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園》,文明現代化進程中被拋棄的理想和自由隨風而逝

2020-01-13     軌道電影

伊恩·麥克尤恩是英國文壇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被譽為「恐怖伊恩」,這源於他所拍攝的荒誕情節影片常常流露出對於敏感話題和倫理綱常的充分關注和展示,他的處女作《水泥花園》就是具有鮮明「恐怖伊恩」風格的作品,出版之後掀起了巨大轟動,但是對其褒貶卻出現了兩極化的現象,《紐約書評》說「具有難以抗拒的可讀性」,可是很多評論家卻說「小說令人難以信服」,不可否認的是,《水泥花園》通過流暢的敘述、嚴謹的邏輯和生動的人物形象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意蘊深刻的成長悲劇,儘管主題有些悲傷,卻不失為一部出色的作品。

1993年,安德魯·伯金將其改編成了電影,豆瓣上獲得7.7分的評分,這是對電影改編的一種成功改編,影片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充分展示了俄狄浦斯情節和異裝癖等題材,觀眾在「水泥花園」這個場所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壓抑氛圍,而最早父親想用水泥營造的卻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安心之所,對於這樣一部性格鮮明的作品,我們更應關注其中折射出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暴露的突出問題以及文明現代化進程中對於思想的異化問題。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讓影片具有了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立場,使觀眾沉浸其中,感受這個光怪陸離的荒誕故事。

本文將從改編過程中的敘述方式、意象營造、情感共鳴、主題升華四個方面來闡述這部影片的深層次含義,相信讀者通過以下分析能夠理解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和深刻思想。

01、從第一人稱視角轉換為第三人稱視角,平分了朱莉和傑克的戲份,淡化父母離去的悲傷情緒,將焦點牢牢設定在姐弟四人身上,凸顯故事的悲情色彩。

小說中以第一視角的「我」為觀察者,以我的所思所想來描述整個故事,這個「我」就是六口之家的二弟傑克,除了姐姐朱莉外還有妹妹蘇和弟弟湯姆,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而言,父母肩負著重要的養育職責,因此傑克作為問題少年占據了大量篇幅描寫他的行為和感情變化,可影片卻將記錄者轉換為客觀中立的第三人稱視角,並增加了朱莉的戲份,將姐弟兩人的戲份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淡化了劇中父母的形象以及父母去世時的悲傷情緒。

這種表現方式其實就是凸顯出在「水泥花園」中姐弟四人的心理發展變化過程,在這裡,父母的離去頗有戲劇性,當傑克和父親一同用水泥建造花園時,父母突然倒地,小說和影片都沒有交代其中的原因,就這樣全家人陷入了沉重的痛苦之中,可就在這時,母親也突然臥床不起,這就頗為蹊蹺,但是影片遵循著小說的描述步調,同樣沒有給予充分的原因揭露,這說明它的關注點就不在這裡,而是聚焦在了姐弟四人身上。

對於小說來說,從何種角度來敘述故事會影響到讀者對於小說的理解,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情感走向,傑克作為觀察者必然無法展現經歷事情的全貌,只能從自身的思考入手來展現其他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轉變,這無疑具有極大的限制性,但我們會發現影片展現的角度是全面的,它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觀察整個家庭的命運走向,極大增強了影片的現實屬性和內涵深度,完全俘獲了觀眾的心,凸顯出故事的悲情色彩。

小說中書面語言的使用和傑克價值觀念的展示常常是離奇的,比如開篇「我父親不是我殺的,可我有時覺得是我促他走上了不歸路。而且他的死如果不是正好趕上了我自己肉體成熟的一次標誌性事件,它跟此後的事態發展相比就好像算不了什麼了」。傑克將父親去世看的輕描淡寫,雖然他聲稱自己肉體成熟,但僅僅通過這一句描述我們就能體會到他思想的不成熟,這無疑和父親的教育息息相關,而這卻是隱藏在文本內容深層的含義。

但是對電影而言,起承轉合的鋪平墊穩更有價值,這個故事本身並不是以戲劇高潮為張力的,而是要深入探究青少年心理轉變的成因和方式,因此以傑克上學、放學、為家裡幫工作為開篇,逐步揭開整個故事的全貌,這是由小說和電影的不同結構和敘述方式決定的,小說強調懸疑性,電影強調真實感。

