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莉莉安
就在剛剛,唯品會發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財務報告, Q4凈營收達593億元,成功保持33個季度連續盈利。
就在早一會點開《乘風破浪的姐姐》時,姐姐們在舞台上又美又颯,畫面一轉,王鷗穿著一件大衣,搭配的圍巾下擺都拖到大腿上了,卻還在來回擺pose,不斷激情安利:
「都是好牌子,天天有3折」
「上唯品會搜姐姐,買我的同款」
「品牌特賣,就是超值」
看到這,人行彈幕飄過:唯品會簡直就是女明星的噩夢呀。
在影綜的廣告投入上,唯品會可謂植入狂魔,不僅專註明星播報,還熱衷於在各大影綜的劇情中加以植入,從愛情劇到懸疑劇,從現代到古裝,不放過任何一個曝光機會。在時間投入上,在2013年以劇情植入的形式出現後,到現在全年365天無休。
真,流水的明星,鐵打的唯品會。
由於大面積在影綜上的投放,唯品會又以魔性口播總被觀眾瘋狂吐槽。那既然如此,它又為何持續專注這一投放形式呢?
一年10部綜藝19部電視劇,
古裝、懸疑統統不放過
整理唯品會在影綜類目上的廣告投放,就2020年,唯品會共植入了10部綜藝,19部電視劇,超35位明星參與了中插廣告拍攝。
在題材上,除去占比較重的現代《我,喜歡你》《平凡的榮耀》《幸福觸手可及》,懸疑《重啟之極海聽雷》,古裝《燕雲台》《漂亮書生》也均有涉及,去年夏天大火的兩部女性群像劇《三十而已》《二十不惑》更是不會缺席。
綜藝上,持續加註《女兒們的戀愛3》、《我家那閨女2》、《中餐廳4》之外,也擴充到大熱題材綜藝《演員請就位》、《乘風破浪的姐姐》、《哈哈哈哈哈》等等。
娛sir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兒,王鷗去年從《獵狐》,到《我家那閨女2》再到今年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一直都有她的中插廣告。是不是「含唯量」都快成為明星人氣的指標了?
在品牌宣發以數據為基準的當下,搭載熱播影綜內容獲得觀眾注意力,已經成為眾多品牌熱衷的宣發形式之一。在一些熱門劇綜招商上,單個項目甚至可以容納多達二十多個品牌。
而唯品會早就瞄準這一市場,採用「明星播報+海量硬廣」的投放方式花式霸占螢屏。
看劇的觀眾會看到,劇情有送禮或者收快遞時唯品會會出現;劇中人物在唯品會APP的購買頁面會有特寫鏡頭展示細節;又或者,劇中場景掃過品牌logo等等。
甚至,為了打入熱播的古裝劇市場,唯品會變身古代的購物中心「唯品閣」,賣家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小唯」,堪稱古裝題材植入的一絕。
而它因堅持長線投入,且最具有爭議的則是明星播報。劇綜的明星們或自顧自地,或幾個人熱情洋溢地介紹一圈自己身上的穿搭,目的就是告訴觀眾,要想獲得「同款」就上唯品會APP。
唯品會在影綜上的投放,已是當下劇情廣告的一個典型案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台方和劇方需要招商引資,品牌方需要品宣曝光,三方商業合作本是相得益彰。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數品牌往往追求海量曝光,而不考慮觀眾的感受,不僅損害了劇集內容的完整性,觀眾也會因此「厭惡」品牌。
一招走天下,為什麼挨罵的會是唯品會?
