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興黃橋古鎮,2000年歷史古鎮,曾是新四軍指揮部

2019-10-09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江蘇泰興黃橋鎮,一座起源於漢高祖時期,始建於北宋的千年古鎮,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東連如皋,北接姜堰,是連接蘇中、蘇北和蘇南的重要門戶,自古就是水上交通樞紐,被譽為「北分淮委,南接江潮」。黃橋古鎮現在保存有東、南、西傳統風貌的古街區三大片,總面積達二十八萬平方米,共有二十四條古街巷,最著名的是珠巷、羅家巷、王家巷、米巷,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明清歷史原貌。

兩千多年前的漢高祖時期,吳王劉濞都廣陵(現在的揚州地區),在今天的泰州市設立糧倉海陵倉,黃橋因倉得名永豐里,這個名字既順口也寓意深遠,古人希望糧食年年豐收。到北宋年間,永豐里建鎮,改名為黑松林,南宋紹興年間,抗金名將岳飛曾在泰州駐兵。元末明初黑松林再改名為黃橋鎮,一直沿用至今。

黃橋古鎮保存的古街巷古建築數量眾多,街巷大部分以店鋪為主,格局為常見的前店後坊,巷道兩旁建築屋檐低矮,青磚小瓦,硬山屋頂,舉折平緩,矮撻子門,保持了古鎮原有的城鎮風貌和地方特色。鎮內還有三座古寺廟:福慧寺、宗鏡庵、真武廟;何氏、韓氏、王氏、錢氏、張氏、閭氏、沈氏七座宗祠;文明橋和致富橋兩座古橋,以及大量唐、宋、明、清石刻、木匾等文物。

黃橋鎮珠巷東首的韓秋岩故居是一座清末民居,韓秋岩是高級工程師、著名畫家,也是黃橋中學創始人之一,曾任蘇州國畫院畫師、蘇州滄浪詩社社長等職務。故居原有房屋十一間,三進院落,占地四百多平方米,現僅存三間,是1989年為建黃橋圖使館韓秋岩捐贈,為磚木結構,古樸典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顧孝子亭是一座弘揚孝道的古建築,是後人為了紀念宋代永豐里人顧昕所建,顧昕孝母五十年,母親生病臥床,他晝夜事奉,衣不解帶,母親失明,他晝夜號泣,直到母親痊癒,明成祖朱棣直到顧昕的孝行後,還曾作詩兩首予以頌揚。因此,後人在顧昕的葬地建造了顧孝子亭,明萬曆十九年泰興知縣在亭中立碑,刻「宋顧孝子墓」五個大字。

御史府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五百年,前後六進,是明代進士何棐的府邸。何棐十七歲中秀才,二十歲中舉人,二十一歲科考殿試得二甲九十三名,被賜「同進士出身」。何棐為官期間,清正廉潔,頗有建樹,一路高升,曾任陝西道監察御史、督軍、廣西按察使、南京太僕寺少卿,官至從三品。御史府整座建築為民居風格,磚木結構,磚雕門牆,樸素典雅。

​近代,黃橋古鎮曾是革命重要地區,位於米巷東首的清代園林建築丁家花園現在是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這座建築原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新四軍在黃橋設立蘇北指揮部,發生了名震中外的黃橋決戰。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還曾有過輝煌的「七戰七捷」,「黃橋戰役」更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工字樓原是黃橋中學的教學樓,為磚木結構,新四軍於1940年進駐黃橋後,蘇中和蘇北軍事指揮部就曾設在這裡。工字樓是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歷史的見證。在黃橋公園北側建有黃橋戰役革命烈士陵園,園內蒼松翠柏,莊嚴肅穆。紀念碑上鐫刻著葉飛同志題寫的「黃橋戰役革命烈士永垂千古」,現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Vp-sW0BMH2_cNUgPd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