02、影片進一步凸顯小說中水泥花園的意象深度和內涵營造,將空間上的區隔轉換為心理的代溝,將姐弟四人的命運與水泥花園綁定在一起,強化了這座天然屏障的恐怖性。

小說中建設水泥花園的原因是「父親看到蓬勃生長的野花和野草便非常恐怖」,他要「建一道高牆把他自己的世界保護起來」,於是購買了15袋水泥將花園覆蓋,只留下台階。可是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都是結果,水泥是現成的、父親的勞作正在進行,一切都顯得有條不紊,這樣的現代化進程目的不得而知,似乎僅僅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正常工作,無疑這就讓影片顯示出輕鬆活潑的氛圍。

小說的創作時代是1975年的倫敦,當時英國的經濟發展已經世界領先,城市中隨處可見水泥搭建的高樓大廈,壓抑的人透不過氣來,所謂的「水泥森林」就是自然和現代化建設的相容共生,小說描述的也是這座城市中的普通一家,水泥完成的正是空間上的區隔,而父親抵禦的卻又不僅僅是空間上的阻隔,還有心理上的孤獨,他們一家人的命運都緊緊的與水泥產生了一定的聯繫,水泥花園沒有建成,說明人類喪失了追求自然和真實的勇氣,所有的天賦和才能都被水泥所扼殺,都市利益主義和自我意識讓人類慢慢失去了共情能力,成為了機械化的奴隸,感情逐漸變淡,傑克的父親對於母親的態度就非常冷漠,他不接受她的任何建議,甚至連母親生病時也在吵鬧,這讓孩子們誤以為父母不存在愛情,也會移情到自己身上,認為父母並不關心他們。

對於母親的離世小說只用了三個字,朱莉說「她死了」,傑克得知後的反應是「我一下子清楚徹底地理解到她死了的事實,我也就哭不下去了」。而在影片中傑克、朱莉和蘇三人共同發現了母親身體已經僵硬,而朱莉和蘇給母親拉扯床單蓋身體卻讓她們笑了出來,這是純兒童視角的觀察,卻稍顯詭異,直到湯姆一直哭喊「我想母親了」,他們才逐漸意識到母親離去的悲傷感,表面上看母親的死因同樣蹊蹺,但深層原因同樣和水泥有關,水泥代表的是現代文明的暴力侵害,一味的追求現代化進程帶來的人性災難,這讓影片顯得更具深度。

水泥花園的建構過程看似平靜溫和,但其中顯示出極度慌亂,傑克和朱莉將母親屍體放在水泥盒子了,散發出陣陣惡臭,但是他們卻對外謊稱安葬了一條狗,這展示的仍然是水泥對內心帶來的掩蓋感,他們以為通過水泥能夠遮掩母親去世的消息,但觀眾都明白這只是自欺欺人的一種方式而已。

03、隱晦描述了傑克的「變態傾向」和姐弟戀,淡化了不道德的倫理觀念,客觀真實反映出喪失父母后姐弟四人悲傷、彷徨、恐懼的心理狀態,深層次探討了父母對於孩子影響的深層次原因。

影片對於小說關於姐弟戀的改編是非常隱晦的,甚至讓原本在成長中必然會經歷的手淫也披上了荒誕的外衣,當母親去世後,傑克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每天都要兩次,而在母親去世前,她曾提醒兒子「這樣不好,每次都相當於兩品脫的血」,可以說傑克的叛逆和父母的管制有很大影響,而當父母雙雙離開後,所有制約的條件再也一去不復返時,他開始了自我解脫。

如果說這種解脫可以緩解他的壓力,那麼和朱莉的戀愛則明顯帶有父母的影子,傑克一直對外界有強烈的牴觸,甚至對朱莉也是這樣,原因是朱莉身上有母親的影子,當父親離去時,朱莉承擔起了家庭的大部分責任,因此角色轉換為頤指氣使的母親形象,這無疑很讓傑克反感。

可是當傑克成為家裡最大的男丁,他不僅身體上成熟了,心理也開始了轉變,他開始閱讀書籍,這部科幻書籍成為他心靈慰藉的唯一方式,他不但自己閱讀,還推薦給朱莉,他們的關係得到了逐漸緩解,因為傑克意識到能夠依賴的人只有他們自己。定位的轉換帶來了思想的轉變,也註定了兩人類似「家長」的身份。

