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賣門票、不請明星的亞洲CSGO比賽,辦到了第四年

2019-11-22     BB姬Studio

mikasa | 文

亞太地區,在世界CSGO的版圖裡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塊。

歐美有與生俱來的FPS底蘊,獨立國協(CIS)有狂熱忠誠的玩家,南美有Major冠軍和希望之星,那麼亞洲呢?這裡的聲望似乎與龐大的玩家基數並不匹配。甚至在CSGO電競初期,很多大賽都不設立亞洲區的預選賽。

另一個佐證是Renegades(牛仔)的崛起。這支成立於亞太的澳洲隊伍,在三四年前實力並不強,但他們堅持將訓練、比賽的重心往歐美轉移,很快,牛仔的水平就接近、趕超了中國隊伍,一度成為亞洲區的守門員,並在今年的Major上大放異彩。

和其他電競項目一樣,一支CSGO隊伍的綜合實力、成長速度和日常訓練質量息息相關,而亞洲地區,層次不齊的實力分部、寥寥無幾的頭部對手,暫時沒有辦法給有志於更進一步的隊伍,提供健康、穩定、高水平的競技環境。

近幾年,國內的TyLoo、VG等隊伍也會在大賽前去海外集訓,即便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但這也是目前亞洲CSGO較為可行的出路。

不過,正當「逃離亞洲」成為大勢所趨的時候,也有人想在這片土地上埋下種子。

上周末結束的極限之地亞洲公開賽,就是一個、也可能是唯一一個專門聚焦亞太地區的大型CSGO賽事,2016年算起,辦到今年是第四屆。

參賽隊伍覆蓋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32個國家/地區,上至有一定基礎的日韓澳,下至玩家們不太熟悉的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甚至是處於戰亂的黎巴嫩、伊拉克,亦或是只有30萬人口的汶萊

無論有沒有職業基礎,只要當地有愛好者想參賽都能報名,實力夠就能一路打到線下總決賽。極限之地堅持辦線下賽,今年的年終總決賽仍舊放在上海,中國隊伍里有TyLoo和VG參賽,現場不設門票,可以免費觀賽。

聽到這個賽事模式,恐怕很多人在想到「親民」的同時,也不免擔憂其競爭力。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極限之地不請世界明星隊伍參加,沒有吸引眼球的獎金池,在國內的宣傳力度有限,反而默默將觸角從第一屆的十幾個亞太國家,拓展到了現在的三十多個。

在微博上,偶爾也有觀眾質疑,為什麼要花大力氣辦一個容易缺乏觀賞性的亞洲賽事?而我這次到極限之地的現場,也是為了搞懂背後的邏輯。

總決賽的舉辦場地——上海666電競館規模不算大,但各種專業設備、主副舞台、轉播間、休息室五臟俱全,前排觀眾席離開舞台就幾米,選手的吶喊有時候會穿過賽場,傳到大廳的玻璃門外。戰隊的採訪就放在大廳一角的背板前。

第一天媒體日,小半的參賽選手沒有穿著隊服來,原因很簡單,有些隊伍根本沒有贊助。

新加坡的Laze戰隊是總決賽16支隊伍里最年輕的,由幾位線上認識的大學生組成,採訪時他們不好意思地承認,這次是不得以翹了課來打比賽,但平時會注意平衡學業和訓練。

當天也有不少極限之地的老面孔,比如去年的冠軍韓國戰隊MVP,這次他們隊內多了一位17歲的小將。

來自蒙古的August戰隊中,有兩位選手曾在中國俱樂部效力,但他們現在回歸故土,計劃創建一支蒙古夢之隊;澳洲的Genuine Gaming是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還有幾支參賽隊伍也是第一次來到上海。

採訪中部分選手表現得既害怕又興奮,起初我以為是因為旅途勞頓,後來,極限之地的賽事總監張樂偉先生告訴我:

「對於很多亞太隊伍,極限之地是他們一年裡唯一一次打線下洲際賽的機會,甚至對一些沒有條件真正步入職業的選手,這會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的經歷。

2016年,極限之地第一屆舉辦時,國內幾乎沒什麼CSGO賽事,當時中國區的名額有四個,比賽為他們提供了和亞洲其他隊伍較量的舞台。

但不久後國服上線,國外大賽的版權被引進,國內其他主辦方也開始請有粉絲基礎的國際強隊來打短期的邀請賽。

那兩年,極限之地有考慮過請強隊,來增加賽事的流量,但最後還是覺得和起初的辦賽理念不符——「還是要有比賽,讓二三線隊伍打出來,把他們和亞洲的強隊放在一起進行鍛鍊、提高,我們覺得這是長期有益的。」

