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的人,老了很淒涼?」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

2021-05-22     世界華人周刊

原標題:「不結婚的人,老了很淒涼?」百年前的廣東女性已給出答案

近幾年,「女性獨立」、「女性婚育選擇」等話題屢見不鮮,甚至已經成為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普通話題了。

多數人覺得,是社會的進步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所以女性群體才敢公然發聲,在婚姻、工作上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其實並不然,在我國「女性婚育選擇」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在那個封建保守的年代,有一群女性就自身的婚姻和生育問題,會有自己的考量和決定。

這個群體被稱作是「自梳女」。

電影《自梳》劇照

1

永不嫁人

在幾百年前的明代,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女性非但沒有繼承權,更沒有選擇配偶的權利。

在婚戀上,這些女性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即便不情願也必須無條件遵從。

然而,在珠三角一帶,卻有這樣一群女性,面對「父母之命」的婚姻,她們決定打破傳統,永遠不嫁人。

女性之所以敢挑戰封建禮教,是因為當時珠江三角地區的蠶絲業很發達,為當地的女子也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

一些家境不好的女子,都到當地的工廠做女工,雖然工作辛苦但是收入還不錯,可以做到經濟上獨立。

工作期間,她們發現身邊多數的已婚女性,都有著不幸福的婚姻,在婆家她們壓根就沒有地位。

這些已婚婦女,既要伺候公婆,又要服侍丈夫,還要親力親為地照顧兒女。雖然付出很多,但稍有不慎,就會遭到婆家人的指責和打罵。

電影《自梳》截圖

在生育問題上更是如此,當時處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如果女性婚後不能為婆家添男丁,則會受到一家人的嘲諷和冷嘲熱諷。

在嶺南地區有一首民謠,說的是一些嫁去夫家的女子,不管起得多早,婆家人都會嫌遲,受氣、受虐待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

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眼淚唔干入下間,下間有個冬瓜仔,問安人老爺煮定蒸;安人又話煮,老爺又話蒸,蒸蒸煮煮唔中安人老爺意,大揸揦鹽又話咸,手甲挑鹽又話淡,三朝打爛三條夾木棍,四朝跪爛四條裙!咁好花裙俾你跪爛,咁好石頭俾你跪崩!橫又難,直又難,不如苦命落陰間!人話陰間條路好,我話陰間條路好艱難!

已婚婦女的悲慘處境,讓那些未婚女子很心痛,但她們除了同情外,並不能改變什麼。

改變不了別人,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於是,那些經濟獨立的女性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與其結婚後受氣,不如選擇終身不嫁。

在過去,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長的辮子,結婚時,母親或女長輩會將辮子挽起,成為髻,這也是由少女到少婦的一個儀式。

「自梳女」顧名思義,就是跳過結婚這個步驟,自己把頭髮盤起來,以示終生不會嫁人。

在封建社會做了這樣的事情,可不是簡單的頭飾問題,而是代表著一種態度,更代表著一種反抗精神。

2

抗爭命運

自梳女的行為類似出家,但實際上有很大差別,出家是一種「出世」的逃避,而自梳女則是迎難而上。

自梳女一旦將頭髮盤起,就不能再改變。

如果「反悔」做出傷風敗俗的事情,便會受到鄉黨的懲罰,各種殘酷的刑罰會一齊招呼上來,甚至還會浸豬籠。

總之,自梳女如果背叛自己的選擇和誓言,輕者會被重罰,重者則會被處死。儘管如此,她們也不屈服。

雖然這條路會受到父母的阻礙和世俗人的詬病,但「自梳女」群體的態度卻非常堅決,哪怕被迫和他人成親,她們也會想盡辦法出逃。

為了避免與新郎發生關係,她們在結婚之前,就會做一套連體衣,將自己從腳裹到脖子,這種衣服非常牢固,不容易被撕開。

除此之外,她們還藏了一把剪刀保護自己。

在此期間,其他的一些自梳女還會守在新郎家附近,只要新娘大聲呼救,她們就會衝進去保護她,做到萬無一失。

三天之後,新娘回門,這些女子就借著機會留在了娘家。

當然,做出這麼「大逆不道」的事,娘家也不會收留她們,自梳女們一起籌建了一個「姑婆屋」,她們一起在這裡生活,不再回到夫家。

雖然成功逃離了夫家,但名義上她們還是夫家的媳婦,夫家的大事她們還是要參與,死後也可以埋葬在夫家,只不過,一切費用都要自己負責。

這種行為也被稱為「不落家」。

當然,想要成為自梳女並沒有那麼簡單,除了要遭受外界的議論外,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儀式。

