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不知道平時被刷屏的熱文里有多少故事是編的

2019-08-23     Vista看天下


就在三天前,你或許還想像不到如此魔幻的一幕,會切實發生在自己的朋友圈——

中國自媒體「北美留學生日報」和美國老牌報刊《紐約客》的支持者們,正互相攻擊究竟是誰比誰更擅長「歪曲事實」?

究竟是誰在「說謊」?

事情的起因是8月19號,《紐約客》發布一篇名為The 「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 的,對北美留學生日報團隊的專題報道。

文中提到,北美留學生日報(以下簡稱「北留」)一篇被多家官方媒體轉發過的爆款文章《我給敘利亞的朋友看除夕中國放鞭炮的視頻,他哭了…》的作者Deng He,在採訪中承認文章的細節「純粹是捏造的」、「是老闆讓我寫的」。

隨後,《紐約客》的原文被@加拿大和美國必讀譯成了中文,並在標題中直指這個在中國年輕人中有很大話語權的自媒體,是「靠編故事收取智商稅」。

《紐約客》報道中譯文截圖

就在這篇譯文短時間內刷爆了朋友圈,眾人紛紛討伐北留的「捏造」行徑之時。

北美留學生日報立刻在8月21日開展反擊,發表文章《西方如何歪曲報道中國?你能從紐約客對留學生日報的報道找到答案》,稱「造假」的不是自己,而是《紐約客》。

並列舉了對方的幾大罪狀——中文版標題故意錯譯;「西方無良媒體」帶著目的性來採訪;2月份就做完的採訪,偏偏等到8月份北留怒斥香港時間時發稿;此前用「奇怪的隱喻」來「噁心中國」的種種黑歷史等等。

同時在每一點下面,附上了一個微笑臉表情包。

北美留學生日報文章截圖

就這樣,雙方你說我捏造,我說你斷章取義,溝通幾乎是不可能了。

雖然至今都沒人站出來澄清或駁斥,北留那篇引發爭議的「我有一個敘利亞朋友」的文章究竟是不是在說謊。

但在輿論場引發的爭議,卻一波接著一波。

支持北留的粉絲,接二連三的舉例西方媒體汙衊中國時的假新聞,以證明「紐約客也不是什麼好鳥」,此舉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是居心叵測;

也有人表態「紐約客訂閱數2013年時候才100萬出頭,還沒有自媒體北留的訂閱數多」,暗指對方在「蹭熱度」。

反對者則對北留不正面回應內容真實性、只顧著和對方打嘴炮的行為,表示失望。批評其只知道「煽動情緒立靶子」、扒作者han zhang的個人資料,殊不知連人都搞錯了:該記者並非21世紀前雇員,只是重名。

此外對於北留口中美國記者是「專挑敏感時機發稿」,@方可成等媒體人也並不贊同。他認為「二月採訪、八月發稿並不是什麼稀奇事」,核查員花長時間證實採訪內容的可信度,反而更證明其嚴謹性。


北留曬出的與紐約客記者的聊天記錄中,也提到了事實核查員(factchecker)的存在。

這不是自媒體大號北美留學生日報,第一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了。

2019年7月29號,北留剛剛因「涉及低俗、性暗示或色情信息」,被限制跳轉至公眾號主頁。

只因此前發布的,一篇題目異常「吸睛」的劉強東案相關文章。文中稱依據警方公布的檔案顯示,是女方主動邀請劉強東去公寓,並在車內激吻、同洗鴛鴦浴、發生關係後一起熟睡數小時。

此文一出,立刻有網友去查閱了警方披露的149頁英文檔案,發現北留的文章不僅整篇站在男方的立場。

還把女方口中的「強吻」、「強行把她拉進浴室」等證詞,翻譯成了「激吻」、「鴛鴦浴」等帶有性暗示意味的標題。

網友紛紛指責此舉「對當事人來說無異於又一次強姦文化的羞辱」。事實上,在去年9月,北留自己還推過一篇《借著劉強東性侵案侮辱女留學生的人,可以別這麼無恥嗎?》的文章。

時間回到2017年2月10日,「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選手@文傑Jackson,還曾發現北美留學生日報在一篇揭露「外國渣男」的文章中,未經允許使用了自己的肖像。

甚至把照片和「嫌疑犯」放在了一起,文章的高傳播率給他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文傑Jackson朋友圈截圖

「知音體」又現江湖


近三年,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名聲越來越大。但同時也一直在不停收到對其專業性的指責,「標題黨」、「博眼球」等批評不絕於耳。

