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玩得轉機器人,玩不轉鑊氣與味道!

2020-07-15     美食導報

原標題:地產商玩得轉機器人,玩不轉鑊氣與味道!

最近,

碧桂園旗下的

機器人中餐廳又火了一把。

從迎賓到上菜,

從煎炸到小炒再到煲仔飯,

餐廳里的機器人幾乎是無所不能。

有人說,

機器人做菜,能夠引領中餐標準化潮流;

有人說,

機器人做菜,噱頭大於味道;

也有人說,

機器人做菜,高昂的成本只有大企業才能「玩」得起。

不過,

要記住,

做餐飲,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體驗碧桂園的跨界「打劫」

今年1月,由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推出的全球首家全系統運營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在廣州珠江新城亮相。半年來,食客、行家對這家餐廳褒貶不一。

有食客認為,機器人炒的菜心夠碧綠,清蒸筍殼魚也夠新鮮,想不到機器人做菜還能做出這樣的味道;也有食客認為噱頭大於味道,出品普通,性價比不高,服務態度也不是特別好,客人走進去也像是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而不少餐飲行家一邊感慨碧桂園的跨界「打劫」,一邊對機器人在中餐中的運用表現出巨大的好奇,認為機器人餐廳能夠推動中餐標準化。

為了一探機器人中餐廳的虛實,近日,記者前往位於珠江新城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記者看到,餐廳約有200個餐位,服務員不到10人,包括迎賓機器人、煎炸機器人、甜品機器人、漢堡機器人、調酒機器人、煲仔飯機器人、炒鍋機器人、雲軌系統以及地面送餐機器人等,餐廳一共有46種機器人。

在餐廳大廳右側一大面玻璃幕牆內,有32位炒菜機器人和一位能同時製作24份煲仔飯的煲仔飯機器人正在工作。入座後,食客需要用手機掃碼點餐。據工作人員介紹,烹飪系統接到指令後會從後廚冷庫自動調取食材並完成分揀和配菜,隨後傳送給對應的炒菜機器人或煲仔飯機器人烹飪製作。整個製作到傳送,僅需要5分鐘。餐廳的上方有一套完備的雲軌傳輸系統機器人炒好菜、裝好盤之後,上盤機會將菜盤送到AGV小車上再由小車乘雲軌到達對應的餐桌上方,最後由食客自行取餐。

煲仔飯機器人

菜式方面,店內主打順德菜,號稱能還原80%的順德味,其中包括清蒸筍殼魚、鹽焗雞、容桂妙齡乳鴿、順德四杯雞等超過30種菜式,同時,記者現場點單測試,漢堡從下單到出品只要90秒(機器人做,人工送餐),炒菜5分鐘可出爐(機器人做,由雲軌系統送餐),煲仔菜20分鐘端上桌(機器人做,由地面送餐機器人送餐),上菜速度十分穩定且快速。

但僅僅是上菜速度快,就很難令食客買單。曾前往該餐廳打卡的梁小姐告訴記者,雖然店裡的上菜速度很快,但是味道卻並不是她想像中的味道。例如,小炒黃牛肉分量很足,不過吃起來跟路邊快餐店的味道差不多,沒有鑊氣;而「順德妙齡乳鴿」就更不能令人滿意,不夠熱,不夠入味,肉還是乾的,在廣州,這種味道很難征服食客們的胃。「這間餐廳的出品差強人意,性價比也不會特別高,而且大部分都由機器人來操作,總是令人感覺少點人情味,如果以機器人為招徠的風頭一過,相信很難再吸引到顧客。」

同樣第一時間到該餐廳打卡的還有廣州餐飲行家馬先生。他認為,這家餐廳只是三分之二機器人化。裝飯需要服務員,房間招待需要服務員,甚至在店內點漢堡或薯條等,也需要服務員送餐,同時,店裡還收3元茶位費,可是服務並不到家。至於出品味道,他認為與其說是中餐廳出品,倒不如說更像快餐店的出品,人均將近70元的消費在花城匯很難有競爭力。「其實,碧桂園邁出了探索的一步,不過,餐廳有值得完善的空間,而且機器人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記者於7月7日晚飯時間以及7月8日午飯時間在店內看到,其上座率均不過5成。而據了解,這家FOODOM機器人中餐廳的研發投入超過2億元,有不少行家吐槽:這種餐廳,只有碧桂園才能玩得起!

