤。

例如由北京京劇院演出、被評為國度精品工程第一名的《宰相劉羅鍋》,自從獲獎後就很少在舞台上公演。

「實景」與「表演」

影視話劇是布景裡面出表演,而京劇是表演裡面出布景。演《三岔口》,演員伸手一摸,就演出了黑夜;兩個人一起一伏,配上個船槳就是行船;四個戰士拿起刀槍一打就是戰場。

關門開門、上樓下樓、騎馬乘轎,經由演員千錘百鍊的表演,那才是京劇藝術。但是經由十幾年的「立異」,舞台上要關門有真門,要上樓有樓梯,京劇原有的表演都省略了,還有甚麼藝術可言?

老戲裡的好演員,雙手一抱肩,眼睛望著天空一吸氣,就能令觀寡感受到寒氣逼人的意境。如今舞台上雪花滿台飄,大風呼呼響,還要演員表演甚麼?

布景越真實,越精巧,就越限制了演員的表演,那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等許多藝術家一再告誡我們的經驗之談,如今卻都當作了耳旁風。

「角」與「話劇導演」

誰都知道,京劇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因為京劇是「角」的藝術,看的就是「角」。

而此刻排演一出新戲,如果有百萬資金,劇本、導演、作曲、燈光、布景、服裝,就能占去投資的95%以上,留給首要演員的卻所剩無幾。

有的京劇院在研究劇本的修改和總結排演工作時居然沒有演員參加,因為京劇要「話劇化」,請來的是話劇導演,京劇演員不懂話劇,沒有發言權。

以話劇導演為主導,京劇的本色沒有了,怎麼可能充分宣揚演員的才華和個性,又怎能凸顯「角」的藝術!

「一人一味」與「統一作曲」

京劇要講門戶,演員要講個性。四大名旦都唱《玉堂春》,一人一個旋律,一人一個味道,一人一種風格,所以才有四大名旦。

如今統一編劇,甚至在京劇節上五出戲一個作曲,五出戲一個味道,看了一出等於看了五出。最後作曲的形成了風格,形成了特色,演員倒失去了自我。

再加上無窮的門戶複製,四處唱程派,越唱越過火,越唱越悶,越唱越「程派」,到頭來再聽程硯秋反而最不「程派」。

「演歌舞」與「演故事」

生書熟戲,好的戲屢演不衰,好的演員百看不厭。《四郎探母》唱了快200年了,就是因為演員唱得好。《紅鬃烈馬》的故事沒有任何歷史依據,也沒有任何邏輯性,情節有點不可揣摩,但是唱腔優美,性格鮮明,以至膾炙人口。

從來沒有人窮究薛平貴為甚麼叛國投敵,又為甚麼跟岳父爭江山反而作了皇帝。看《空城計》也沒有人擔憂司馬懿會不會殺進城去生擒諸葛亮。

因為情節早已爛熟,就聽那兩段唱腔唱得如何。只要演員唱得好,就能賣票,就能掙錢,就是好戲。如今導演不懂戲,唱得好壞無所謂,只剩下劇本和情節了,等到劇本的懸念揭開了,情節演完了,一齣戲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誰還來看第二遍,又怎麼能百看不厭?所以說京劇是以故事來演歌舞,強調的是歌舞,而不能強調以歌舞來演故事,不能像影視那樣靠故事的彎曲勉強,情節的動聽來賺取「回頭客」。

京劇如果沒有好的唱腔,好的表演,好的功夫,好的演員,再好的劇本也不過是一錘子買賣。

「藝術規律」與「藝術典範」

京劇藝術本身也需要改革,但那種改革不是要把京劇改成別的工具,而是要像上世紀50年代那樣,對舊劇目推陳出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其英華,去其糟粕。」

為甚麼不要把京劇改成別的工具?為甚麼要像上世紀50年代那樣呢?

那是因為50年代改編創作的一批新劇目為我們的京劇改革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挂帥》;

尚小雲的《雙陽公主》;

荀慧生的《荀灌娘》、

《紅娘》;

馬、譚、張、裘主演的

《趙氏孤兒》、《秦香蓮》、《將相和》、《望江亭》、

《狀元媒》;

李、袁、葉、杜等主演的

《響馬傳》、《白毛女》、

《野豬林》、《桃花村》、

《九江口》;

李玉芙等主演的《雛鳳凌空》;

楊秋玲等主演的《楊門女將》以及《秋江》、《三岔口》、《鬧天宮》和《雁盪山》等等

50年來那些戲已經成為全國各劇團在國內外經常演出的看家戲。那批新劇目所以成功,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保持並發揚了京劇的程式性、寫意性、綜開性三大美學特徵;

二、以演員自己設計,自己排練,自己調度為主;

三、演員的藝術個性和門戶特色得到保護和發揚;

四、沒有燈光布景大製作,只在唱念做打舞上下功夫;製作成本低,藝術含金量高;

五、強調京劇姓京,堅持「移步不換形」,在老戲的基礎上加工提高;

六、唱腔多為演員自己編腔或者請人按演員的演唱風格編腔,唱腔以字生腔,格律嚴謹,富有個性特色。

正是因為遵循了京劇藝術發展的規律,編創出的新戲至今久演不衰,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典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uuAFGwBmyVoG_1Zz7-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