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就願意為英雄買單呢?

2019-07-12     知識圈app


電影《黑豹》海報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 飾 黑豹/特查拉(T'Challa)

電影《黑豹》全球上映時,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作為漫威電影宇宙系列的第十八部片子,《黑豹》講了一個並不新鮮的故事,沿襲同類型的超級英雄套路,觀眾卻還願意掏腰包買帳。

類似橋段的影片,好萊塢還有很多,諸如《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星球大戰》······影片中,這些英雄的故事看似豐富多彩,其實總結起來都是一回事:英雄歷險,最終正義戰勝邪惡。

問題是,這些千篇一律的英雄故事,能在全世界圈錢無數。人們為什麼就願意為英雄買單呢?

美國比較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所撰寫的《千面英雄》給了我們一個參考答案。


《千面英雄》作者:約瑟夫·坎貝爾譯者:黃珏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6

《千面英雄》這本書出版於1949年,沒多久就席捲北美。美國《時代周刊》將其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一百本書之一」。史詩級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奉他為「靈魂導師」,坎貝爾本人也可以說是英雄類型電影的「精神之父」。史史蒂夫·喬布斯、歐巴馬等人,或多或少地受坎貝爾影響,其人其著書,影響力可見一斑。

坎貝爾一開篇就指出,以英雄為敘事主體的神話故事,能夠鼓舞和啟發人類的身心活動。說白了就是,乾了英雄電影這碗「雞湯」,我們能夠獲得心靈的力量。

聽起來很玄妙,其實道理很簡單。

坎貝爾通過分析世界各地、古往今來各種神話故事背後的象徵意義,從而揭示出隱藏這些象徵語言背後的真理,讓古代先哲們「形而上」的教誨變得簡明易懂。

怎樣才能讀懂這些象徵語言的語法呢?坎貝爾藉助了精神分析的工具。實際上,坎貝爾曾經和弗洛伊德和榮格交往,他吸收了許多精神分析理論,把神話與人的潛意識聯繫起來,讓人類在英雄故事中,找尋自我。

在人類意識一致性的假設之下,世間真理,也都「千舉萬變,其道一也」。人類不外如是,英雄也不外如是。

如果我們分解一下各路英雄的人生經歷,就會發現,其實他們都遵循了同樣的歷險路徑,即:啟程-啟蒙-歸來。

簡單來說,英雄們脫離自己的日常生活,衝破艱難險阻,同時受到神明的幫助,然後進入奇幻領域,獲得超自然的力量,最後將這種力量帶回自己曾經生活的世界,造福同胞。

人之一生,會面臨很多轉折,而順利渡過這些轉折,勢必會經歷一定的路徑,在坎貝爾的神話敘事中,這個路徑就是「英雄歷險」。

那麼,我們應該何時啟程?

神話中,英雄一定是經歷了一定的困頓和失敗,才決心走出陰鬱。那麼現實生活中,除了特定的重大人生階段,人們又應該如何識別啟程的時機呢?

坎貝爾說,那就做夢吧!

有的人對於自己害怕和抗拒的事物能夠明白地表現出來,但是有的人則將他們深藏在潛意識裡,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夢境」來連結無意識的恐懼和現實中的困難。

「每個人都擁有他們蘊藏強大能量的夢中萬神殿」。在夢中,我們的經歷會與神話的邏輯以及英雄的行為聯繫在一起。

「俄狄浦斯最新的化身正站在第五大道和第42街的交叉口等紅綠燈,準備續寫美女與野獸的浪漫故事」。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都居住著一個俄狄浦斯,儘管他們成功抑制住了對「母親」的衝動,但是他們潛意識可沒有忘記。


雙眼已盲的俄狄浦斯向上帝讚揚他的孩子們(The blind Oedipus commending his children to the Gods),1784。[法]班尼涅·加戈諾斯(Bénigne Gagneraux)。現存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


於是「潛意識將各種幻想、古怪的東西、恐懼和具有迷惑性的想法送入意識」,最終,表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

當然,坎貝爾的意思不是說很多人都是戀母的變態。因而,單單解析夢境背後隱藏的象徵語言是不夠的,英雄的最終歸宿是「回歸」,所以人類也需要用自己所獲得的東西去解決現有的困難。「夢」不能白做,還需要通過分析夢境,找到自己意識深處困難或恐懼的根源,去突破它們,從而解決問題。

坎貝爾將我們所恐懼的事物比作人類生長的幼年階段,而在這個階段,總有一個保護力量,大多數時候是母親。而人類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便是脫離母親,脫離自己的舒適區域,走到完全陌生的外域,去經歷和抗爭。

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獲得外在的幫助。神話中,為英雄引路的可能是先知、神明或者上古智者,而現實中,「神話和儀式是引領人類心靈前進的象徵」,這些外在的力量能夠幫助人類獲得成人階段所必須的心理素養。

這些「啟程-啟蒙-歸來」的過程,也即人們脫離舒適區域的過程。用人類學的術語來理解,就是「儀式」過程。人類學家阿諾德·范·蓋納普(Arnold van Gennep)以研究「儀式」見長,他曾這樣定義「儀式」:

從一個群體過渡到另一個群體,從一種社會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社會狀態,都被看作存在之天經地義的事情,由此人的一生變成了由一連串有著相似終點和起點的階段所組成:出生、社會性的青春期、結婚、為人父母、提升到更高等級、職業的專門化、死亡。這些事件中的每一個都有慶典,其根本目的在於使個人離開一種確定的位置而轉入另一種同樣確定的位置。

可見,人類一生中,點對點的經歷,都轉換外化為儀式的結構,每一次轉化都有其標誌性的階段,成為一種標準化的「分離—過渡—融合」經歷。


坎貝爾筆下的「英雄之旅」套路


無論坎貝爾或是范·蓋納普,他們的研究和理論並非只局限於個體的經歷,同時也對個體生存的社會進行了解讀。「人類的完整性不在於單獨的成員,而在於完整的社會體,個體只是其中的一個器官」。因此,現代的英雄,就是那些為人類整體命運尋找救贖之道的個人。於是,我們看到了超人、蜘蛛俠、鋼鐵俠還有蝙蝠俠,當然還有日常生活各種各樣為現代社會構建而努力的人類。

但是在今天,英雄這種象徵形象賴以生存的宇宙觀已經被更加現實和清醒的意識形態替代,一如尼采所預言的——「眾神皆死」。那麼,在神話體系崩塌的時候,是否還需要「英雄」?

在坎貝爾看來,每一個人類都是自己的非凡英雄。這並不是如大衛王一樣美好健康的肉體,而是一種心靈力量的強大,是「內心的王」。「個體現在應該重新面對有關創世神祗的原始知識,在個體存活的時候,這些神祗一直映射在他的心中」。

我們對過去神話中的英雄仍然是需要的,我們經歷英雄所經歷的,感受神話和儀式帶來的規範與原則,期待獲得精神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無論坎貝爾或是范·蓋納普,他們的研究和理論並非只局限於個體的經歷,同時也是對個體生存的社會進行解讀。「人類的完整性不在於單獨的成員,而在於完整的社會體,個體只是其中的一個器官」。因此,現代的英雄,就是那些為人類整體命運尋找救贖之道的個人。於是,我們看到了超人、蜘蛛俠、鋼鐵俠還有蝙蝠俠,當然還有日常生活各種各樣為現代社會構建而努力的人類。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經受重要的考驗——在救世主陷入絕望的沉默時,而不是在他的宗教獲得巨大勝利的榮耀時刻,背負起救世主的十字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IdJC20BJleJMoPMFN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