在吉時吉日當天,女子先進行香薰沐浴,然後到菩薩面前起誓,發誓自己將終身不嫁。

之後才開始正式的自梳儀式。

一般是由年紀稍長一些的自梳女幫忙梳好髮髻,並且在梳頭髮的過程中還要念著「八梳訣」,什麼一梳福,二梳壽,三梳精心,四梳平安等等。

儀式結束後,自梳女還會換上嶄新的衣服。如果家庭富裕的,還須擺酒宴客。

莊嚴的儀式,宣告著她們對傳統的不滿和活得解放的喜悅感。

3

自由生活

自梳女們擺脫了婚姻的束縛,不依靠別人,自力更生。

在沒有家庭負擔的情況下,女性可以憑藉自己的辛勤勞動維持個人最低限度的生活,甚至可以略有盈餘。

除了養活自己外,她們還可以貼補娘家。

在「姑婆屋」里,姐們之間互相照顧,清閒又自在。

為了使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密,她們還會義結金蘭,成為比有血緣關係更親的親人。

在這種互幫互助模式下,雖然原生家庭的貧苦,但她們自食其力、姐妹友愛,自由自在得令人快樂。

有位自梳女婆婆在採訪時說:「自由如小鳥,喜歡飛到哪兒都可以。」臉上幸福的笑容讓人動容。

20世紀30年代,廣東絲綢業漸漸衰落,這些自梳女不得不另尋門路,開始去香港和南洋當女傭。

因為收入頗高,越來越多貧苦人家的女子,為了養家餬口,也開始加入自梳女的行列。

由於勤勞能幹和潔身自好,自梳女在當時的地位也很高,很有信譽。

大家肯定會好奇,她們該如何養老?

自梳女這個群體,雖然沒有後代親自照顧,但因為勤勤懇懇,大多都擁有相當的積蓄,她們能夠通過金錢解決養老問題。

她們住在姑婆屋,一起聊天、打牌,看上去跟普通的奶奶也沒什麼區別。

有的自梳女還會收女徒弟,除了傳授技藝,更多的是相互扶持。

徒弟也是女兒,老了要對師傅盡孝道,病榻前照顧,死後送終等。

因為習俗,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埋葬在娘家,很多很多自梳女為了死後有個安身之所,便選擇「買門口」。

買門口就是嫁給死人,結陰婚。分為兩種,一種嫁給已經入土的死人稱為「墓白清」,一種是嫁給還沒有入土的屍體,即「當屍首」。

儘管自梳女們辛勞一生,但清心寡欲、簡樸至極的生活反而令她們普遍長壽。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自梳女也漸漸消失。

目前,番禺區小谷圍街南亭村尚有13名自梳女,她們算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最年輕的也都90多歲了。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里,她們勇於挑戰禮法權威,敢賭上半生,做出追尋自由的選擇,是時代的女英雄。

而「自梳女」的人生態度,或許可以給當代女性帶來一些啟示。

4

現代單身貴族

雖然現在的我們不再遭受婚姻的束縛,但結婚一直是我們熱烈討論的話題。

面對父母的催促,社會的壓力,不婚似乎成了一宗罪。

而現代年輕人普遍的婚姻觀是不將就。

在現代社會,女性也能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結婚,似乎不是一個必要選擇。

從「自梳女」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即使不婚,經濟上只要獨立,我們依然可以幸福。

無論是結婚還是不婚,實現絕對的獨立自主才是掌握命運的唯一出路。

婚姻不再是一道必做題,而更像是一道選做題。

無論是與子偕老,還是獨自快活,只要人生不遺憾,才是生活最終的真諦。文/小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S4WqXkBbyZbTSdk0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