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粟意見分歧,誰也不能說服誰,主席令:粟裕負責指揮戰役

2021-01-29     枕貓

原標題:陳粟意見分歧,誰也不能說服誰,主席令:粟裕負責指揮戰役

在我國抗戰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黃金搭檔」,例如「朱毛不分家」「劉鄧大軍」等等,陳毅、粟裕也是一對親密無間,精誠合作的搭檔,陳不離粟,粟不離陳就是對兩人關係的最好總結。

有著這麼親密的關係,那麼兩人之爭到底爭的是什麼?毛主席又是如何「擺平」的呢?

陳毅、粟裕

外線出擊計劃

1945年8月,14年的抗戰結束,中國人民迎來了勝利,但整個中華大地傷痕累累,損失無數,為了人民在長期戰亂後休養生息,通過和平的途徑來實現中國的進步和發展,8月29日應國民黨政府邀請,中共有關領導人到重慶參加談判,歷經43天的談判,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為中國這片土地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

雙方的小規模碰撞也隨著1946年1月雙方發布《停戰協議》而停止,全國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可惜國民黨軍隊根本沒想著和平,1946年6月底, 蔣介石撕毀了停戰協議,對各根據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毛澤東根據形勢判斷,此次戰爭必須大打,只有戰勝了蔣介石的進攻,才能換來和平的前途。

解放軍主力

基於此考慮毛澤東制定了一份作戰計劃:解放軍主力離開根據地向國民黨占領地區實行外線出擊,逼迫後方空虛的國民黨占領區,以此壓迫蔣介石,來進行和平談判

為實現這一計劃,毛澤東提出南線的三軍出擊津浦線,而在北線的主力軍隊攻克「三路四城」。

什麼是「北線奪取三路四城」?

三路就是正太、同浦及平漢,四城則是石家莊、保定、大同、太原四個城市。晉察冀野戰軍的主力和晉綏野戰軍的主力協同配合作戰,奪取計劃內的所有城池後,對熱河,冀東等地的兵力進行牽制。

「南線出擊津浦線」就是把擁有5萬多軍力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和同樣有5萬多軍力的山東野戰軍及華中野戰軍主力約5萬多人,分別打擊津浦路的蚌埠、徐州這一段和這一段東側的地區,打勝之後,度過淮河南下。

而這南線三軍出擊津浦線就是陳毅、粟裕兩人的矛盾根源。

國民黨占領區

兩人之間的矛盾

1946年6月26日,粟裕收到了毛澤東的電報,同時在6月27日收到了陳毅的電報,主要內容均為:華中野戰軍主力須配合山東野戰軍作戰,奪取津浦線。身在華中的粟裕對本地的情況相當了解,並對作戰計劃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了與毛澤東不同的結論:不宜進行外線作戰。

27日在收到陳毅電報的當天,粟裕向毛澤東與陳毅發電,向他們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華野的主力應當繼續留在留在蘇中作戰,西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發完電報後,粟裕感覺到此事干係到全軍未來幾年的軍事部署,事關重大,28日,粟裕先按照毛澤東部署召開華中野戰軍各師各縱隊指戰員會議,傳達毛澤東下達的指示。

會後,粟裕立即從海安趕到淮安華中分局的駐地。

華中野戰軍

29日傍晚,到達淮中的粟裕與分局的主要領導人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進行討論,他們一致同意華中野戰軍的主力仍然留在蘇中進行作戰,並聯名發出報中共中央、陳毅發電稱:

「如果華中野戰軍的主力轉戰的淮南,那麼不僅糧食須由蘇中供給,運輸糧食的工作開展也將會很苦難,因為淮南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利,同時,蘇中繳納的公糧收入占華中二分之一,人口也占到了五分之二,對長期的戰爭幫助極大,蘇中的地方武裝力量很弱,大軍撤離,他們難於擔任鉗制任務。蘇中如果陷落,淮南的戰局又不能速勝,我軍將進退兩難。如果如上面那樣,不僅對蘇中本身不利,即對華中整個作戰部隊的供應更有極大的影響。」

粟裕的意見總的來說是在內線作戰。而陳毅與粟裕的看法恰恰相反,毛澤東剛開始提出南線作戰計劃的時候,陳毅就是極力贊成,堅決執行。

6月22日在收到毛澤東來電後,第一時間就回復道:完全同意這一作戰計劃,並於27號向華中分局及華中野戰軍發電,電令各部配合作戰。

在收到粟裕的意見後,陳毅並不同意,依舊認為,南線作戰計劃是整個外線計劃重要的一環,南線打得好,就可以達成一開始以戰求和的目的。

兩人誰都有自己的考慮,誰也不能說服誰,只能等待進一步的指示。

粟裕

毛澤東的做法

在南北計劃剛剛制定好的兩天後,周恩來在南京便發來了關於國民黨軍隊調動的重大情報,毛澤東在此基礎上,認真分析了國軍的進攻趨勢後,對南線的作戰進行了微調:多地國家正準備向我方進行多地攻擊,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為了政治上有利,我軍可以現在內線戰場上取得一兩次勝利,在對外線進行作戰。

