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歷史,黃氏分派始祖黃滔的祠堂,省級文物,福建莆田黃滔祠

2019-12-24   視覺秀旅遊

黃滔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東里巷,東黃巷,亦稱"東里巷",地屬莆田市英龍社區;出英惠巷即達北大中路。宋時尚為城外,明初興化府擴城後,劃入府城之東北角處"拱辰門"附近,巷道長達800餘米,住戶一姓"黃",俗名"東黃",這裡是莆田城內唯一的一姓氏族聚居之地。


黃滔祠始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為紀念黃滔而建,明倭亂後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23.18平方米。由祠門、正廳、下廳組成,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大門上持著"東里黃氏大宗祠"匾額,左右兩邊對聯分別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規正許功,閩海一時稱樂土;延福世書香,甲族開東里,文章初祖,莆陽千載仰高賢。門內牆嵌有"品樹連陰圖記"石刻。正廳懸掛有"文章初祖"匾額。 莆田東里始祖黃滔(840--911),字文江,唐末五代時著名文學家、詩人,號稱八閩文章初祖、詩壇盟主。所著有《黃御史集》傳世。祠中保存明正統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門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狀元及第」、「濟美聯芳」、「冬官舊第」、「天馬來青」、「文筆鍾靈」、「父子名賢」、「理學名臣」等明代石額。祀黃滔。黃滔是晚唐文學家,對王審知治閩有規正之功。原存祠中的「東里黃氏思敬堂功賞記」、「黃氏族祠思敬堂記」、「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閣」等石刻,於「文革」期間失落。黃滔祠2009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滔出身貧寒,志向遠大。他青少年時代在家鄉的東峰書堂(今廣化寺旁)苦學,唐咸通十三年(872)北上長安求取功名,由於無人引薦屢試不第,直到唐乾寧二年(895)才考中進士。其時藩鎮割據,政局動盪,朝廷無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黃滔才被授予"四門博士"的閒職。一年後,宦官劉季述作亂,黃滔避亂回閩。


唐天復元年(901)起,黃滔應主持閩政的王審知徵聘並得到重用,官至監察御史里行、威武軍節度推官,歷時八年。他長期輔佐王審知治理閩地,使這一方土地成為唐季亂世間較為安定的區域。其時北方戰亂,中原名士李洵、韓偓等人紛紛來閩依附王審知,黃滔應命與文士以禮相待、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他還把閩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枯近300年間寫下的詩作輯錄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這是福建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可惜散佚於亂世。黃滔晚年離福州回莆定居。

黃滔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前人評價其文章"贍蔚有典則,策扶教化"(洪邁《黃御史集》序),唐天復二年(902),王審知修築福州城,在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像鎮守城池,命黃滔撰《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碑文長達2000多字,駢散間行,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堪稱碑記中的珍品。洪邁稱其詩"清淳豐潤,若與人對語,和氣鬱郁,有貞元、長慶風概";南宋詩人楊萬里則言:"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詩尤奇"。所謂"有貞元、長慶風概",是指黃滔的詩風與白居易、劉禹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的中唐詩風相近。所謂"御史公之詩尤奇",指的是黃滔的詩與時人相比出類拔萃。《全唐詩》收黃滔詩3卷近200首。黃滔的辭賦也很有名,前人稱其賦"雄新雋永",譽為"一時絕調"。

黃滔祠堂的榮耀不僅僅屬於黃滔,也屬於他的子孫。據統計,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僅僅留在故鄉的子孫,就有進士94人,其中包括狀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品樹雖然消失了,但東里黃氏一族仍然蓬勃興旺。黃滔的後裔不僅人丁興旺,而且科甲蟬聯,世代簪纓,成為閩中最為顯赫的文化大族。這種現象,用明代國立大學校長李時勉的話是,神僧之言,既是又不是,黃氏祖先有德,故神僧有所示;黃氏的子孫秉承祖德,故能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