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沒有意識到,成長路上的問題。你不看一下嗎?

2019-10-04     明天會更好651011

回顧

前文說到了,馬丁布伯的「我與你」和「我與它」的關係二分法。非常的「毀三觀」,從一個犀利獨到的角度,解讀關係。

雖然這些知識和概念是有用的,但在傳遞知識時,構建的關係,其實是「我與它」的關係,這些只是幫助我們實現「認識世界與人性」這個目標的工具。

「我與它」也沒那麼不好,只是武老師希望這些知識,可以起到破解頭腦和心靈障礙的作用,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我與你」的關係。

接下來,是規則:以工作為核心的社會領域,運行的是權力規則,目的是爭奪誰說了算,當然最好是我說了算;以親密關係為核心的私人領域,使用的是珍惜規則,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混淆,會把生活弄得一團糟。生育和養育都是權利,新生命的出生,會改變現有家庭的權力格局,孩子親誰、認可誰,誰的權利會增強。如果有人嫉妒母親的這個權力要爭奪,就會導致嚴重的家庭權力戰爭。

可以用權力規則,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構建一個事業。但要知道,只有珍惜規則才能構建愛,才能觸碰到自己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然後,關係如何療愈一個人?以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諮詢關係為治療中心,而不是諮詢師的技術。方法是: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

真誠的核心是意識和潛意識一致,不撒謊;共情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無條件積極關注,基本等同於「無條件的愛」。

我們不可能離開關係而獨活,那麼如何衡量,這段關係中,究竟是滋養性的,還是損耗性的?標準就是看這段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

最後,情商高的人,太考慮到別人,自我就受到了限制;而情商低,意味著把別人放到一邊,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

天才總是在關係中,做主體做自己,有時會顯得情商低,會傷害到別人被牴觸。但因為一直做自己和本我有連結,所以因此一直保持著創造力;而特別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在討好別人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創造力因此受損。

最好是同時在關係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這兩者做到很不容易。對於天才就要尋求關係;對於正常人,就要穿越關係,去尋求屬於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際關係的迷霧中。

問答

問: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把學到的用起來。但如果只是單方面用心,對方依然我行我素,那我是不是吃虧了,這個想法是不是很自私?

答:這很常見,也的確是妨礙我們進入「我與你」的關係的一個關鍵原因。

這涉及到羞恥,如果我向你敞開我的真實,而你卻是「壞的」、「不好的」,這時我就覺得自己太傻,覺得自己比你低一等,我的自戀受到了打擊。

相愛,或者心靈成熟的過程,乃至能力增長的過程,就是自戀不斷受打擊的過程。因為和其他存在建立的關係越來越深,因此就有了能力、情感和存在感,而這些都是深度關係的副產品。

問答1

問:即使我放下所有的預判和期待,帶著本人和他相遇,他的本真未必在這個時候就會顯現,這時未必能構建「我與你」的關係,除非我對面的你真的就是一個不存在的「神人」,是這樣嗎?

答:正常人都有這樣的疑慮,所以建立「我與你」的關係,是一個過程,時間非常重要。

多次諮詢,才能建立這樣的關係;戀愛也是,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和錘鍊,兩個人才能信任彼此,向對方敞開。

武老師諮詢時,如果第一次就向他完全敞開,那他會認為,這樣的來訪者有過嚴重受虐的經歷。所以會制止他,告訴他,別著急,你要真的信任我之後,再慢慢向我敞開。

那些「修行」程度極高的人,能長時間處於「我與你」的關係境界的人,是很容易做到和別人,或其他存在建立起「我與你」的關係。

問答2

問:請問故事中提到,用本心跟上司相處,得到了很好的結果,這應該是社會領域使用權力規則,可用珍惜規則得到了好結果。這不矛盾嗎?

答:這裡表達的確不嚴謹。完整的邏輯是,她同時使用了珍惜規則和權力規則,他把老闆傳來的「我比你高」的情緒垃圾擋了回去,同時也沒有打擊老闆,你想構建誰高誰低的關係,而我就是不卑不亢,想和你建立平等的關係。

她呈現的主要在,用本心構建平等關係,所以最終是她的這個規則起了作用,而她同時對別人使用權力規則很敏感,大多會很好地懟回去,這兩個規則保護了她。

不過她再會使用珍惜規則,在社會領域,也必須尊重事實上的「誰地位高,誰地位低」這樣的序位。

問答3

問:「我愛你,可以與你無關」是不是說無關的時候,就是只有「我與它」,而沒有「我與你」,是嗎?

答:武老師認為,都與你無關了,自然就談不上和你的本真相遇了。

羅傑斯的一個定義更普通: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如果都沒有看到你的真實存在,理解和接納也無從談起。

問答4

問:可不可以理解為,「我與你」的關係更近一點,「我與它」的關係更遠一點?

答:這兩種關係不是程度問題,「我與你」意味著一種很徹底的相遇,這是比前面談到的心靈感應,還要深刻很多的關係。需要自己體驗到,才能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是談論,並不能抵達那裡。

問答5

問: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操作動力,應該源自於什麼?大部分人不能做到的因素是哪些呢?

答:武老師認為,無條件積極關注,其實很難,甚至可能不成立。因為諮詢關係中,來訪者是需要付費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有些基督徒認為,只有耶穌和神的愛,才可以無條件,人是做不到的。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人有頭腦和目標,頭腦就是「我」認為的正確條件,而目標是「我」不可避免地想使用「你」。

從根本上講無條件積極關注,其實是在玩一個轉換遊戲,就是把對方的負能量,通過積極關注,轉化成正能量。負能量意味著死亡力量,而正能量意味著生的力量。

問答6

問:那個小孩吃糖、看電視問題解決了嗎?怎麼解決的?總不可能不希望小孩近視,又放任他看電視吧。

答:解決方法是改變那位朋友,頭腦中的邏輯:看電視就會導致近視。從你的問題看,你的這個邏輯鏈條,還沒有被斬斷,無數人沒有節制地看電視,也沒有近視。

問答7

問:如果一段關係是損耗性的,而且彼此損耗,卻不能遠離,比如夫妻,因為有孩子,如何去改善這種損耗性,一方的努力可以做到嗎?

答:武老師認為,父母和孩子沒法分離,但夫妻可以。任何損耗性的關係,自然都存在著改善的可能,但也可能任憑你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那就要學習接受,並且在接收的同時,思考該怎麼辦。

問答8

問:心理諮詢師提供諮詢,是要收費的,而且價格不菲,怎麼能讓來訪者感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而不是有償的心理諮詢服務,你不給我錢我就不給你關注,不是嗎?

比如有些老闆動不動就,稱呼所有的同事為家人,聽起來總覺得虛假,還讓人反感和厭惡。

答:很多人,是借珍惜規則的名義,行使權力規則的事實。而且你會看到,有的老闆這樣講,為的是讓員工變糊塗,放棄使用權力規則。

所以說,在利益關係和權力關係,占主要的社會領域,只談珍惜規則,是很難服人的。

思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與你」是一條漫漫長路,而我可能還沒有入門,距離小乘都很遠。

曾經有做直銷的朋友,拉我進入他們的圈子,我當時總覺得彆扭不舒服,卻說為什麼。

現在想來,他們總以夥伴家人相稱,表面上像家人,其實都是利益驅使,是披著珍惜規則的外衣,行使權力規則的事實,所以我才感覺很違和。

我與你,天涯咫尺;我與他,咫尺天涯。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zNemW0BMH2_cNUg4-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