北留被指責「標題黨」的內容

曲解誇大事實、腦補案發現場細節等舉動,也被人吐槽過是「把白紙黑字的警方報告,寫成了情色地攤文學」。

在《紐約客》的文章里有這樣一句話:「不管你寫什麼,總有人會罵你。但儘管如此,你還是在從他們身上賺錢,就當向他們收智商稅了。」

《紐約客》稱是採訪對象Deng He自己說的。而北美留學生日報則反駁道,這句話是Deng He形容早前被封禁的「某蒙」等自媒體同行的。

但這倒是反映了一個雙方都點出的事實——

的確是有不少人在熱點事件中,熱衷於做販賣添油加醋的「假真相」的生意的。

在向來真假混雜的輿論場上,這不是內地的獨有現象,也不是近兩年才有的事情。

去年美國傳統媒體,就圍剿過facebook假新聞事件;早年間的香港八卦報紙最喜歡乾的,就是靠著幾張照片,腦補出明星情侶的心理對白。

而伴著80、90後長大的《知音》等著名「綠皮車讀物」,也是靠此在草根中深深紮根的。

「我現在看的書都是一種社會人文類的,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中·羅玉鳳

他們擅長的是意淫明星愛情故事的種種細節,配合著封面看著就很刺激的字眼,撥動讀者的腎上腺素——

《蔡依林愛的抉擇:有個騎士在默默守望》

《王菲和李亞鵬的娘:從麻辣婆媳到情同母女》

《章子怡依偎媽媽,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如今我們回頭看這種文風覺得無比荒謬,殊不知翻翻朋友圈,才發現「知音體」早就有著死灰復燃、甚至掌控輿論之勢。

吳謝宇弒母案中,有文章言之鑿鑿說他是gay,有人「爆料」他跟妓女談戀愛。還有的稱吳父出軌,並對當時的情景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

吳謝宇沒有玩伴後,一個人回到家中。當他推門進去時,卻看到曉芳正坐在自己父親的大腿上纏綿。他愣了一下,沒有說什麼,只是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吳父公司專業的工程書,關上門,去外面讀書了。

這篇稿子被廣為流傳,讓很多網友都信以為真,直到陸陸續續被媒體採訪中的相關人士否認。

今年7月的新城控股董事長王某某涉嫌猥褻女童案中,一篇10萬+文章在警方調查結果公布前,就對作案現場進行了細緻入微的「畫面描寫」。

性侵女童案文章截圖,發布者@喵哩國已經被封禁

上海17歲男孩跳橋事件里,這種堪比講評書式的寫作更是被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公眾號@今夜九零後連受害者和母親在車內的規劃已經「推測」出來了——

母親說「想跳橋,你去跳試試看?」,於是悲劇就這麼發生了。

直接把這位剛剛經歷了喪子之痛的母親,又推到了道德的砧板上批判。而此前,所有公開的視頻和事實中唯一能確定的信息,只是母子兩人發生了爭吵,其實細節全都來自作者的想像力。

類似的文章把真真假假的信息拼湊在一塊,在合適的橋段加入一些批評原生家庭、大罵戀童癖、宣揚愛國情緒等的觀點。

劇情一環扣一環著,就賺了個盆豐缽滿。

以訛傳訛後,洗了誰的腦?

被事實依據打臉後再回頭看,無稽的推測式寫作和知音體文案,頗具反智色彩。可當一些熱點事件爆發,真相到來的速度,追不上人們好奇心擴大的速度時,它們能夠鑽空子也是不可避免的。

部分警惕性不夠高的看客,在不明就裡之時,就更容易跟著煽動者揮舞的大旗振臂高呼。

而在一些抨擊北留的文章下,還有一種聲音是:「大家都知道它(北美留學生日報)是營銷號,你為什麼要跟『故事會』較真?」

事實上,比知音體寫作在當時引發的好奇、帶來的轟動更值得警惕的,其實是對輿論場造成的後續影響,和對真相的毀滅性打擊。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知音》里那個像是「蹲在胡歌病房外邊」聽來的故事。至今「胡歌和薛佳凝牽著手錶白」的假細節,都在各種回顧當事人情史的文章中被當做引證流傳著。

如果說當年還是大眾接觸信息渠道太閉塞,而對如今接收了過多蜂擁而至信息的看客們而言,就更難分清自己得到的每個信息點的來源、以及是否可信。

同樣,也更容易被一個情緒最激烈、細節描寫最栩栩如生的發聲者牽著走,並把編的最假、卻最高聲的怒罵印在腦子裡。

久而久之,甚至把它們當做了「真相」。

於是,17歲男孩跳河事件中那句推測的話被無數人誤以為真,然後以「願天下父母都不再用語言殺人」對男孩的母親進行新一輪精神施虐;

於是,談起去年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直到今天都堅信「冷漠乘客自作自受」的人依然不在少數。即使那麼被指責不制止司機「活該」的乘客中,有兩位甚至是不滿三歲的孩子。

於是,至今你用「激吻、裸睡」依然可以搜到大量類似的文章,幾乎都是在北美留學生日報已經刪除的原文中,添油加醋了更多荒唐的細節。

發生關係兩分鐘,變成了全套兩分鐘

北美留學生日報指責那篇「檄文」的中文標題里,「編故事」、「收智商稅」是惡意翻譯。而在《紐約客》的原標題里,他們把這種自媒體的寫作風格定義為了——

「Post-Truth」,也就是「後真相時代」。

這是一個被收錄進《牛津詞典》的熱詞,最早指的是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盛行的假新聞風潮。

後意擴大為「無視客觀事實,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的行徑。」更狠了,也更荒謬。

若一定要給如今盛行的的荒謬行為,尋找一個體面的合理性——

或許是想在博眼球之餘,達到抨擊黑暗、引起社會關注、弘揚愛國情懷的目的。

只不過在用極盡誇大之事來編故事、用腦補來充當真實被揭穿之後,連這個初衷都變得無法自圓其說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70Nv2wBJleJMoPMuR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