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末,大原南地村雷氏宗親(十八世)虎耀,得知我要第三次印刷《洛寧雷氏宗譜》,帶著由他整理的大原南地村南八門家譜,到洛陽來,要我把大原南八門十四世以後的部分也續上。同時帶來的還有《雷氏東澗公族譜》(南五門十五世雨林修訂,南八門十四世百中轉抄本)和《雷氏南八門支祖潤寰公祖譜》。
潤寰公:名可澤,字潤寰(九世),八世國元公三子。清朝初年遷居大原南地村。因潤寰公有八個孫子,故名《八門》。又因坡頭雷氏先祖是兄弟兩人,分為南北兩門,潤寰公屬南門支系,故又名《南八門》
在雨林修訂,百中轉抄的《雷氏東澗公族譜》最後,發現有一張《誥命之寶》,這是以前沒有發現的,以前我看的是複印件,後面沒印上,這次看的是原件,因老家譜破損嚴重,這最後一頁中間缺失一大塊,經修復後,只能恢復到現在這個樣子。這也確實是一份難得的歷史資料。
我看過《誥命之寶》後,有兩個難解的疑問,這個聖旨是道光二十三年頒發的,而早在三十一年前,嘉慶十七年,坡頭《雷氏祖塋墓表》就有:「敕賜世襲騎尉職,族眾免其差役」。這說明在嘉慶十七年以前就有聖旨,但這個聖旨是哪一年頒發的?現在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在沖霓犧牲後一百三十六年一直是個空白,不管是縣誌、或是家譜均無記載,沖霓子孫三代人均無「恩騎尉」職務。《河南府志》《洛寧縣誌》和沖霓的家譜記載「恩騎尉」都是從沖霓的第五代孫雷震川開始(嘉慶年間)。這道聖旨是給沖霓的第七代孫雷履祥的,應該算是第三道聖旨。
再者從《雷氏東澗公族譜》看,這本家譜成書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重新修訂是乾隆四十九年,距沖霓犧牲已過去八十八年,在這八十八年里也沒有任何皇帝褒獎的記載。可見皇帝褒獎最起碼是在乾隆四十九年以後的事。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請教了洛寧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先生,經與澤武先生研究分析,認為第一道聖旨應該是在嘉慶十五年前後頒發,十六年可能性大一點。根據《雷氏祖塋墓表》記載,立碑是在嘉慶十七年春天,在當時來說,皇帝的聖旨就是天大的事,是全族人的最大光榮,一定要有所記載,接到皇帝的聖旨後,首先在村邊立了一通「龜子碑」,(碑座是一個爬行狀、伸頸昂首,目視前方,栩栩如生的巨型贔屓),上面有皇帝的聖旨和沖霓的事跡。(這通碑現在已經找不到)緊接著又在祖塋立了一通《雷氏祖塋墓表》。從接到聖旨到立這兩通碑,估計是在一到兩年內完成。
據南門二十世廷豹回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南門二十二世海生當時在讀小學二年級,教室就在家廟,家廟正殿樑上有一個小木匣,小孩子不懂事,就用彈弓把它打破,從裡面掉下來一疊黃布,上面的字他們不認識,還有龍形圖案,他們就把它撕爛扔了。可惜海生已經去世多年,這事只能問到這裡。
至於說為什麼沖霓犧牲後一百三十六年內,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這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殺死沖霓的張開,原是清朝福建延平府副總兵,康熙八年,移駐洛寧張營村屯田,康熙十四年響應吳三桂叛亂,當年七月,張開的部隊殺死沖霓後,戰敗,當即又投降了清軍。後調征台灣、雲南、岳州、石阡、平遠等處,洎十六年南平吳逆、二十三年調征羅剎、二十八年調戎古北口、三十五年隨從護駕征噶爾丹,勞績卓著,成了皇帝的紅人。
相比較再說沖霓,沖霓只是一介平民百姓,既不是正規軍,也沒有一官半職,當時正在平叛吳三桂,戰爭打了八年,死傷無數。當時都御史佟鳳彩和河南府通判肯定會為沖霓上報請功,(因為沖霓救了通判任進孝的命,而且殺死八名叛軍)但奏摺啥時間能呈到皇帝面前?很難說。皇帝能不能顧著看?也很難說。我帶著這些疑問,查閱了一些清朝資料。據清《皇朝經世文四編》:「本朝篤念勛臣,優恤戰士,其立功而襲封者,無論己凡戰陣捐軀者,但有一命,無不加贈官階,給予世職。自三品輕車都尉至七品恩騎尉,即至外委生監殉難者,亦皆有之。本職或襲二十餘次,或襲三四次,襲次完時,均予恩騎尉,世襲罔替。」
清朝爵位的承襲有兩種,一種叫世襲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襲,由朝廷受予誥命,屬於特典之列,沖霓子孫即屬於這一種。
另一種也是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襲次數,—般是每—代減一等,襲次既盡,世爵也就取消。
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襲恩騎尉為正七品,從而確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其中
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恩騎尉:歲給俸銀45兩、俸祿45斛。以上每銀一兩給祿一斛(半石),合22.5石。從而保證了烈士後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
從十世祖沖霓算起:沖霓(一代)(沖霓犧牲是在康熙十四年)
藺(二代)
綿祚(三代)
歡(四代)
震川(五代)嘉慶年間承襲「恩騎尉」
興昌(六代)道光年間承襲「恩騎尉」
履祥(七代)道光年間承襲「恩騎尉」,朱仙鎮千總守備、信陽州守備
魁元(八代)咸豐年間隨父任,因軍功賞戴四品花翎,從四品,都司候銓
鳳岐(九代)同治年間承襲「恩騎尉」
天福(十代)光緒年間承襲「恩騎尉」
我以為可能是根據這些規定,時隔多年,重申一下,優恤烈士後人。由此可見,古代的皇帝,事隔一百三十多年以後,仍然顧念他的烈士後人。
作者簡介:雷學林,洛寧縣陳吳鄉坡頭人,1972年在廣西柳州鋼鐵廠參加工作,做政工宣傳。1981年調到洛陽石油部一公司,2011年退休。業餘時間寄情於洛寧雷氏文化研究。於2013年出版「洛寧雷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