毛澤東電告兩方:「這都是為了長期的打算,爭取最後勝利。」這份電報暫且認可了粟裕的想法,但總體的計劃還是以原來計劃為主。

在電報下達後,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依託內線作戰,三戰三捷,奇襲宣(家堡)泰(州)、對如皋東南進行了運動戰、對海安進行了運動防禦戰。在宣泰戰鬥上先發制人,取得大勝,殲滅敵軍3000多人;在如皋東南,殲滅敵軍共1萬餘人,生俘6000多人;海安運動防禦戰,以傷亡200多人的微小代價,殺傷敵人3000多人。

7月25日,粟裕再向中央發電:建議往蘇中增派兵力,加強蘇中的作戰能力。但此時局勢很不明朗,雖然蘇中作戰順利,但陳毅率領的軍隊尚未有大行動,毛澤東決定再觀察看看,於是回電詢問能否再打兩個勝仗。

粟裕

就在25號粟裕發電的同一天,陳毅率領的軍隊到達淮北。粟裕領導的軍隊在蘇中打了勝仗,這讓陳毅領導的山東野戰軍士氣大增。陳毅向毛澤東致電錶示:蘇中的敵軍已經被打得士氣低迷,淮南與淮北的敵人士氣正旺,不如先打他們一下,挫其銳氣。

於是,陳毅下定決心攻打泗縣,在淮北開創新局面。在確定了攻擊泗縣後,根據南線作戰的計劃,陳毅電令粟裕率率部西移,對敵軍的火力攻擊進行牽制;粟裕沒有同意此次作戰指揮,他向毛澤東、陳毅再次陳述內線作戰的種種優點,並正在醞釀新的殲滅戰。

1946年8月4日,毛澤東致電陳毅、宋時輪表達以下觀點:

第一、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葉飛、政委賴傳珠決定南調的決定不再改變。

第二、關於粟裕軍隊西進調動的事,中央斟酌後再做決定。

第三、有五萬的兵力在你們的手上,要有耐心不能心急,一定可以找到各個殲敵之機會,如果能打三四次勝仗,每次殲滅兩三個團,局勢就有可能轉換。

第四、攻打泗縣怎麼樣了。

在此次對陳毅的電報中,不難看出毛澤東是同意山東野戰軍的第一縱隊在對膠濟路作戰任務完成後,按預定方案南下淮北作戰,這樣就可以用來加強攻打泗縣兵力。由於,內線作戰順利,對粟裕的調動暫緩。 同時對如何轉變局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陳毅

最後,毛澤東仍然看重對泗縣的進攻?此次毛澤東的電報,給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指明了作戰方向,也給陳毅增加了壓力。然而由於敵方守備力量強大,加上連降大雨,陳毅攻打泗縣失敗。

8月9日,夜幕落下,陳毅下令第八師停止攻擊泗水,全軍撤至睢寧以西地區休整待機。

就在泗縣失利的第二天,粟裕指揮的李堡戰鬥獲得大勝,8月12日,毛澤東電告陳毅,強調內線的作戰價值,讓粟裕率軍在蘇中繼續作戰,蘇中解放區如果得以保全,這樣對以後的淮北作戰會更加的有利。

從8月20日至31日,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又接連取得四次戰鬥勝利,連同前四次勝利,七戰七捷,一氣呵成。內線作戰接連大勝,而外線接連受挫,泗縣失利後大同也失利,這讓毛澤東開始調整戰略:既然內線戰場順利,那就繼續在內線多殲滅幾部分敵人再轉外線作戰更為有利。

此次的失利也讓陳毅感觸極大,他於8月13日致電粟裕,告知宜就地繼續開展局面,不忙於西調。此時陳毅與粟裕的爭論便告一段落。

9月19日,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匯合,10月1日,陳毅展開自我批評,10月13日,毛澤東回復陳毅電報:軍隊在陳毅的總體領導下開展工作,戰役指揮權交由粟裕負責。

華中野戰軍

這次的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陳毅與粟裕對戰局有不同的看法,外線進攻順利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對國民黨造成很大的壓迫,也能迫使蔣介石回到談判桌,這是從宏觀的層面出發,對實際的情況欠考慮。

粟裕則在蘇中地區,對蘇中的局勢很了解,也對外線出擊不順利的情況作出了分析,因而看到了內線作戰的好處。

毛澤東在這次事件中起到調和作用,作戰命令不是很明確,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一來這次戰爭前途不清不楚,需要摸索。二來兩邊指戰員說的都有道理,偏頗哪一方都不合適,不如先按照兩邊的想法各自進行一次戰役,讓他們自己也看清局勢。

在陳毅失敗後,毛澤東仍然任命陳毅領導軍隊,可見毛澤東對陳毅很是信賴。而陳毅粟裕兩人也並沒有因為此次的分歧而產生隔閡,兩人配合之下,實現了在淮海地區打一個好仗的設想,依舊是「黃金搭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A06TncBct9sAqDcry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