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天徒步穿越戶外登山活動,需要什麼裝備和準備?

2020-07-13     買戶外

原標題:單天徒步穿越戶外登山活動,需要什麼裝備和準備?

這次想來跟大家聊聊單天戶外登山活動的注意事項,我下面想簡單分享一下,需要準備些什麼:

裝備

頭燈

拿手機或手電筒照路都得占用一隻手,非常不方便。手機電力寶貴,我寧願你拿手機來打卡,也不要用它當主要照明啊!在單日行程,出發前確定滿電,不帶備用電池也沒關係。

雨具

這邊說的是兩件式,分成雨衣雨褲的東西。如果路很寬,沒啥植物會勾,用斗篷式雨衣問題也不大。不過斗篷式雨衣千萬不要買商店的黃色小雨衣,那東西你舉個手抬個腳就撕裂了,然後水一樣流進來。

適當的保暖衣物

這個比較沒有固定標準,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夠快的話,只要有雨衣褲,身體產熱就足夠維持溫暖。但速度慢點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帶一件抓絨外套較好。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議不要羽絨,因為單天活動時,會需要穿保暖層,遇到下雨就會淋濕,而羽絨淋濕就會喪失保暖效果。建議選抓絨或化纖填充材質。

個人藥物和簡單外傷處理耗材

個人藥物很簡單,你在平地有什麼病,上山還是都有可能發作。平常會備什麼藥,建議單攻時就都備著。外傷處理也很簡單,創可貼幾個、中小號紗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藥膏小條一條、小管生理食鹽水一管、透氣膠帶、大力貼若干。這樣大概 100克上下,很輕,夠你處理 95% 以上外傷跟水泡。

水、路上吃的

準備水有兩個思路:一是出發就背著全程需要的水,不過這樣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攜帶飲水處理的器具。飲水處理的器具最簡單又輕的就是濾水器,如果你有打算中間吃熱食,比如泡麵,那就順便把水煮開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濾水。吃的就看大家喜歡,這種長時間活動建議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能量補給,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卡路里,人體一小時最多最多吸收 400 卡熱量,再多也沒意義。

定位裝置

現在都是講手機離線地圖,會用紙本地圖跟指北針定位的,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不過我個人認為,有手機跟安裝離線地圖之外,還有兩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資料收集,二是學怎麼用。

天幕或緊急避難帳

這個是選配,而且是大約 3-6 人準備一張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團體裝備。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災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溫,而保暖衣物不夠時,還有最後手段可以與惡劣環境隔絕,避免失溫。這個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來,而是整張直接罩在自己頭上,底下用屁股坐著壓住。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溫度會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帶爐頭,在裡面開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為啥我知道?我跟三個夥伴用這個方式在零下 30 度 C 的地方露宿過一晚,現在還活著打這些字。(但爐頭開一下,溫度有上來就要停,不然會先一氧化碳中毒)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這個算是最後大絕招。事前的天氣資料查詢,還有對體能的估計,是更為重要的前置作業,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動用這招。

事前準備

地圖:對要去的的地理相對位置、路線的了解。

這個很重要,你隨便去哪個城市玩都會做事情資料準備,拿張城市地圖畫來畫去,安排景點順序,憑什麼以為來山上不需要?憑什麼以為來這邊可以自由行走?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干話說的一條路走到底就會到。在找地圖信息的時候,有一點務必注意:時效性。其實這個是手機任何登山資訊都要注意的,資訊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路程估計

怎麼做呢?查閱至少三份,能夠到五份最好,別人的路程紀錄,這個紀錄要包含抵達每個重要地點的時間。然後你在走的時候,就要從第一個段落(也就是起點到第一個重要地標)開始,比較自己跟紀錄的時間差異。假設你收集了 3-5 份紀錄,那應該會有至少一份的時間,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較個兩三段後,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紀錄的時間,作為你估計自己之後還需要走多久的參考了。

