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石牛鎮,春風輕撫,萬物復甦,暖暖的陽光沐浴著鬆軟的土地。
60歲的楊義發老漢捧起一把帶著芳香的泥土聞了聞,把春天的氣息吸進了肺里。他輕輕地鬆開雙手,黃橙橙的土沫吧嗒吧嗒地掉在塑料薄膜上。塑料膜下面,是剛剛出土的西瓜苗,苗兒是外地老闆張元斌的。
楊義發年輕的時候每年都要出去打工,月收入比城裡的機關幹部都要高,那個時候他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如今他老了,打不動工了,於是就和鄰居將土地租給外鄉人張元斌種西瓜,每畝地一年700元的租金。楊義發把家裡的2畝地都租了出去,每年有1400元的固定收入。糧食蔬菜自己種,也不用花錢買,平日到西瓜田裡打工,一個月還能掙上1000多塊錢,他和老伴的小日子過得可舒心了。
在西瓜地里幹活的都是楊義發的老鄰居。疫情發生後,一些鄰居沒有出門打工,就近到西瓜地里找點活干,掙點小錢補貼家用。鄰居們不僅來了人,還帶來了牲口,一頭牛也算一天工,拿一個成年人的工資,連人帶牛來幹活就拿兩份工資,大家高興得合不攏嘴。
石牛鎮又名石牛堡,位於川西北的綿陽梓潼縣,相傳秦惠王欲吞蜀,作石牛日屙千金,以此誘蜀王派五丁迎婦而開山,五丁在今七曲山為除擋道巨蟒,導致地崩山摧壯士死,而金牛則驚遁至梓邑城南三十里的四堆山,在一洞口化為了巨石,蹲踞如牛。唐代杜如晦為此作詩云:「苔蘚作毛隨雨濕,藤蔓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難耕隴上田。」清咸豐8年,縣令張香海立碑題字「古石牛堡」,石牛鎮名由此而來。
石牛屬於淺丘,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肥沃的土地也適合西瓜生長,吸引了鄰縣的瓜農張元斌。張元斌來到這裡,一口氣承包了20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西瓜。
「現在主要是把苗子栽下去,把它管理好,到後面就不讓人操心了。」張元斌算了筆帳,每畝土地一年的承包價是700多元,所有費用加起來,200多畝瓜得投入五六十萬,如果收成好、市場行情好,一畝西瓜可以賣到5000元左右,200畝西瓜好點可以賣到100萬,可以凈賺幾十萬元。
「西瓜3月種6月收,中間只有100多天的生長期,相比其他農產品,可以節省不少成本。」張遠斌說。
「堅持抓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不誤,雙勝利。」石牛鎮黨委書記張奎也是這瓜田的常客。
張奎是一名典型的80後,當過團縣委書記,當過鎮長。如今,他當鎮黨委書記才3個月。有人說,張奎幹事果斷有衝勁,經常穿梭于田間地頭,和村民們聊生產,與大家交流意見,直來直去,用四川話說就是不喜歡沖殼子(說大話),他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不客氣,直接說重點」。
張奎眼下的工作重點就是抓防疫抓生產,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重點抓春耕生產和復工、復產。石牛鎮是農業大鎮,張奎把在春耕生產放在重中之重。他總結了「四抓」:一是利用微信視頻,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開展農機培訓; 二是抓好包括所有的鎮域範圍內的斗渠、仔渠、毛渠,以及塘堰的清理維護,確保3月底順利放水;三是全鎮組織11支春耕服務隊,把農資送到田間地頭,保證老百姓在不趕集、不趕場的同時,能夠順利獲得農資,能夠順利生產;四是通過內引外聯,爭取上級政策和業主投入。
「今年要發展優質糧油1萬餘畝、蔬菜5000畝、海椒3500畝、西瓜1000畝,引導老百姓在本地就能夠實現致富。」張奎說,這是他擔任石牛鎮黨委書記以來,在發展農業方面定下的第一個目標。
3月24日,四川省應急委員會發布通報,稱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二級應急響應從25日零時起調整為三級應急響應。隨著疫情的好轉,石牛鎮也將迎來更好的明天。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