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解構主義呼喚靈魂深處的悲傷

2019-11-27     火車頭室內設計

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Libeskind)建築設計師,1946年出生於波蘭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現在德國柏林有自己的建築設計所。

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生於1946年5月12日)是一位波蘭裔美國建築師、藝術家、教授和布景設計師。利伯斯金(Libeskind)於1989年與妻子尼娜(Nina)共同創立了Daniel Daniel Libeskind建築事務所,Daniel Libeskind現在是該事務所的首席設計建築師

加拿大屠殺紀念碑

Daniel Libeskind(丹尼爾·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於波蘭一個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猶太人家庭。他的雙親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經歷過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迫害,最後只有其父和一個姑媽熬過苦難,得以倖存。1959年,當時年僅13歲的里伯斯金跟隨家人遷往以色列,以後又乘船移民美國,來到紐約。里伯斯金在紐約讀完中學後,進入大學先學習音樂,後來轉到建築系。畢業後,里伯斯金以德國柏林為基地,組建了自己的建築設計所。

柏林猶太博物館

Libeskind 生於波蘭的羅茲(nódŁ),是Dora和Nachman Libeskind的第二個孩子,是波蘭猶太人和大屠殺的倖存者。小時候,Libeskind學會了手風琴演奏,並很快成為一名演奏家,於1953年在波蘭電視台上演出。他於1959 年獲得了著名的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獎學金,並與年輕的ItzhakPerlman一起演奏。利伯斯金(Libeskind)在波蘭生活了11年,至今仍會說、讀和寫波蘭語。

密蘇里州現代藝術博物館

1957年,Libeskind移居到以色列的Kibbutz Gvat,然後移至特拉維夫,於1959年移居紐約。在他的自傳《突破性的土地:從波蘭到零地的移民之旅》中,Libeskind談到了基布茲的經歷影響了他對綠色建築的關注。

達勒姆大學奧格登基礎物理中心

1959年夏天,里伯斯金一家搭乘最後幾艘移民船來到紐約。在紐約,里伯斯金住在布朗克斯西北部的聯合住房合作社,這是一個由工會贊助的中等收入合作社發展項目。他就讀於布朗克斯科學高中。他父親工作的印刷廠位於曼哈頓下城的石街,里伯斯金見證了20世紀60年代世界貿易中心的建成。利伯斯金於1965年成為美國公民。1966年,利伯斯金在紐約北部邦德經營的海姆謝克營地(Camp Hemshekh)遇到了尼娜·劉易斯(Nina Lewis),她是他未來的妻子和商業夥伴。幾年後,他們結了婚。他們沒有去度傳統的蜜月,而是以庫柏聯盟(Cooper Union)的獎學金,周遊美國,參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建築。妮娜現在是丹尼爾·里伯斯金工作室的營運長。她是已故加拿大政治領袖大衛·劉易斯的女兒,也是前加拿大駐聯合國大使史蒂芬·劉易斯的妹妹。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1968年,里伯斯金曾短暫地做過建築師理察·邁耶的學徒。1970年,他在庫柏聯盟獲得了建築專業學位,以促進科學和藝術的發展;1972年,他在埃塞克斯大學比較研究學院獲得了歷史和建築理論的碩士學位。同年,他被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紐約建築與城市研究所(New York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聘用,但他立即就辭職了。他具有美國和以色列雙重國籍。

丹佛藝術博物館

他曾於北美、歐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學教書與演講, 1986年他曾指導位於義大利米蘭的私人公益建築機構「Architecture Intermundium」, 曾任教於哈佛、耶魯、伊利諾、南加大、德國漢堡學院等大學。

丹麥猶太博物館

丹尼爾·里伯斯金的創作不僅是建築, 亦被視為藝術, 其展覽遍及歐洲、以色列、日本與美國, 轟動一時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所展示的「解構主義建築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覽者之一。現居於柏林, 並積極的參與國際競賽。

德勒斯登軍事歷史博物館

丹尼爾·里伯斯金,滿頭銀髮,戴一副厚框眼鏡。他的作品向來以反偶像崇拜風格見長,特別是他的博物館設計備受青睞。他的主要設計有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猶太人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倫敦城市大學的研究生中心、瑞士的一家購物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展覽中心等。2001年,他成為第一位榮獲「廣島藝術獎」的建築師,以表揚其作品「對推動諒解與和平」的貢獻。

18.36.54_House

他以德國柏林的猶太博物館的設計和竣工而聞名,該博物館於2001年開業。2003年2月27日,利伯斯金在贏得曼哈頓下城世貿中心遺址重建總規劃建築師的比賽後,獲得了更多的國際關注

CRYSTALS AT CITYCENTER

其他著名建築還包括擴展丹佛藝術博物館在美國,在都柏林大運河劇院,在大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英格蘭的Michael lee chin水晶在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安大略省,加拿大,奧斯納布呂克的菲利克斯•努斯鮑姆Haus,德國、丹麥猶太博物館在哥本哈根,丹麥,倒影在新加坡和巴伊蘭大學沃爾中心拉馬丹,以色列。他的設計作品還包括幾個住宅項目。里伯斯金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館和畫廊展出,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包浩斯檔案館、芝加哥藝術學院和蓬皮杜中心等。

倫敦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

雖然里伯斯金的很多作品受到好評,但也經常受到嚴厲的批評。評論家經常把里伯斯金的作品描述為解構主義。評論家指責它反映了有限的建築詞彙,包括鋸齒狀的邊緣、尖銳的角度和扭曲的幾何圖形,可能會落入陳詞濫調,而且它忽略了位置和環境。

香港城市大學逸夫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在2008年《洛杉磯時報》的評論家克里斯多夫·霍桑寫道:「任何想要尋找丹尼爾·里伯斯金的作品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深刻深化的跡象,或向某個令人驚訝的方向轉變的人,基本上都是徒勞的。

超越牆-西班牙

在2006年的《紐約時報》上,NicolaiOuroussoff說:「他最糟糕的建築,比如2002年英國的戰爭博物館,暗示著破碎的地球的碎片,看起來就像是他自己審美的諷畫。」

Leuphana大學

英國雜誌《建築設計》(Building Design)的歐文·哈瑟利(Owen Hatherley)在談到倫敦都會大學(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里的里伯斯金學生會(Libeskind’sstudents』union)時寫道:「它所有的拱形建築、大膽的姿態都是為了『讓倫敦大都會博物館(London Met)出名』,並給人一種無所畏懼的現代形象,然而卻沒什麼影響。」

Daniel Libeskind手稿

威廉•JR•柯蒂斯在《建築評論》中稱他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是「一堆毫無意義、毫無形式、毫無意義的陳詞濫調」,並寫道他的現代發展公司總部傳達了「一種陳腐而嘈雜的企業信息」

這套圖紙是丹尼爾·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在他擔任密西根州布盧姆菲爾德希爾斯(Bloomfield Hills)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建築系主任期間所繪畫的。這些圖紙從建築學和圖形學的角度探討了音樂與建築之間的關係,並對其後來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wwqq24BMH2_cNUgBSZN.html