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西方最先進的管理智慧,其實古人2000年前就告訴你了

2019-07-03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由之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475篇原創文章

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許多方法論,好像幾乎定義了今天的「管理」二字所有內涵。美國這200年的成就、貢獻不可不謂驚人。

然而中國漫漫2000年的傳承和積累,祖先傳給我們的,是那更為悠久雋永的管理智慧。

這些智慧就藏在你每天都會用到的文字里。



1

學習


以前一位同事教過我如何拋三個橘子。

道理很簡單,你用右手向左拋橘子,在橘子達到左手上空至高點的時候,把左手的橘子向右拋,當這個橘子達到右手至高點的時候,把右手的第三個橘子往左拋。

難嗎?不難吧?聽上去一點都不難。

但不幸的是,到今天,我的最高紀錄就是同時拋兩個橘子,超過三個就會掉落滿地(呵呵,請不要笑我)。

因為我雖然「學」會了拋橘子的知識,但是它其實是一個技能,我卻沒有不斷的「習」。

古人云「學文習武」。這很睿智的說法。

而我們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學」那些需要「習」的技能,結果很鬱悶的沒有任何長進。

「學、習」很簡單的兩個字,我們深刻理解古人苦口婆心想要傳達的信息了嗎?



2

輕重緩急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關於Stephen Covey的七種習慣(Seven Habits)。

七種習慣中的第三個習慣叫「要事為先」(Put First Things First)。

美國人喜歡用象限的方式來展示理念。

重要、不重要是一維,緊急、不緊急是一維。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在第一時間做完。因為那是讓你忙得很焦慮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在晚上失眠,往往就是因為這個象限在追趕著他,還很重要,頭痛欲裂。

而另一個狀態則非常完美,工作充實而不至於晚上失眠,那說明你一直在做的都是很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大不了放一放,因為還不緊急。

如果我們總是在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那令人煩心的即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

其實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總結出了這個方法論。中國人說,做事要分清楚「輕重緩急」,我們小學就學會了這個詞。

「輕重」,重要、不重要。「緩急」,緊急、不緊急。

是的,聰明的你看出來了,古人早就懂得這種時間管理方法論,他用語言把這精髓用四個字傳給你,你悟到了嗎?還是等到讓美國人解釋給你聽?



3

形勢


第三個有趣的詞:形勢。

我們說「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並不都知道什麼是形勢。這是兵法中常用的詞。

「形」通常指陣法好,「勢」簡單指士氣高。

形是靜態的,勢是動態的;形是由外而內的,勢是由內而外的。類似於武俠小說中的「內外兼修」、「劍訣、內功」都達到至高境界。

在管理的時候,要分清楚形勢。

一個公司,形可以是指組織架構,薪酬設計等制度,由外而內、靜態的。勢有時是每個人是否從內心將自己與公司的成功連接在一起、分享公司的願景,受到激勵。

為什麼古時候將軍勝利要十里捷報?對於每支軍隊來說,造勢都是必要的。

做到「形勢一片大好」,談何容易。



4

多快好省


「多快好省」更是經典。

古人用它作為評價一個項目經理的最高標準。

又多又好是追求效果(Effectiveness),做正確的事(do right things)。

又快又省,講的是效率(Efficiency),正確地做事(do things right)。

就象你種一棵蘋果樹,你希望蘋果樹結的果子又大又多,通常就很難又快又省。甚至大就很難多。這就是果農為什麼要剪枝,減少數量換取質量。要快,就不能省,投入更多資源趕工加班。

這三對矛盾統一使項目管理成為藝術。

多快好省,是項目管理的最高境界。



最後的話


我喜歡讀書,常常為文字中所蘊涵的智慧、管理哲學而擊節稱嘆。

太多的光芒我們視而不見,是因為他們常常被歷史蒙上厚厚的灰塵。

睜大眼睛,打開思路,接受先哲們留給我們的財富。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uUbDGwBmyVoG_1ZPa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