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勞心勞力幫子女帶娃的老人,多半是這四種結局,既現實又戳心

2020-02-10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現代城市中很多家庭老人做好後勤工作,幫助年輕的父母帶娃、做家務,夫妻倆才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可謂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您幫我帶孩子,我替您養老!」

萌萌的老公是外省人,孩子出生後,眼看著萌萌產假就快休完了,公婆在外地,不能過來幫忙,老公和萌萌商量著請丈母娘幫忙帶孩子。嘴甜的老公當場就向丈母娘表態:「您幫我帶孩子,這恩情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我一定替您養老!」

丈母娘本來就萌萌有一個女兒,已經退休的她還在外面找了一份工作貼補家用,看在女婿都開口了的份上,丈母娘毅然辭去了工作住到了女兒家裡幫忙帶外孫。老人把女婿當自己兒子一樣疼,把家裡的家務事都包乾了,每天還特地做些女婿喜歡吃的飯菜

女婿一開始對老人畢恭畢敬,主動幫助丈母娘做家務,丈母娘也心疼倆夫妻在外工作辛苦,儘可能地把家務事都做得乾乾淨淨。漸漸地,女婿變得越來越懶,回家都躺沙發上玩手機,似乎帶孩子成了萌萌和丈母娘的事情。

丈母娘為此常常生氣,但是又害怕影響他們小夫妻的關係,總是有苦往肚子裡咽。五年後,女兒生了二胎,丈母娘感慨道:「這帶孩子的日子完全沒個頭,以後也不能指望女兒給自己養老了,女兒兩個孩子負擔這麼重,恐怕自身難保了。」

那些巴心巴肝幫兒女帶娃的老人,往往有了這四種結局,既現實又戳心,年輕人要反省:

第一種:老人落得個「整天生悶氣」的下場

老人都是維護自己的孩子的,自己的孩子再怎麼懶散無禮,老人都不會介意。但是女婿或者媳婦是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不論是幫兒子帶娃的婆婆,還是幫女兒帶娃的丈母娘,對於媳婦和女婿的不當行為都會心生不滿。

有些老人會跟自己的子女抱怨一下,發泄出來。但是抱怨得多了又影響了年輕夫妻間的關係,老人為了維持家庭的穩定,漸漸養成了有苦往肚子裡咽的習慣,難免為此生悶氣,對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一定的傷害。

第二種:老人的家底越來越薄

我國現行的退休制度是,工人身份的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0歲,很多老人退休後,覺得自己身體情況較好,他們會把退休工資存起來,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可一旦孫子出生後,老人為了幫子女只能辭去工作幫忙帶娃,幫忙帶娃時,又不免給孫子買點玩具衣服,貼補點生活費。

這樣一來,不光自己的收入少了一半,支出還大了很多。老人這都是用自己養老的錢在幫自己的子女們,家底越來越薄。

第三種:老人與子女反目成仇

前面我們提到了老人帶娃時常常生悶氣,可是每個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有些老人忍無可忍時,難免對自己的媳婦或女婿指責幾句,年輕人火氣比較旺,有時忍不住就回懟兩句。這可是老人最受不了的,人都有寧可累死也不能被氣憋死的心態,一旦老人和媳婦或女婿發生口角,往往會憤然離開子女家,從此還結下了帶娃仇!

第四種:老人為了不拖累子女,最後選擇獨居養老

老人不論幫子女帶娃的過程是否愉快,等到自己身體不好了,不能幫子女忙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獨居養老。因為子女的養娃負擔重,工作壓力大,老人不忍心給子女添麻煩

特別是對於二胎家庭而言,子女本來就被兩個孩子鬧得團團轉,哪有精力顧及老人呢?善良的老人往往自覺回自己家裡,獨居養老或者去養老院安度晚年。

每個幫子女帶娃的老人都源自對子女深深的愛,老人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對子女本無虧欠,帶娃和養老並不能對等。他們幫助子女帶娃時,完完全全是出於為子女減輕負擔考慮的,並不是衝著給自己養老做準備的。

年輕的父母們,如果您家有老人幫忙帶娃,請珍惜這種莫大的幸福,他們才是小家庭幸福和諧的締造者,才是你們安心工作,積累財富的奠基人。請善待那個為你帶娃的老人,他們將這人世間最淳樸的愛,給了自己最親愛的子女。

寶爸寶媽們,你們有老人幫忙帶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