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他們姐弟身份的特殊性,而沒有管控的愛是無所禁忌的,在他們的理念中,撫養姐弟們長大要遠比道德本身更加重要,所以他們願意做出一定的犧牲,來得到明顯的實惠,這無疑是特定環境下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層面上來看,影片對於小說內涵的探討更進一步,傑克從不懂愛到慢慢開始愛,甚至學會了愛,這中間其實是對於水泥花園的牴觸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個體之間的關係扭曲也影響到了群體關係,弟弟湯姆被兩位姐姐女性化,甚至傑克也無意間出現了這種意識,可以明顯感受到,其實朱莉已經承擔起了家長的職責,這種文化的影響對湯姆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孩子之間表現出了精神世界的荒蕪和空虛,傑克常常被空虛感所折磨,這種家庭秩序的失落導致了慾望的異化和觀念的瓦解,在封閉空間裡孩子們缺乏必要的成長條件,必然會出現停滯、退化等多重危機,傑克和朱莉的姐弟戀以及湯姆的異裝癖都是自我認同產生混同的最直接表現,也是失去父母的孩子們可憐的一種命運走向。

04、封閉空間內成長的煩惱,將倫理觀念框定在對於文明進程的文化消解中,以混亂失序的「水泥花園」悲劇故事來傳達導演對於現實世界的思考。

作者麥克尤恩曾表示過「真正吸引他進行創作小說的並不在於那些美好的、輕鬆的、高興的和確定的事情,而是一些糟糕的、困難的和使人不安的事情。他從不迴避生活中的痛苦、迷茫與危機,而是通過一個個看似離奇的故事為我們揭開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遭遇的深層焦慮,並提供獨特的反思視角,因而呈現出複雜而深刻的精神面向」。於是這部小說具有濃郁的悲情色彩,也是借用這樣一個故事實現對現實生活的拷問和反思。

小說中對於「水泥花園」腐敗不堪的指向是都市文化的直接反映,在這座冰冷的水泥花園中一切都沒有溫度,這裡似乎不是溫情的港灣,而成為了人間地獄,母親屍體散發出的味道被孩子們說成了狗也是對於自身價值的深層否定和懷疑。

影片中凸顯出了文明進程中文化的同化作用,但是作用也盡顯在書籍本身,他們仍然困在自己的城堡中無法脫身,無疑這並不是道德可以解決的範疇,水泥祭奠的是物質享受生活中缺乏的情感慰藉,也是高樓林立中人們孤獨、悲涼生活的縮影。

傑克在小說中是傷感的,他看著自己的家說「一家人就住在這麼個水泥長方形里」,這是由於周圍房子被推倒導致凌亂不堪,「水泥長方形」意象所指的正是當代西方都市中冷漠而孤獨的家庭,每個家庭里也許都是一座充滿恐慌與墮落的「水泥花園」,這裡指代的不僅是商業的廢墟,更是精神的荒漠,在這裡沒有秩序可言,更不存在明確的倫理道德,人類存續的保障成為了影片可笑的理由,也因此誕生了種種可笑而極端的行為。

小說的悲情結尾似乎也印證了作者關於「世界末日」的寓言,這樣的世界不值得被救贖,也因此讓整部小說流露出極度的傷感和憂慮,可對影片來說留下的結局卻是耐人尋味的,這座無情的寓言中,我們感受到了導演對於人性冷暖的判斷,也讓人類的未來掌控在了觀眾的思考之中,人類究竟是命運的掌控者還是悲劇的締造者因人而異。

結語:

麥克尤恩筆下的《水泥花園》是絕望和令人窒息的,處處散發著令人擔憂的恐怖氛圍,展現齣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於身份的判斷、善惡的選擇以及親情冷暖的不同觀點,也讓讀者反思其中出現的原因和人類的未來走向。

電影通過一則故事,含蓄委婉地為觀眾展現了一出悲情故事,儘管基調略顯傷悲但是講述方式和鏡頭語言卻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間,這說明對於人性的本質展現導演是樂觀的,他並不想讓觀眾太過悲觀,而只是將父母去世帶來的影響作為一則案例展示給觀眾,啟迪人們去思考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我看來,《水泥花園》絕非一部質量堪憂的作品,看似憂傷的筆觸下面流露出對現代社會弊病的擔憂,也可以理解為一部寓言類小說,而影片則更像是一則現實案例,提醒觀眾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和未來的道路,只有更好的理解文明和現代化的關係,人類才有可能更進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D57oW8BbDmBVZuPiK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