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非洲草原擁有著廣袤的土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更是大型哺乳動物的資源,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斑馬、角馬、犀牛等等,這些動物無論哪一個都比我們生活中看見的動物更加強壯、健碩。因此令人困惑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熱帶非洲沒有大型哺乳動物被馴養?
非洲位於撒哈拉以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包括一些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那麼,為什麼非洲人從來不馴養犀牛呢?為什麼他們從來不養河馬?大象?還是巨型角馬?也許最奇怪的是,考慮到馬在歐洲歷史上的重要性,為什麼熱帶非洲人從來沒有馴養過他們自己的野馬——斑馬?
斑馬與馴養的馬關係密切,共有一個屬(馬屬)和一個共同的祖先。斑馬體長200-24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尾長47-57厘米,體重約350千克。生活在一個小的群體或集群中,是社會性和群居性的食草動物,在公共場所繁殖良好,與它們的哺乳動物鄰居,如羚羊和角馬和諧相處。斑馬的體型把一個成年人馱在背上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拉車也不在話下。那為什麼非洲人沒有馴服斑馬?
眾所周知,斑馬很難馴服
眾所周知,斑馬不僅難以馴服同樣也很難被捕獲。斑馬在非洲草原已經進化出了高超的預警機制,比如:遠比其他馬優越的周邊視覺。而且他們脾氣暴躁,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變得越來越不合群,一旦咬了人,就不願鬆口。斑馬的一腳基本可以致人死亡,而這些看起來溫順的食草動物每年給動物園管理員造成的傷害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要多。
因此,斑馬也屬於危險品種,但我們人類也曾試圖馴化野生斑馬。在殖民時期,一些富有冒險精神的歐洲人試圖駕馭非洲馬。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勳爵駕駛著一輛斑馬拉車穿過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街道。但這些生物從未被人類真正的馴化過,它們從未在人類的控制下繁衍生息。
為什麼馴服非洲草原動物這麼難?適者生存。
斑馬和其他非洲動物進化出的特徵幫助它們在地球上最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非洲不僅是人類的誕生地,也是地球上許多動植物的誕生地。那些曾經選擇留在這片大陸上而沒有遷移到新土地的生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逐漸適應了非洲草原環境的掠食性。
非洲草原的哺乳動物與地球上一些最危險的捕食者共享棲息地,包括獅子和獵豹、美洲豹和鬣狗。自然選擇迫使非洲野生動物(如斑馬)進化出了聰明的生存技巧。
因此,類似的殘酷環境阻礙了其他非洲野生動物的馴化。犀牛體重超過5噸,非常強壯,對非洲農民來說家裡養個犀牛估計是個可怕的負擔,全家人不吃也供不住一頭犀牛的伙食!而且犀牛脾氣極其暴躁,難以捉摸。雖然它們的視力不好,但它們的嗅覺和聽覺特別敏銳。儘管體型龐大,但犀牛非常敏捷,當被犀牛激怒時(通常只是因為一種不熟悉的氣味或聲音)暴躁的犀牛可以達到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即使在茂密的灌木叢中也是如此,異常暴躁的脾氣和巨大的噸位就阻礙了人類的馴化。
河馬也可以為非洲文明提供獨特的農業和軍事優勢。然而,河馬好鬥的天性、毀滅性的下顎和四噸半的體型使它們成為致命的物種。並且河馬很有領地意識,雄性常常為了爭奪後宮而爭鬥至死。據說,非洲每年死於河馬的人比除了獅子以外的任何哺乳動物都要多。
總結
總的來說,非洲食草動物雖然食草,但它們的侵略性太強,人類根本無法控制。而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哺乳動物是在與人類的干涉隔絕的情況下進化的,當人類到達歐亞大陸和美洲時,當地的食草動物天生就不那麼謹慎了,更容易接受人類的控制。
但是在非洲,人類和野獸一起進化了數百萬年。大型哺乳動物已經學會了如何躲避人類,特殊情況下,還學會了攻擊人類,它們用地球上最複雜的生理特徵來抵抗人類的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