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史丹福專家:讓孩子快人一步,它比努力更重要

2019-12-01     兜媽愛叨叨

教育孩子,批評和誇獎,哪個會更讓孩子更容易獲得進步,不言而喻。

美國的大衛·史華茲說過:一種思想如果進入心中,就會盤踞成長。如果那是一個消極的思想種子,就會生出消極的果實。積極的思想種子,就會生出積極的果實。讚美孩子可以讓孩子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顯而易見的幫助。

細說生活,父母對孩子的讚美之詞一般會用「你真棒」、「你好聰明」、「加油,你會成功的」這些口頭禪,但這種對孩子的誇獎恰恰是扼殺孩子成長型思維的「罪魁禍首」。

在這裡首先給家長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ecks)之前就提出,成長型思維才是每個家長必備的教育技巧。當我們在誇獎自己的孩子時候會說:「這麼棒的麼?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把作業做完咯!」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思維,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養成獨立面對困難並解決困難的一種思維習慣,而不是簡單的「加油,孩子」。

在國外,很多學校和家長都在使用這個方法來教育孩子們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認為這樣會增加自己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得更加樂觀主動。

與「成長型思維」對應的是「固定型思維」,比如,孩子經過努力拚裝好了自己心愛的玩具,這個時候家長說 「真棒,孩子」,就會潛在的使孩子養成「固定型思維」,即孩子以為「真棒」是這個年齡所有孩子的特性。

關鍵在於,當孩子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那些想要通過自己的堅持來獲取成功卻屢屢失敗的孩子會不自覺的失去自信心。

「我是不是很笨啊!」這是一位心理學家與一個5歲的孩子聊天時候孩子說的話。「媽媽一直說我很棒,但是這麼簡單的東西我竟然不會做。」孩子沮喪的低下頭。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成長型思維可以讓孩子更加積極地對待學習和生活,也能擁有更好的抗壓能力。而固定型思維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困難面前停下腳步,茫然失措。

但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1.給孩子講故事

很多家長給孩子講童話故事的時候,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們以為——王子天生就該娶公主,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很多事都是「理所當然」,他們就很容易養成固定式思維。

家長要做的應該是告訴孩子們王子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過五關斬六將」,客服重重困難之後才會和公主快樂的生活在一起。這樣就會建立孩子的潛在思維——只有努力以後才會獲得成功。

2.表揚孩子要正確

假如我們的孩子很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以後,結果仍然是失敗,很多家長此時會說「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其實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潛在的反駁,反駁了他之前的努力,他也會很沮喪。

家長要考慮孩子們的感受,當他們失敗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誇獎,而是幫助孩子分析,作出改進。當然,如果能和孩子一同體驗全過程是最好的。

3.家庭環境很重要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生活對他的影響很大,很多孩子會自讓而然的去模仿父母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所以,假如父母的思維呈現固定化思維,孩子也會受影響成為固定化思維的人,

作為父母,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比如每天和孩子溝通自己發生的事,以及自己解決的方法,言傳身教,讓孩子去思考有沒有做錯的地方。通過不斷地分享,不僅可以讓孩子學習成長,還能促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一舉兩得。

雨果曾經說過,要教育孩子變得更好,家長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而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不斷地努力,進修自己。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讚揚與認可,但是錯誤的讚揚方式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TqQyW4BMH2_cNUgzJ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