張樂偉承認,請明星隊來中國打邀請賽無可厚非,既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又能提高國內CSGO粉絲的熱情。

但這就像國足花大價錢請皇馬、巴薩這些豪門來踢友誼賽,商業收益、粉絲反響爆表,但對中國足球水平的進步幾乎沒有幫助,同樣的,這種做法對中國CSGO發展的正面反饋也很有限。

大概一年半之前,也有一家國內俱樂部的管理者和我說過類似的話,他抱怨國內CSGO不重視賽事體系建設,反而變得浮躁,賽事方更願意邀請國際強隊來打比賽,收割玩家熱情,且不說別人會拿出多少真本事,長遠來看,也是表演性質大於實際意義。

「不如把這筆錢投入到基礎聯賽的建設」,最後我們對話就停留在這句空洞的建議上。近兩年過去,中國CSGO仍舊沒有自己的基礎聯賽。

極限之地自然無法獨立支撐起一個國內賽事體系,但他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市場,以達到相似的效果。而且如果,放眼亞太,中國CSGO已經是幸運兒。

今年參賽的黎巴嫩戰隊YaLLa

比如日本限於政策無法提供高額的電競賽事獎金,縱使經濟發達,有玩家基礎,但從事主流電競的氛圍並不濃厚;印尼、越南等市場規模大,年輕人比例高,但經濟實力有限,還沒到關注娛樂生活的階段;中東的石油國家很有錢,但是市場規模、受眾數量都支撐不起電競市場。

種種客觀因素,造成了亞洲各地區CSGO發展的極不平衡,而極限之地就建立了一個平台,給這些被忽視的地方機會,選出各自有實力的隊伍,在一個公開公平的環境下進行較量。

更何況,這些國家地區對於線下大賽的需求確實存在。每屆極限之地開始前一兩個月,就會有隊伍主動通過FB、推特等社交帳號聯繫主辦方,詢問今年的賽事安排,還會有原本沒被囊括的國家地區,希望極限之地能為他們設立一個賽區,從而有機會打線下。

極限之地在東南亞、印度、中東等地舉辦的線下預選賽,都受到了當地玩家、粉絲的熱烈歡迎,總決賽有十幾種語言解說。今年汶萊參賽隊在出征東南亞線下賽前,甚至受到了國家總統的接見,鼓勵他們取得好成績。

從這個角度看,極限之地有著「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趨勢。

張樂偉笑稱,極限之地的理念有點類似中國經濟政策中的「一帶一路」,以中國為出發點,帶動其他亞洲國家地區的電競發展,藉助中國辦賽方便,資源好的優勢,讓周邊地區共同獲益。

「我們很樂意看到,極限之地通過用大市場對接小市場的方式,讓當地的商家、協會、政府,認識到電競的發展,未來這塊能有更多的投入。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極限之地還成為了人才的上升渠道。

2016年,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印尼隊伍參加極限之地,並成功晉級到線下,當時看比賽的圈內人發現裡面有個小伙打的非常好,後來機緣巧合之下,那個小伙還真的被中國隊伍招募試訓,而他就是現在TyLoo戰隊的核心「大哥」BnTeT。

「烏鴉變鳳凰」的故事,並不會在每屆比賽中發生——客觀來說,亞洲CSGO的年輕人才儲備也不盡理想,但如果沒有賽事主辦方願意在亞洲搭建平台,像BnTeT、Xcc這樣選手可能永遠都不會被發掘。

極限之地的辦賽理念,或許和當今流量為王的市場並不相符,但令張樂偉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國內玩家開始認可他們,在中國之外,賽事的影響力正逐屆快速增長。

未來,他們想覆蓋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明年的中國隊伍名額可能會縮減為兩支,甚至考慮將總決賽放到上海以外的城市,去激活更多的CSGO玩家社群。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CSGO實力增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年最後的決賽還是在TyLoo和VG之間進行,狀態正佳的TyLoo獲得冠軍,捍衛了一哥的頭銜。

看到這一幕,我並沒有太興奮,反而不自覺地回想起了媒體日的採訪,幾支初出茅廬的亞洲隊被問到「你們這次的目標是什麼」時,都給出了「冠軍」的答案。

每當有這樣回答,現場就會發出零星的笑聲,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的實力和成型的職業隊相去甚遠,不過當他們繼續被問「最喜歡的選手是誰」,仍舊有人自信地說出「我最喜歡的選手是我自己。」眼神真摯而清澈,似乎不像在開玩笑。

誰能保證在CSGO的亞太版圖上,沒有年輕人正在伺機而動呢。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OdmkG4BMH2_cNUgyD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