設定停損點

但我個性不是那種喜歡勸退的人,我只會提醒:要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不行就不要勉強。大家都會回:好的我們會評估。結果呢?最後還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乾脆就在睡一晚……。參加單天戶外活動很重要的一點,叫做時間風險控管。這甚至比過夜行程還重要,原因是單天活動本身是輕裝,不一定有足夠的裝備應付非預期過夜。而這個時間風險管控,要跟前面的腳程估計一起做。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夠接受自己走到幾點。這個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兩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走 15-18 小時,鐵定摸到黑。但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計劃,本身就是以這個來準備。但對一般大眾來說,我會建議底線設定成以下兩個:1、不要摸到天黑;2、最多不要超過 15 小時(12 小時內較好)。理由是,天黑跟過長時間的行走,都是讓風險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見度差;而人在過長時間行走累積的疲累下,判斷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這時候發生意外的機會就更高(跌倒、走錯…等等)。有了底線後,加上前面收集好幾份的時間紀錄,你應該對於單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紀錄的時間,分別是 10 小時、12 小時兩份、14 小時兩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腳程快的驢友大概要 10 小時,中等是 12,慢一點是 14。出發前,你就可以依據你對自己體能的了解,對照紀錄的時間,去預估你可能會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經驗,都是走比別人還慢,那就不要以為你能 10 小時搞定,請準備至少 14 小時。這時候就能以這個最初的預估,來倒推出發時間。如果你預估自己一趟需要 14 小時,然後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來算:現在天黑是 19:00,減掉 14,你最晚得在凌晨 5 點開始走。但我通常不會抓那麼剛好,會再預留 10% 左右的預備時間,以避免自己身體狀況差,或估計不准。反正早出發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賺到,寧願早也不要晚。開始走後,就要定時定點,去對照自己實際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預估的,以及拿來當作參考基準的那份紀錄,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預估的快,還是慢呢?差多少?這件事情在每個重要地標都要做。舉個例子,假設當你發現你原先拿來當作預估參考的那份紀錄,用了 6 小時抵達,但你到這邊已經花了 8 小時。那這時候就不用猶豫了,回頭吧。因為如果你繼續走,那就可以清楚預見到,下山一定大大超過自己預估的時間,而且會大摸黑。

上面這段比較複雜,我用一個簡化的流程,來概括上面講到的東西:

1. 設定幾點下山

2. 對照自己的體能,以及查找到的紀錄

3. 訂出一個最初的預估總耗時

4. 倒推回去,設定幾點出發

5. 實際開始走後,在每一段去印證自己的實際速度,跟預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預估,或比預估快,則繼續

7. 若比預估慢,且已可預見繼續下去,會超過當初設定的下山底線,撤退。

天氣信息

單天的活動天氣信息算好掌控,因為你直到出發前一天,都還能查看天氣預報。現在的氣象其實到三天內都算準了。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氣後,就看個人對天氣的容忍度。對我來說,除非是梅雨那種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風,這兩種我會幹脆就在家裡玩耍。但像這幾天算是典型夏季氣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開始雷陣雨,傍晚前會停然後放晴,那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出去,如果要出去,那就做好面對天氣的最佳準備。以這個連假的夏季氣候模式來看,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早點出發,走快一點,下雨前就給他結束。但這種想法總有一天會失准。所以這種時候,第二個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裝備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參看前面的準備部分。然後提醒一下,雷陣雨的天氣,最怕的其實不是下雨,而是打雷。聽到雷聲或是看到閃電很近的話,就不要繼續待在空曠的稜線高處了,趕快跑比較實在。

希望打這些內容,讓更多想嘗試這門運動的人有些幫助。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領。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樂。

|(www.maihuwai.com)推薦你喜歡的戶外裝備

|微信號:maihuwaicom

喜歡的朋友就來訂閱買戶外(微信公眾號:maihuwaicom),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RMcRnMBnkjnB-0zeG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