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者終生努力卻練不出內勁的原因

2019-11-21     武術人

不少練習太極拳的朋友非常嚮往太極拳內勁,希望練出搭手即擲扔對方於一丈開外的功夫。但是什麼是內勁?怎樣練習?不甚了解,於是一些行家紛紛撰文講解太極拳內勁的奧秘,運用之妙和功能,眾說紛紜,有些說法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說內勁有「可以改變人生習慣,改變儀表容貌,提神醒腦,人可以無時無處習太極。疲勞時習太極可以迅速緩解疲勞,恢復體力,有如咖啡、茶的功能······」。也有人說太極拳的"內勁心法,說白了就是意念引導動作的要求,"那麼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如何練習?練習的過程?練成後的效果?與外家拳的區別,楊式太極拳泰斗楊澄甫在《太極拳十要》中說的清清楚楚: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先賢對「內勁」的描述是很清晰明白的。但為何練者千千萬萬,終生努力不得入門者比比皆是,這是什麼原因呢?愚意以為有幾個原因:

一、不明拳理,沒得到真正的傳授。現在流傳的太極拳拳式姿勢已面目皆非,謬誤百出,以「掤捋擠按」為例原先的掤捋擠按動作,能將對方旋轉而起,擲扔出去。現流傳的已刪去許多動作,只有象徵意義了。要用之於搏擊只有挨打的份。練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對拳架姿勢含義不明了,就沒有意氣活動;沒有意氣活動怎麼會產生內勁?

二、對拳理的誤解;曲解,如對「放鬆」的認識,許多人望文生義。執著於「大松大柔」以致拳式的姿勢練得奇形怪狀。而「放鬆」真正含義是指什麼?武襄禹先生的拳源自於陳式太極拳,先生在拳論中敘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穿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換須一線貫穿。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如能讀懂「猶須貫穿一氣」以後的一段話我們可以明白「隨即鬆開」是指什麼?(可參閱陳鑫先生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的人身纏絲圖一節)即太極拳的螺旋勁,陳式太極拳「胸腰摺疊」的練法。全身筋骨皮能螺旋旋轉,就是放鬆。

許多人練拳沒到一定的境界,不明拳理,讀拳論時望文生義見到「松」這字,誤解為全身放鬆不用力。相轉傳授以致以訛傳訛。流毒不淺。

三、每一門技藝的都得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傳授。無師自通者極少,陸遊詩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現在有許多教太極拳的老師或者太極拳習練者,是看視頻或書自學的。健身蹦蹦跳跳是沒問題的,若是要練出內勁來無異是緣木求魚,水中撈月。看書,看視頻自學只是模仿姿勢而已,太極拳的眼法;身法;步法;手法之間的配合,非常細膩嚴格。不能隨心所欲亂動,需要有老師言傳身授。學者不斷地體悟。此外還得明白陰陽變化之理;才能掌握。我認識一位老先生,二十三歲開始看書自學太極拳。幾十年過去了。拳架練得很熟練,流暢,自稱是某太極拳大師的子弟,學生也教了不少;且到處推手交流希望能提高拳藝水平,五十多歲時,有次跟一位練了兩年不到。二十八歲的女孩推手,盤手五圈不到已口吐白沫,臉憋得發青。原因是不能運化對方的來力;不懂得陰陽虛實變化,還破口大罵說人家練得不「正宗」這樣的老師使人聯想起《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先生諷刺的武林人物「張鐵臂」。

「內勁」沒神秘之處,太極拳練到一定境界時自然而然會產生的,我以為如有明師指點,得到傳授,又能刻苦練習,不斷地體悟。假以時日,練出內勁是不難的。可惜現在的老師大多是「張鐵臂」一類的人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nNkW4BMH2_cNUgj8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