而在被「厭惡」的品牌當中,唯品會總是位居榜首。
而嘲點無外乎這三點:
其一,廣告詞重複式洗腦。
在影視作品當中,特別是綜藝,因為有內容延伸和植入的空間,觀眾對廣告植入的接受程度較高,這一形式被品牌方所青睞。
但廣告終究是商業行為,重複式植入不僅造成視覺疲勞,更是容易引發觀眾的牴觸情緒。
基於唯品會又關注於投放在熱門劇目當中,有很多觀眾是重疊的,當大家正看得起勁,一位明星跳出來,說:都是好牌子,天天有三折……(腦海有了聲音了)
這種狂轟濫炸的品牌曝光,雖然達到了「洗腦」營銷的效果,且擴大了受眾群,但卻也讓觀眾產生了消極情緒,植入越多,看的越多,廣告的副作用愈明顯。
總結起來就是,很洗腦,不經典,很煩人。
其二,高頻、海量投放引爭議。
近些年,唯品會頻繁聚集在各大熱播劇和綜藝節目中,幾乎成為出鏡率最高的電商品牌。這已經變成了一個定律:只要一有熱播電視劇和綜藝,都能看到唯品會的身影。
劇中主角們突然蹦出的廣告語,隨時隨地推薦的唯品會購物介面,以及電梯間、辦公桌等等掛著枚紅色的logo...在劇情中隨處可見。
讓穿插在廣告中的劇情,oh,不,是穿插在劇情中的廣告肆意橫飛,挑戰的是觀眾的容忍度。
無論劇情視頻的彈幕還是社交平台上,都可以發現,不少用戶吐槽:就不能讓我安安心心地看完一部劇嗎?唯品會的廣告植入像是「病毒」,趕都趕不走;特意為了不看廣告,買了會員,到頭來還是有廣告……
高頻、海量投放的確能讓品牌方刷足存在感,但這「熱鬧」背後,透支的是自身品牌價值。
其三,產品觀感效果落差大。
來到了文章開頭那一幕,讓不少觀眾疑惑的是,當明星穿上唯品會推薦的衣服時,並沒有撐不起「賣家秀」,觀眾也就無法認同明星的推薦。
據了解,這類中插廣告,製片方會單獨出具資源包和方案,並結合劇情出廣告創意。比如,《慶餘年》當中出現的順豐,觀眾並不覺得出戲,是基於范閒這一具有現代思維的人物設定而特製的。拍攝這一小劇場的導演說,這類廣告上能夠最大程度地與劇情融入,非常重要。
當在大家都在玩創意時,唯品會還在堅持一個招式,不能怪觀眾挑剔。
但供職於某營銷公司的策劃小趙對唯品會的廣告投放,提供了另一種解讀思路,洗腦式廣告是利弊同行的,雖然觀眾看起來很煩,但是確實達到營銷效果。至少,比起那些投放之後毫無水花的廣告,唯品會絕對算得上成功。
甚至,唯品會的品牌策劃其實很聰明,牢牢抓住「明星同款」這一概念,對大多數人來說,能和明星擁有同款,依然是促進消費的強大心理動力,常年不衰的明星帶貨,就是基於此邏輯。
但以消耗觀眾的正面情緒獲得的曝光,對品牌的長遠發展,真的有利嗎?
靠營銷拉動業績?唯品會並不好過
瘋狂投入營銷的背後,隱藏的是唯品會在業績上的焦慮。
從營銷投入來看,2020年一季度由於疫情原因,營銷成本僅為4.12億元。到了第二季度,唯品會的營銷成本擴充到10.29億元,直接增加了6億元。
來看它在這一時期投放的劇目,《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乘風破浪的姐姐》等都是當年爆款電視劇、綜藝,刷足了存在感。
但與之對應的用戶拉新,算不上理想。
去年第一季度唯品會的活躍用戶不增反降,僅有2960萬人。到了第二季度用戶活躍增長率19.6%和營銷費用增長率17.22%基本持平,作為一個成立了12年的老牌電商,利用高營銷投入帶動用戶增長的姿態略顯吃力。
而來到第三季度,營銷拉動用戶增長的難度就更為明顯。根據唯品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Q3營銷總費用為11億元,同比去年增長超過50%,占凈收入比重從3.7%上升至4.9%。而三季度平台總活躍用戶數為4340萬人,同比增長36%。兩者一對比,用戶增長的速度低於營銷增長速度不小。
借用廣告圈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對於品牌來說,廣告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碳。
另外,唯品會頻頻觸犯市場監管條例的負面,讓其爭議不斷。
在2020年12月30日,市場監管總局包括對京東、天貓、唯品會三家平台以不正當價格行為案,處以 50 萬元人民幣罰款的行政處罰。
在2020年9月,愛庫存發布關於抵制唯品會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聲明。但唯品會隨即否認。來到2021年1月14日,唯品會通過官微表示,接到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知,對唯品會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立案調查。在2月8號,唯品會被行政處罰罰款300萬。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關唯品會的投訴量達到一萬兩千多條,投訴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出售假貨、不讓退貨、無故取消VIP資格等等。這類投訴,在微博官方帳戶的留言上,也隨處可見。
瘋狂轟炸觀眾眼睛的唯品會,試圖在用一段段絢爛的廣告,扯著嗓子大喊:買我買我買我。
可聲音越大,離消費者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