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0年,英國殖民者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將號稱女王皇冠上的明珠的印度置入囊中,印度次大陸的存在讓英國人有了一片廣闊而肥沃的殖民地,這也是英國人維持世界帝國的根本,因此英國提出了入侵喜馬拉雅山諸國而將西藏納入殖民範圍的構想,而目的是為了保衛印度,這個構想在清朝末年得到了實施。
為何要入侵西藏
關於英國人為何要入侵西藏,除了其為了保衛印度殖民地的學說外,還有一個說法是比較有意思的,那就是西藏長期與世隔絕,地處世界最高的地方,這裡有著「無數的黃金,有可以挖掘金沙的大螞蟻,有信奉基督教的國王」總之是有無數的黃金,甚至連地板和磚瓦都是由黃金打造的。
這種傳說和英國人保衛印度的策略加起來,西藏就成了餓狼眼中的肉,於是英國人將策劃變成了行動。這些行動,在如今清朝實控了西藏將西藏變成了國土的說法中是難以看到的。我們拾遺補漏,重現這段歷史。
英國人和可笑的清政府
1884年,英國派遣了一支300人的小部隊侵入西藏,中途被攔截未果。此後,西藏地方政府對英國的入侵有了一定的認識,開始派遣藏軍加強防禦,英國人在此向清朝提出要求,要西藏地方政府撤除加強的軍隊,清政府委屈求全,要求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軍隊,然而西藏地方政府卻說西藏領土是不能後撤的,於是在此事上,英國和清政府竟然站在了一起,企圖共同打擊抗英的藏族同胞。而藏軍不顧清政府的阻撓,在所謂「駐藏大臣」的破壞之下依然和前線的英軍血戰,最終而失敗,這次戰役的主戰場就在亞東,隆吐山一帶。
在現代網絡上,為中國帶來西藏,蒙古等嫁妝的大清帝國,對這實控的西藏不僅沒有一兵一卒的支持,反而和侵略者站在一個立場上,也算是天下奇聞了。不僅如此,清政府還和英國簽訂了藏印之間的一系列條約,規定西藏必須開亞東為市,而西藏地方政府則反對英國人來到這裡貿易,並對清政府默認英國人挪動界碑對西藏進行領土和經濟上的掠奪十分反感,這使得本來對控制力薄弱的中央就沒信心的西藏地方政府更加反感清政府了。
英國人入侵西藏,所謂實控西藏的清政府根本無法控制西藏,也沒有任何政令和軍令能在西藏走的通,於是清政府直接和英國人簽訂條約,出賣國家主權。而西藏地方政府屬於極度仇英,根本就不願意和英國人打交道,所以樂見英國和清政府打交道,但對清政府打交道下來的協議,條約紛紛拒不履行,英國人看到這種局面,覺得很開心,認為清政府根本就無足輕重,於是拋開了清政府,直接和西藏地方政府開始了談判,當然這種談判確定是失敗的。
抵抗的失敗和《拉薩條約》
1903年,英國人拼湊了3000名士兵,開始了著名的入侵西藏戰役。此時的英軍乃是世界第一軍,裝備和技術都是世界前列,而藏軍則裝備落後,甚至還用著火繩槍,這就造成了當時英軍假裝退出槍膛中的子彈要談判,藏軍退出了子彈而英軍開槍的事件,所謂的清政府在西藏也沒有一兵一卒來抵抗英軍,西藏地方只是靠著民兵,僧侶,百姓來抵抗英軍,武器的代差不能被英勇和犧牲來彌補,機槍大炮下的藏軍損失慘重,最終被英軍進軍到了拉薩。
隨後,西藏地方政府被迫與英簽訂了《拉薩條約》
《拉薩條約》中規定了種種英國人在西藏的特權,甚至可以開設驛站,郵電,駐紮軍隊等,英國人在此後對藏胞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屠殺和掠奪,而此時的駐藏大臣和清軍依然不見蹤影。不僅如此,可笑的清政府竟稱頌英軍「恩威並著,造福西藏」他們無恥到了極點還顛倒黑白,把戰爭歸結於藏民不遵約束,膽大妄為。
英國對西藏的入侵結束後,西藏事實上變成了英國的勢力範圍和一個半獨立王國,此時的清政府開始想要對西藏做點什麼維持局面,他們不敢和英軍作戰,但面對和藏軍發生的衝突還是敢於應對的,於是派遣了2000名川軍入藏,遭到了藏軍的阻截,而清政府在西藏的最後一點政治勢力的改革也宣布失敗,深感頭痛的清政府見國內烽煙四起,短時間內,南方各省獨立,蒙古獨立,正是應接不暇,陷入了滅亡前的恐懼之中。直到共和國時期,這片中華民族的瑰寶才真正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