而且,除了碧桂園,不少餐飲企業也在近年布局機器人餐廳,例如海底撈斥巨資打造智慧餐廳,阿里巴巴布局無人餐廳,全程採用機器人送餐,不少二三線城市的餐飲門店也開始出現機器人的身影。似乎,機器人即將全面走進我們的生活。

現狀:機器人餐廳是火爆還是一地雞毛

其實,機器人+餐飲,在餐飲業中並不是新鮮的事。

早在2010年,濟南便出現了國內第一家機器人餐廳,2012年倒閉;

2011年,深圳、上海兩地出現可炒菜的機器人;

2015年,重慶出現大排長隊的機器人火鍋店,不到3年時間,也是關門大吉;

2020年1月,有媒體走訪了長沙街頭的6家機器人餐廳,結果是3家已經倒閉,1家退出,1家正在裝修升級,1家正常經營的餐廳中,也僅有1台機器人在運營;

肯德基曾經也在一些門店試用過餐飲機器人,但因為機器人功能單一,性能不穩定,甚至容易被玩壞,最後發現還是人類服務員好用。

這樣的失敗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一開始機器人餐廳風光無限,但最終卻落得一地雞毛。

有行家認為之所以機器人餐廳能夠不斷吸引餐飲人投入,與餐飲業這些年不斷增加的人工成本不無關係。

眾所周知,餐飲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加上流失率越來越高,餐企不得不尋找其他替代方案。其中,不用吃不用喝,還不用發工資和買社保的機器人成為他們探索的方向。

在廣州經營連鎖餐廳的張先生也曾想在餐廳使用機器人,不過在深入了解後,最終還是放棄了使用。他表示,雖然近幾年餐飲機器人的研發更加普及,但是成本仍然是居高不下。而且功能越多,價格越高,而這些機器人,大多只能做點餐、送餐、迎賓等基礎功能。因為受到技術的限制,目前的餐廳機器人大多功能都比較單一,對於花樣百出的中餐來說,這些機器人並不能滿足需求。

他續稱,現在市面上的機器人使用壽命大都在5年左右,價格約為10萬元,這樣算起來確實比月薪4000—5000元左右的服務員便宜,但是後續維護成本卻不低,而且不少顧客對機器人感到好奇,會隨意觸摸甚至毀壞,這樣一來又徒增維修費用。算下來,長期成本很高。「智能確實是智能,但是遠達不到人類的智慧。」

餐飲營銷專家趙先生表示,餐飲行業是保障就業的大行業,如果大範圍普及機器人,必然導致大量就業崗位的消失。在尚不能很好地消化餐飲從業者有就業崗位前,機器人餐廳的普及或將面臨更大阻力。

觀點:行家眾說紛紜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機器人+餐飲」這一組合似乎更有用武之地,對於機器人做中餐,餐飲行家「爭吵」不斷。

觀點一:人,永遠是餐飲的第一生產力

餐飲行家李先生認為,將菜式配方拿到手,然後請最好的人才做軟體設計就可以用機器人做菜、傳菜,還能還原烹飪大師的味道的這種想法是痴心妄想。

他表示,做菜不僅要靠技術,還要帶有感情。不但要認識每一種食材,還要了解每一種食材的四季變化;不但要尊重每一種食材,還要知道每一種食材背後的故事。只有這樣,做出來的菜,才稱得上美食。烹飪大師的菜,往往是用心傳遞感情,用特定的烹飪手法,將食材的特性發揮到極致。不要說機器人,就是烹飪大師們手把手教的徒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也就是說,「機器人」永遠都做不出美食。當然,那些要求不高的「簡餐」「快餐」,則另當別論。人,永遠是餐飲的第一生產力。

觀點二:科技能讓美食保持活力

餐飲行家龍先生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機器人做菜能夠保證出品的穩定性,還能根據客人的口味對菜式進行更加精細化的調整。若大廚手把手「調教,甚至還能讓經典菜式、經典口味一直傳承下去。

他續稱,美食與科技相結合,有助於提高效率,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消耗,從這點看來,科技的加入更有助於為中餐的發展釋放活力。

如今,中餐在世界越來越受歡迎,但是卻一直難以繼續推廣,背後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中餐難以標準化生產。而「機器人+中餐」這種業態,有利於讓餐廳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為整個餐飲行業注入新活力,激發餐飲行業的創新活力。

今天話題

你願意接受機器人做菜麼?

今天作者

龔智南

編輯&排版

彭柔琪

部分圖片來源 綜合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nKAXHMBiuFnsJQVFg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